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章:項羽俘虜皇太極,局勢驟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公元1634年,春。

皇太極率領多鐸等貝勒大軍從大青山而來,攻打宣府。

皇太極不知道,大明早就知道他今年會從這裡而來,所以早就準備妥當。

劉備,洪承疇,盧象升, 項羽(吳三桂)等人早就帶領兵馬在等皇太極來。

皇太極大軍來到宣府境內,氣勢是所向披靡。

然而,卻發現用火炮很難摧毀明軍的防禦工事!

“這是怎麼回事?”

皇太極疑惑,不明白怎麼會有如此堅固的防禦工事。

他們想要拔出沿途的防禦工事,發現很難。

“強攻!”

沒辦法,火炮不管用只能強攻。

強攻傷亡肯定很大。

在宣府打了六七天, 無法攻破, 皇太極轉而率兵攻打山西邊境。

然而, 這裡的防禦工事依然堅固,只能強攻。

來都來了,不可能空手而歸。

必須要帶一些糧食,牲畜,人口回去。

於是又是強攻!

但十幾日過去,推進依然不大,而且死傷不少。

皇太極鬱悶。

他們不知道這些防禦工事可都是用水泥和其他材料打造而成的,十分堅固,火炮難以摧毀。

“明軍似乎早有準備,這些防禦工事都是新建的,目前應該不多,錦州那邊就沒有,估計是先在這邊修建。”

多鐸說道:“要是讓明軍在邊境都修建起這種防禦工事,以後我們南下想要攻破就十分困難了, 必須想出應對的方法。

我們現在已經與明軍交戰近一個月,傷亡很大, 收穫卻很小。但不能繼續耽擱下去, 不然前來支援的明軍就要到了!”

皇太極何嘗不知道,但很不甘心, “再強攻幾日,看看能不能攻破明軍的防線!”

空手而歸,他皇太極還沒有遇到這種事,說什麼也想撕下一塊肉再回去。

就在兩日後。

“不好,明軍的援軍到了!”

劉備,秦良玉率領兵馬前來與皇太極交戰。

“來得好,滅了這支援軍再走!”

皇太極心裡憋著氣呢,正好發洩發洩!

雙方交戰!

火炮首當其衝!

“明軍的火炮為什麼變得如此強大?新的火炮?”

雙方火炮交鋒,皇太極一方敗了。

火炮打完,雙方就是短兵相見。

可是,皇太極又懵逼了,因為與他們交戰的明軍戰力不弱於他們。

而且發現明軍中有一些新的火槍,給明軍帶來一些優勢。

皇太極不知道這是燧發槍!

“新的防禦工事,新的火炮,新的火槍,將士戰鬥力不弱……”

皇太極感覺眼前的明軍以過往完全不同,似乎一下子全變了。

不是說大明到處災害,民不聊生, 起義軍四起, 官員腐敗不堪嗎?

哪來的新防禦工事,哪來的新火炮,哪來的新火槍,哪來的這種戰力?

“撤!”

情況不妙,皇太極果斷選擇撤退。

北面的路被明軍斷了,他們只能朝東北方向撤退,沒多久進入宣府邊境。

在宣府邊境遇到了洪承疇的兵馬,雙方一番廝殺。

在洪承疇的兵馬中,皇太極依然見到了新的火炮,火槍,而且這支明軍戰力也不弱。

無法戰勝洪承疇的兵馬,後面又有劉備和秦良玉的追兵。

皇太極只能按原路退回大青山。

經陽河進入大青山。

“大明肯定有了我們不知道的新情況發生,必須派人弄清楚,不然以後如何入關?”

皇太極很生氣,因為情報不及時造成了這次的失敗,損兵折將不少,而且毫無收穫!

多鐸安慰道:“也不是沒有收穫,至少我們知道了大明的不少新情況,接下來只要查探清楚,就有應對的方法!”

皇太極點頭。

轟!

突然間,周圍的山中發出炮火聲,聲音不斷。

空中,許多炮彈落下。

“不好,有埋伏!”

皇太極驚慌。

萬萬沒想到會遭遇埋伏,這裡距離大明已經有不少距離。過去來打大明回來的路上何曾遭遇過埋伏!

周圍的炮火聲越來越多!

對皇太極的兵馬造成不小的傷亡,更重要的是打擊他們的士氣!

“明軍,我們被明軍包圍了!”

“四周都是明軍!”

遠處,四周的明軍不斷靠近皇太極的兵馬。

“可惡!”

皇太極憤怒,“突圍!”

