第100章 成軍【第九更】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

左營迎來了兩件大事。

其一是最後一批在鈔關碼頭勞作的士兵歸來,充實到了軍營當中。

至此,左營三千人馬悉數到齊。

左夢庚將原有的編制徹底打散,老兵和新兵混編重組。

如此一來,先期接受過訓練的老兵就可以傳幫帶新兵,極大地減輕了作訓壓力。

前期接受訓練的老兵,經過訓練和考核,相應授予了不同的軍銜,開始在軍中充當中下級軍官和士官。

接受過訓練三個多月的老兵有一千多人,徹徹底底的新兵也有一千多人。

如此一來,基本上一個老兵就可以帶兩個新兵。

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全軍儘快擁有戰鬥力。

每日的校場上,老兵喝罵捶打新兵的場面屢見不鮮,也成為了新兵們進步的必經之路。

這個時候是左營最重要的時期。

左夢庚哪裡都沒去,就泡在軍營裡,和所有官兵同吃同住同訓練,一切都以身作則。

在他的表率下,所有的軍官都跟著示範,也讓新兵們很快安穩了下來,接受軍營的錘鍊,一步一步變成合格的戰士。

造槍所那邊第一批的四百支火帽槍已經交付,廢品率非常喜人,僅僅為百分之一。

這四百支火槍,左夢庚平均分配給了四個步兵大隊。先讓老兵掌握,然後再教給新兵。

左營的校場上,終於響起了火槍的轟鳴。

新兵們在一旁看著火槍的威勢,竟然有人被嚇尿了。但一想到不久的將來,他們也可以擁有這樣的武器,訓練的熱情又空前高漲。

“記住哨聲,千萬不要聽錯。一聲哨子為列隊,兩聲哨子為舉槍,三聲哨子為開火。聽明白了嗎?”

開始的射擊訓練課,是左夢庚親自主持的。

一個中隊的老兵排成一列,每人一支火槍,全都躍躍欲試。

關於左營的指揮方式,左夢庚思慮良久,採取了喇叭和哨子相結合的方式。再大方面的指揮,則用旗語。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以鼓為號令的方式被他取消了。

中國的大鼓聲音沉悶,如果是冷兵器戰場上還好。可一旦槍炮齊鳴,士兵們很可能聽不到。

他也沒打算弄西式的軍鼓,於是就讓工匠們做出了哨子。

這玩意兒不要太簡單,用鐵片即可。

哨子的聲音尖利,再複雜的環境裡也清晰可聞。

軍官們拿到試用後,紛紛叫好。

至此,哨子就成為了左營基層指揮的工具。

比如陣列射擊時,中隊正以哨子指揮。一聲、兩聲、三聲和長聲各有不同意義,足夠士兵明白照做了。

更大規模的行動,則用喇叭,也就是衝鋒號。

所謂滴噠噠滴滴滴滴、滴答答滴滴滴滴一響,什麼敵人不聞風喪膽?

戰場規模再大的話,聲音作為指揮就有所不足了。

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旗號。

左夢庚沒有騷包地弄什麼旗語。

戰場上亂糟糟的,情況多變,沒有誰能始終盯著指揮中樞的旗語。

萬一錯過了一個動作,那樂子可就大了。

因此後營的旗語,是以顏色來區分的。

這種方式最簡單直接,也不會讓下面的部隊錯過資訊。

另一件大事,則是在左莊那邊。

也就是春耕。

民以食為天,耕作大事,誰也不敢輕忽。

山東的農業,為兩年三熟,混種為主。

左莊這邊的地裡,本來已有作物。

那是前任莊主馮員外時種下的大麥和小麥。

經過一個冬天,麥苗竄了一大截,日漸開始成熟。

二月的時候,老秦頭就找過左夢庚,提及灌溉問題。左夢庚親自做主,給左莊批了兩架水車。

如今這水車可派上了大用場,從河裡提了水上來,順著蜿蜒的水渠流入一塊塊麥田,極大地緩解了旱情。

莊裡不忙的人也被動員起來,開始將空閒的土地翻耕,準備下種。

此時種下的,多為高粱、穀子和大豆,還有黍稷等莊稼。

“不要種這麼雜,反而不利於管理。咱們就只種一種,那就是大豆。”

