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終章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滿洲國的徹底覆滅,使得魁北克城迅速淪陷。帝國完全控制了整個加拿大地區。帝國在整個加拿大地區建立了六個承宣布政使司,以便於有效地統治這一片區域,同時帝國的移民也一直在持續。

一開始的移民是以朝廷為主導的移民,但隨著金礦的發現,帝國民間開始自發地進行移民。

而朱由校一路上走走停停,耗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才終於抵達呂宋。朱由校不辭辛苦地去呂宋,就是為了宣示帝國對呂宋的主權。

作為帝國最高的統治者,朱由校抵達的那一天,整個呂宋萬人空巷,無數的人湧到碼頭覲見朱由校。當朱由校身影出現的時候,無數人齊聲山呼著萬歲。

朱由校看著無數跪拜在地身影,不由得心中感慨萬千,在歷史上,去年的五月二十五日,西班牙人再次在呂宋屠殺了數萬的華人。其實在東南亞的華人在歷史上數次被屠殺,一直進入到了現代社會東南亞的華人都沒有擺脫被屠殺的命運。

而這一切正是因朝廷的不作為導致的,實際上西班牙人在第一次屠殺東南亞華人之後,當時的殖民統治者屠殺完之後就開始後怕了,怕遭到大明的報復,但大明雖然譴責了西班牙人,但最後卻是敷衍了事。這才有了西班牙人在馬尼拉第二次屠殺華人,甚至第三次屠殺華人。

當然鄭成功在歷史上曾經試圖出兵挽救東南亞的華人,只是還沒來得及出兵就逝世了。

相對於大明而言,清朝政府更是不作為,荷蘭人製造紅溪慘案之後,清朝政府認為:被殺華僑是“自棄王化”、“系彼地土生,實與番民無異”、是“彼地之漢種,自外聖化”,因此華人遭屠殺,“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聖朝”無須加以責備,只是禁止了彼此之間的通商貿易。

從此以後,東南亞國家的排華事件就沒有停止過,朱由校感覺東南亞的國家除了泰國等極少數國家沒有發生過屠殺華人事件之外,其他大部分國家都發生過,而且許多國家的排華事件都是在進入了所謂的現代文明社會之後發生的。

朱由校在呂宋停留了七天,不但接見了當地的官員,而且還接見了當地的士紳代表。

“李愛卿,南洋是帝國的門戶,保護南洋的帝國百姓安全更是朝廷的職責,不能有任何的懈怠,朕不希望在南洋再次出現屠殺帝國百姓的事情。”朱由校對李定國說。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諾。只是現在英國人與荷蘭人在南洋一帶的競爭愈發激烈,雖然英國人與荷蘭人的戰爭還未波及南洋一帶來,但雙方在南洋一帶的商船經常會有衝突,偶爾也會殃及池魚。”

“那就加強南洋一帶的巡邏,保護帝國百姓的安全。雖然帝國在裁軍,朕會跟皇帝以及大都督府提議加強呂宋都督府的海軍力量的。殺人者償命,無論是荷蘭人還是英國人都不能例外,光憑說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必要的武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記住,在南洋一帶,帝國有能力跟整個西洋開戰。如果有必要,那就佔領滿喇加,控制住整個南洋。”

“諾。只是滿喇加現在在荷蘭人的手中,帝國與荷蘭一直都是盟友的關係。”

“國家之間沒有所謂的仁義道德可講,利益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南洋不是帝國的後花園,而是帝國的門戶,失去了南洋,帝國本土就會暴露在敵人面前,只有控制住南洋,帝國就不會懼怕任何來自海上的威脅。任何丟失了南洋的人,都是帝國的罪人,那怕是皇帝丟失了南洋,那這個皇帝就是個昏君,天下應該共討之。”

“臣明白。”聽到朱由校的話,李定國感到壓力山大。

“朕的最後一句話可以寫下來,立個石碑豎在呂宋城。”

“諾。”

……

朱由校離開呂宋之後,又去了勃泥,仰光等地。在南洋轉了一圈之後,才又按原路返回。朱由校並不趕時間,每去一地都會停留數日,以調整到最好狀態才出發,所以並不太辛苦。

朱由校在海上,兜兜轉轉已經過去四年了。在到達臺灣之後,他才想著要去了趟東瀛。

在東瀛,由於王賽兒病了,朱由校在這裡逗留了一個月之久。到了東瀛之後,朱由校才知道鄭森為什麼會主動去馬達加斯加?一是鄭森的子嗣不爭氣;二是鄭森不想與良仁爭權了。

“鄭森忠義,其子嗣卻是難成氣候,儘可能善待其子嗣。”朱由校叮囑道。

“臣明白。”良仁點頭道。

“你母親想與朕一起回帝國,朕同意了。”

“臣聽母后提起過,臣也同意了。母後一直希望能與父皇葬在一起,這是母后最大的心願。臣唯一擔心的是母后年事以高,現在身體已經大不如前,恐怕經不起海上長時間的顛簸。”

“你母親和朕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少,朕一直心存愧疚,她的這個心願,朕一定要幫她達成的,待你母親病好了,朕走海路會走朝鮮的,這樣的話會有足夠的時間來休息。”

“嗯。東瀛的一切臣會安排的。待母後百年之後,臣會為母后在東瀛設立衣冠冢。”

……

朱由校離開東瀛之時,王賽兒隨著朱由校一起走了。而此刻朱由校在北海建造的行宮也已經完成,行宮採用了現代的一些暖氣技術,確保在冬季絕不會冷。

在抵達朝鮮之後,王賽兒突然病重,薨於漢城。朱由校為了履行對王賽兒的承諾,他不但使用了大量防腐的技術,而且決定不返回京師,直接前往北海。

而朱由校此去北海之後,便就一直留在了北海,也正是朱由校的到來,使得北海的人口數量劇增,經濟更是一日千里,迅速成為了西波爾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興福十五年八月十一日,七十歲的朱由校駕崩於北海行宮。根據朱由校的遺詔,他禁止任何人給他取了諡號和廟號。只因朱由校明白他所做的許多事情並不符合這個時代的價值觀,所以朱由校不想在他死後馬上就有人對他所的事情做出蓋棺定論。(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