伏擊他們的明軍不少,而且士氣受到打擊,無法與明軍正面廝殺,只能選擇突圍。

埋伏在這裡的是項羽(吳三桂)和盧象升率領的兵馬,眼前對皇太極進攻的是盧象升的兵馬。

至少之所以沒有急著將皇太極趕出大明,就是為了拖延時間,好給盧象升和項羽(吳三桂)設伏的時間。

皇太極全力突圍!

最終盧象升沒有攔住皇太極,讓皇太極帶著數千兵馬逃到了大青山中。

此時的皇太極十分狼狽,他不甘的怒喊:“啊!五萬精銳啊,現在只剩數千,此仇必報!”

若是慘重,差點全軍覆沒。

多鐸等貝勒眼中都是憤怒,對大明的恨:“我們已經逃出來了,這筆賬以後跟大明好好算!”

夜晚,他們在大青山中稍作休息。

轟!

忽然響起炮擊聲,炮彈落到他們休息的地方。

“有埋伏!”

“明軍追來了!”

驚慌失措,亂成一團。

“明明已經拜託了追兵,怎麼還有明軍!”

皇太極想不通,但也只能倉皇而逃。

在這裡的是等候已久的項羽率領的一萬千精銳伏兵!

皇太極再次遭遇伏擊,數千兵馬沒多久就所剩無幾,他與多鐸等貝勒跑的最快。

“皇太極,你跑不了!”

項羽帶著一千兵馬攔住了他們。

一番廝殺,項羽活捉了皇太極,多鐸等人。

“你是誰?”

皇太極淪為階下囚,但卻想知道是誰抓了他,看著項羽問道。

“我?”

項羽笑了笑:“姑且算是吳三桂吧!”

“你是……吳三桂!”

皇太極驚訝,因為去年他在寧遠城折損了數千兵馬,事後調查發現就是這個吳三桂造成的。

“你不是在寧遠嗎?”

皇太極不明白為什麼吳三桂會跑到這裡來。

項羽(吳三桂)笑道:“過來就是為了伏擊你,你這次的行動我們早就知道了!”

怎麼可能!

皇太極震驚,晴天霹靂一般。不敢相信這次的行動會提前洩露,自己一方肯定出了內奸!

可惡!

皇太極憤怒,不甘。

項羽特意放了幾個皇太極的士兵回去報信。

很快後金上下都會知道皇太極,多鐸等人被俘虜的訊息,肯定會震動,內亂!

而朱由檢他們要做的就是蓄勢待發,做好大戰的準備。

最好的結果是後金大亂,自我削弱。

最壞的結果是,有人迅速統合後金力量來救皇太極。

不好不壞就是,後金有人穩定局面,然後與大明談判迎回皇太極等人。

當然,趁著皇太極等人被俘訊息傳回後金國內引起的動亂時機,朱由檢會安排兵馬進攻一番。

想滅後金,短時間應該不可能,但要收回一些地盤還是可能的,比如遼東那邊,至少可以把錦州奪回來,打造堅固的防線。

要不是國內天災拖累,還有一些起義軍沒剿滅,這樣的機會,全力滅後金是有可能的。

可惜,時機不好。

大青山大捷,俘虜皇太極等人的訊息很快傳到京城。

隨即大明報進行全國宣傳,振奮人心!

證明大明變得強大起來了,會讓一些人安分下來,會讓還沒剿滅的起義軍寢食難安。

“哈哈,項羽竟然俘虜了皇太極,太好了!”

朱由檢得到訊息很意外,原本只是期待重創皇太極,沒想到還有如此大的驚喜。

他馬上召集內閣議事。

之前準備的方桉需要做出調整。

朱由檢下旨,命秦良玉,洪承疇率軍北上攻打後金,命盧象升和項羽(吳三桂)率兵從遼東攻打後金。

讓他們抓住機會消滅更多的後金兵馬,奪回失去的土地,但不能貪功冒進,不指望能滅後金,那不太現實。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讓李世民和楊嗣昌籌備糧草,軍械。

現在內閣首輔是李世民,次輔楊嗣昌,周延儒在坐冷板凳。

李世民掌管戶部,吏部,工部,楊嗣昌掌管兵部,徐光啟掌管禮部,周延儒掌管刑部。

大明第一次向後金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攻!

