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趙佶發怒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應天府城中。

盧俊義等人坐在府衙之上。

最上方的是盧俊義和聞煥章。

下面一邊是右廂諸將,另一方是投靠梁山的應天府眾官。

聞煥章道:“如今應天府新歸大齊治下,州中萬事,我們這些外來人自然不熟悉,還得多多依仗諸位。”

歸降的眾官道:“那是自然。自然。”

聞煥章又說:“哈哈哈,醜話說在前面,諸位原本在宋廷為官,或許有些身不由己,身上多少都沾了些罪責。

念在諸位罪責不重又誠意歸降的份上,我大齊可以網開一面,不再追究,只是以後諸位得習慣我們齊國的作風。

將在宋時的風氣收斂收斂,否則被御史們抓住把柄,我可就沒辦法了。”

眾人都道:“我等一定痛改前非。”

聞煥章暫且安排了一下這些歸降文官的事務。

大部分都保持原位不動。

先看看他們的具體能力。

盧俊義的麻煩就大得多了。

王直和楊劍歸順,同時帶來了數十員宋軍將佐,三萬應天府禁軍,還有上萬的御營俘虜。

盧俊義明白在宋軍待的時間長的人,軍紀很差,還有許多好吃懶做,就是兵痞子。

這些人不是不能改造,但是改造他們要花的公夫比招募一些良家子弟重新訓練要大得多。

現在梁山佔據山東,根本就不缺兵員,這些人留著是真沒用。

不過宋軍之中不是沒有厲害角色。

盧俊義交代楊劍和王直配合張開,將這三萬兵馬精簡到一萬人。

只留下作風優良,訓練刻苦,意志堅定,戰力強悍的精銳。

其他人也不虧待,發放退伍費,再在山東官田之中分給他們一些耕地,讓他們到後方屯墾。

這種政策讓應天府禁軍也開心不已。

有很多人當兵的原因就是自己在社會上混不下去。

把當兵當成了混飯吃的手段。

梁山發錢還給地,這些人誰還願意在軍營裡吃苦啊。

會議結束之後,應天府諸將紛紛來找王直拿解藥。

誰知道王直很直白的說道:”我根本就沒有下毒,那只是詐你們而已。“

眾人面面相覷,也沒法拿王直怎麼樣。

只是心中不爽,被王直騙了個大的。

右廂以後的駐地就挪到了應天府。

王直和楊劍繼續擔任應天府兵馬都監。

只是兩人手下都只剩下了精簡過後的五千兵馬。

與整個右廂五萬兵馬比起來,還是不足為道。

盧俊義聽從了燕青的諫議。

在和聞煥章商議過後,決定給被拆除房屋的百姓們發放一定的經濟補償,並讓戰俘們負責把房子再修起來,作為百姓們的安置房。

齊國仁善愛民的名聲沒幾天就傳遍了整個應天府。

再說應天府南北的各路州縣,心中早已經是惶恐不已。

他們還沒收到具體的戰報。

根本就不明白應天府這種堅城為何會在十餘天之內就陷落。

尤其是曹州。

秦明盯防曹州的時候絲毫不隱藏身形。

時不時就帶領上萬馬軍在城下耀武揚威。

弄得曹州知府還以為梁山要來個聲東擊西,假裝打應天府,其實是來打曹州。

防備了半天,才發現自己是多心了。

東京城中。

太師府書房。

蔡攸一臉悲痛的跪在堂下。

蔡京看著自己這個兒子,眼神中只有失望。

蔡攸不算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跟他父親蔡京比起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蔡京心思機敏,才華橫溢。

不管他本人人品怎麼樣,他的才華是大宋罕有的頂尖。

他還年輕的時候,王安石就稱他是天下有宰相之才的三人之一。

只可惜一身本領,沒用對地方。

蔡攸學了半天,只學會了蔡京鑽營取巧的本事。

蔡京能做到今天的位置,靠的可不只是這些微末小道。

他原本想把蔡攸痛罵一頓,但是蔡攸今年也五十歲了,想想也就算了。

滿頭的白髮,怎麼就不能學著成熟些呢?

“哎,你起來吧。

今日先暗中回府,我與你運作一番,你再露面。”

蔡攸連忙道謝:“謝過父親。”

“去吧。”

趙佶剛剛從御香樓歸來。

縱然現在天下已經大亂,也無法影響他尋花問柳的心情。

時間正好臨近早朝。

太監幫他換上了朝服。

淨鞭響了三響。

宦官高喊道:“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臺下一人手持笏板,出列奏道:“臣陳宗善有本啟奏。”

趙佶打了個呵欠道:“愛卿所奏何事?”

陳宗善道:“臣聽聞今天黎明時分,有數千殘兵奔回東京城,據說是前往南京應天府駐守的御營龍猛、虎翼兩營兵馬。

既然應天有殘兵奔回東京,梁山上萬馬軍甚至一路追殺到了東京城下,應天府是不是已經落入了梁山之手?”

趙佶聞言頓時也吃了一驚:“兵部尚書,可有應天府軍情塘報。”

兵部尚書連忙出來:“回稟聖上,臣只在十餘天前收到了制置使蔡攸大人的塘報,他說梁山賊寇有四萬兵馬包圍南京,攻不下城池。

請東京安心。

無需派兵馳援,臣就沒有將此事上報。”

趙佶道:“無需馳援?那怎麼會有殘兵逃回東京。這件事你們都不知道嗎?”

朝中大臣盡皆低頭。

殿帥府楊太尉道:“陛下,此事,臣略有瞭解。”

“講來。”

楊太尉道:“據臣所知,梁山賊寇只將兵四萬打南京,原本南京城中有五萬守軍,賊寇是萬難破城。

只因應天府兵馬都監王直楊劍兩人,暗中與賊寇勾結。

鼓動應天府禁軍,投敵叛國,開門獻城,才導致南京陷落。

制置使蔡大人率領麾下御營兵馬奮力拼殺,血戰到底,只因寡不敵眾,才不得不殺出一條血路,逃回東京。”

趙佶很憤怒。

他只是不喜歡當皇帝,不喜歡搞政治。

不代表他是傻子。

大臣們什麼話是真話,真麼話是假話,他心裡一清二楚。

楊太尉的話就是七分真、兩分假、一分藏。

目的很明顯是為了給蔡攸脫罪。

趙佶簡單一分析,就知道楊劍王直策動叛亂,開城迎敵應當是真,至於蔡攸率軍拼殺,血戰到底肯定是假。

他還隱瞞了一部分實情,恐怕就是楊劍反叛的原因。

“哎,西賊尚且未滅,若在出一個東賊。

到叫朕如何安寢?”

宋仁宗寶元元年,李元昊在河套建元稱帝,國號大夏,不再向遼宋稱臣,脫離遼宋管轄。

然後又先後在三口川、好水川、麟豐府、定川寨之戰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再在河曲之戰,擊敗了統領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的遼興宗。

當時西夏有五十萬大軍,不可一世。

遼宋南北兩大強國先後敗於其手。

北宋也花了大價錢籌建西軍,跟西夏常年作戰,一直打到了現在也沒能拿西夏怎麼樣。

每年都要花費不知道多少錢糧,死傷不知道多少將士。

時至今日,西軍名將輩出,這才將西夏牢牢的踩在腳下。

若要剿滅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

這梁山泊起身綠林,幾年時間發展到如此壯大。

要是不趕緊處理。

等他日蓄養成勢,難以剿滅。

他趙佶的罪狀就又多了一條。

就算現在不計一切代價,調動西軍大將精兵,先滅梁山。

大宋天下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最後就算能夠平定天下,趙宋也是一蹶不振。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