左夢庚在老秦頭和陳芷的陪同下,視察耕地情況,也提出了想法。

老秦頭有些猶豫,但事關肚子的大事,不得不說。

“少爺,田地是可以混種的。只種大豆的話,太浪費地了。到了秋兒,怕是要少收不少。”

左夢庚卻不這麼看。

“咱們的地本來就少,如果啥都種的話,反而樣樣收成都少。不如專精專種,提升單一莊稼的產量更好。”

他又指著麥田道:“明年的話,大麥也不要種了,專種小麥。”

雖然大麥的成熟期在五月,比小麥的夏至收割早了不少,可以提前將耕地他用,但大麥的營養成分、產量、口感等,全都不足,遠不如小麥實用。

見他連這個都要改,老秦頭大急。

“少爺,可不能呀。咱們莊子的田本就不多,再這麼幹,不少人都要餓肚子呢。”

左夢庚哈哈大笑。

“老秦叔,你不會覺著咱們這一萬多人,都要靠這點地養活吧?”

“這……”

老秦頭被問住了。

一輩子的莊戶人家,最捨不得的就是田地浪費了,恨不得每一寸地都種上莊稼才滿足。

可左夢庚說的情況也是事實。

整個左莊也就千畝來地,就是再精耕細作,也不可能供應的了一萬多人的口糧。而且還有一個軍營,更是耗糧大戶。

老秦頭急了,不停跺腳。

“那可咋整?”

左夢庚寬慰他。

“還能咋整,買糧唄。”

事實上左莊現在的口糧,大部分都是外購的。

雖然花費不少,但也沒有別的辦法。

所幸有臨清各大家族支援,左夢庚想要買糧的話,倒也方便。

老秦頭卻對這個情況很不滿意。

“一直買糧哪成啊?少爺,聽說你賺了不少錢。要不……咱們多買點地不成嗎?俺們莊戶人家有的是力氣,再多的地咱們也能種。”

左夢庚滿頭黑線。

“如今地不好買,再說錢財還有大用,日後再說吧。”

買地怎麼成?

有多少錢都不夠啊。

哪有搶地來的痛快。

左夢庚來此,除了規劃莊稼種植之外,還有一件大事。

他取過包袱,交給陳芷。

“這些都是西洋作物,據聞畝產驚人,而且耐旱,不需要太多的水灌溉。你在莊子裡尋找幾塊空地,進行試種,看看效果如何。倘若可以,明年咱們就推廣種植。”

聽說是新作物,陳芷不禁小心了些。

“可有種法?”

左夢庚將徐光啟的書稿交給他。

“此乃徐玄扈公親筆手書的作物種植方法,你拿過去仔細研究,教給大家。”

聽到是徐光啟的手稿,陳芷雙眼冒光,如奉珍寶。

“我回去之後抄寫一份,玄扈公的手書,還得千座親自保管才成。”

左夢庚本來沒當回事,覺著不過是一份農書罷了。此時被陳芷提醒才察覺到,徐光啟的親筆手稿意味著什麼。

這要是拿到幾百年後,《農政全書》的原本,價值連城啊。

再想想熟悉的人裡還有誰歷史價值比較高的,到時候一人弄份書稿收藏,將來後代們即使靠這些都不愁吃喝了。

對於西洋作物的試種,左夢庚吩咐的很仔細。

“伺弄這些莊稼的時候,必須要詳細記錄,心得也必須寫下來。即使這次失敗了,也能成為經驗。”

古代的農民們因為沒有文化,許多寶貴的經驗都無法傳承下去。

這也是農業發展緩慢的原因。

偏偏農業領域又是左夢庚的弱項,唯一知道的就是土豆、玉米可以有效緩解糧食危機。

至於怎麼讓這些美洲來的物種適應中華的土地和氣候,就只能交給本土的農民了。

莊子裡的讀書人雖不懂種植,但可以協助記載,獲取第一手珍貴資料。

等日後更多的掌握了知識的人投身農業,才是大發展的時機。

對於種植精簡後的空地,左夢庚也有想法。

“可以組織大家多多種植蔬菜,成長快,收穫快,能有效豐富大家的餐桌,也能彌補一部分的糧食消耗。”

古代的農業,比較偏重主糧,而疏於菜蔬的培育。

南方地區氣候溫潤還好說,菜蔬自然生產就很豐富。但到了北方,百姓們的飲食就單調多了。

左夢庚覺著,應該改變這種情況。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