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馬背上的步兵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秦風是說幹就幹,當即就按照這種思路對步軍進行改革和訓練。

這“騎在馬背上的步兵”的作戰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降低了歸義軍對騎術的要求能快速的形成戰鬥力。

比如之前,若是歸義軍硬著頭皮要訓練成能在馬背上與回鶻作戰的話,至少也得練個數年才能有一戰之力,而且這“一戰之力”往往也是勉強一戰,甚至由於騎術上的差距基本可以斷定是敗多勝少,這麼一來便是吃力不討好。

但是現在,如果把歸義軍給整成騎在馬背上的步兵,就可以迅速的將騎軍的機動性及後勤方面的優勢與歸義軍原本就不弱的步戰能力相結合起來,而這騎軍的機動性及後勤優勢基本只需要訓練騎馬,頂多也是訓練一騎帶多馬……秦風打算讓歸義軍像蒙古騎兵一樣每人帶兩到三匹甚至更多的馬,這樣一方面可以在行軍途中不斷換馬以增強行軍的連續性和快速性,另一方面一人騎多馬也可以儘可能多的帶上補給弓箭等,於是就進一步擺脫了對後勤的依賴。

就因為一人配多馬,所以蒙古騎兵往往可以在外連續作戰數月而不需補給,這在極大程度上增強了蒙古騎兵作戰的靈活性和戰鬥力。

其次,以今天歸義軍的騎術若是在馬背上作戰那是基本沒有戰鬥力可言的……他們不過才剛學騎馬,連馬匹都還沒控制熟練卻要讓他們進行騎射拼殺,那實在有些難為他們了。

反之若是讓他們到達指定陣地後或是臨敵時下馬步戰,而且還有馬匹上攜帶的各種重裝備,那戰鬥力便是另外一回事了。

後來秦風才知道,這種戰術其實並非趙書蘭想到的,之前早就有先例,這先例就是漢武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

漢武帝與匈奴的戰爭面臨的問題其實與秦風現在碰到的差不多,亦即漢人習慣於步戰、攻城、守城。若是在野外與遊牧民族打的話,那往往就會吃大虧。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劉邦就不信這個邪,他剛剛才打敗項羽統一了中原就親率大軍出征匈奴,要知道這些軍隊都是在楚漢相爭中打出來的老兵,結果還是被匈奴單于冒頓圍困於白登山陷於絕境,最後還是賄賂了冒頓的老婆閼氏才得已逃脫。不過在今後的數十年,漢朝一直在屈辱中向匈奴朝貢,直到漢武帝繼位才使這個局面徹底改變。

漢武帝之所以能打敗匈奴,一方面是因為漢在白登之圍後就注重養馬……在劉邦時代,因為長年征戰民不聊生,馬匹的數量也是少之又少,少到作為皇帝的劉邦想要找出幾匹相同顏色的馬駕車都不可得。但是自敗於匈奴之後,漢就知道了騎兵的重要性,於是鼓勵百姓養馬,到漢武帝的時候中原已是馬匹成群了。

另一方面,就是漢武帝採用了現在秦風打算用的方法,也就是將軍隊打造成一支“騎在馬背上的步兵”。

當然,這說的是大多數漢軍,這其中還是有少量的部隊比如霍去病帶領的長途奔襲的軍隊就是精於騎術的精銳騎兵。

漢軍當時面臨的情況與秦風現在的一樣,那就是漢軍大都長於步戰而不長騎戰,根據史料記載,有相當一部份騎兵都是步卒經過數月的訓練後就成為騎兵接著便踏上出征匈奴的征程了。

難以想像的是,僅僅經過數月的訓練,這樣的騎兵就能打敗一輩子生活在馬背上的匈奴。

其決竅就在於,漢朝大多騎軍都是“馬背上的步兵”,他們在到達陣地後往往是主動下馬步戰,甚至還用戰車圍繞成騎兵無法逾越的防線以守代攻,使匈奴騎兵完全失去了衝擊力只能在外圍打轉被漢軍的強弩一陣亂射。

而漢朝步兵的戰鬥力又是勿庸置疑的,最經典的就是李陵只帶五千步卒出征,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被八萬匈奴騎兵圍攻還且戰且走打了幾天幾夜,最後因為箭盡糧絕才投降。

所以,“馬背上的步兵”這話常常是用作貶義的,意指那些不專業的騎兵。但實際上,軍隊的第一需求就是實戰,而實戰就是要簡單適用能夠迅速而有效的形成規模的戰鬥力。漢朝的這種“馬背上的步兵”,就是充分結合了騎兵的機動與漢軍擅長步戰的優點,使漢軍能夠快速的到達大漠中的任何一個地點,然後紮下一個釘子以己方擅長守城的優點來對匈奴騎兵不擅攻城的弱點,於是就使漢軍即便是在匈奴的地盤裡也能無堅不摧、無往不克。

現在秦風打算用的,就是這種“馬背上的步兵”的戰術。

秦風在考慮一番後,覺得這種戰術的重點有三個:

其一是跑得快。

步兵之所以要騎在馬上,為的就是行軍速度,行軍速度一快就能像二戰時的德軍用的閃電戰一般使敵人防不勝防。

對於這一點訓練起來雖然不複雜,也就是讓軍士學會騎馬。

但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因為若是要行軍快速的話,就要求能在馬背上能呆得住,甚至還要求在奔跑的馬上還能睡得著以保證軍士的體力和精力……蒙古騎兵就能做到這一點,而這對歸義軍來說幾乎就是無法想像的。

其二就是防得住。

漢朝騎兵是以戰車構築一道防線,但秦風也清楚一點:戰車這東西對地形要求較高,也就是在荒漠或是平坦的平原上那還沒什麼問題,但在山地或是窪地上用戰車那顯然就不合適了。

簡單的說,戰車也許適合漢朝在大漠草原與匈奴作戰,卻不一定適合秦風的歸義軍在河西或中原作戰。

於是秦風就在想,能否結合陷馬坑、絆馬索及少量的戰車等構築一道類似的防線擋住騎兵的衝鋒。

其三就要射得遠。

在防住敵人騎軍的衝殺之後,要做的就是對敵人騎軍進行遠端打擊。這一點或許是最簡單的,因為歸義軍手裡有射程比遊牧民族遠得多的強弩,這些強弩就可以使歸義軍能射到敵人而敵人卻對他們無可奈何。

只不過,秦風卻覺得歸義軍手中的強弩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作者遠征士兵其他書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