皇太極兵敗被俘的訊息傳回後金國內,頓時引起慌亂。

代善,多爾袞等人爭權奪利開始,後金陷入混亂。

如此,怎能抵擋明軍的反攻,被打得節節敗退。

韃靼抓住機會也對後金發起了攻擊。

兩面受敵,生死存亡關頭,代善等人做出妥協,推舉多爾袞出來主持大局,暫時接替皇太極的位置。

如此後金開始整合兵力,全力抵抗韃靼和明軍。

此時,項羽,盧象升已經打到建州。後金兵馬在松花江以東。

秦良玉,洪承疇率軍攻下從大青山到大興安嶺的地區。

也就是說現在內蒙古大部分地區,以及遼寧,吉林等地區被明軍奪回來了。

韃靼奪回了東面被後金佔據的一些土地。

但沒多久,後金就與韃靼聯合起來,與明軍交戰。

戰爭持續數月,最後三方逐漸停下了攻勢,僵持住了。

最終明軍在察罕兒到建州一帶駐防,後金在富餘到松花江一帶駐防。

韃靼在哈刺莽來一帶駐防。

三方有意談判。

韃靼想要拿回原來的土地,後金要大明退回寧遠,並願意用錦州來換回皇太極等人。

簡直是痴心妄想!

談判不急不慢的進行,各方都在準備。而且多爾袞本來就沒有迎回皇太極的意思,趁著談判的時間好好鞏固自己的地位,讓以後皇太極回來了,也無法奪權。

今年,陝西,山西沒有旱災和水災,但卻有了很大的蝗災!

而河南洪澇,山東,河北兩地大旱。

南方地區夏天不少地區出現了洪澇,少數地區出現了乾旱。

整個大明依舊多災多難,抗災賑災依舊是重中之重。

所以沒有繼續攻打後金,而是用談判拖延時間,等秋收後看看錢糧的情況,不能因為戰爭拖垮抗災賑災的步伐。

陝西,山西很大的蝗災,好在早有準備,朱由檢可是知道每年會有那些災害的,提前準備了應對措施,對於如何對付蝗災,張昊提供了一些辦法,在大唐時積累了一些經驗。

所以蝗災雖然規模不小,但造成的損失可以承受,至少陝西和山西今年產的糧食基本能自足。

河南遭遇洪澇,糧食大幅度減產,山東,河北兩地大旱,徐州等地也是如此,這些地方都需要賑濟。

但因為水庫等水利修建不少,玉米,土豆,紅薯等推廣種植很不錯,因此需要賑濟的量不大。

秋收後,朱由檢發現今年國庫收入不少,除去明年預算開支,還有足夠的錢糧為維持對韃靼和後金的戰爭。

多虧了劉備,武則天,張昊,李世民等人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南京,浙江,福建等地的災情穩定下來,最大程度的推廣了玉米,土豆,紅薯的種植,還有及時排程各地的錢糧,才有現在的成果。

秋收後,後金聯合韃靼南下搶糧食,與明軍交手。

秦良玉,洪承疇,盧象升,項羽(吳三桂)等人率軍迎敵,打得焦灼。

草原上作戰,火器的優勢不好發揮,拼的還是騎兵廝殺,後金和韃靼佔優勢。

朱由檢他們明白這些,因此已經在打造防線。有水泥,可以修建牢固的城池,防禦工事。

大明內,沒剿滅的一些起義軍出來搶糧食,圍剿他們的事情現在主要是孫傳庭,曹文詔等人在做。

山東總兵叛亂,孫承宗,祖大壽,武則天等人率兵將其鎮壓。

張昊在浙江,福建沿海圍剿海盜和倭寇。

各方面拖累,讓朱由檢沒辦法全力對付後金。

與後金和韃靼交戰越餘,各方損失都不少,又進入僵持,然後入冬了,三方繼續談判。

這樣打打,談談的情況,恐怕短時間難以改變。

冬天朱由檢了緊褲腰帶全力修建北方工事,做好防禦的準備,擔心國內萬一發生意外,沒有強大的防禦是難以抵抗後金和韃靼聯合進攻的。

這一年南京,浙江,福建三地也徹底穩定下來了。張昊沒有調任,繼續在三地做總督,發展這裡的經濟,打造強大的海軍。

湖廣,江西,兩廣等地的官員一直擔心張昊會調任到這些地方。

面對如今的形勢,其他地方的官員已經老實收斂了許多,老老實實做事,消除以前的證據。他們只要做好了,張昊就沒必要過來他們的地方,如此就能免遭一場災禍。

起義軍再次遭受到重創,幾乎是全滅了。只要災害不加劇,相信起義軍就會徹底消失。

孫傳庭被調任山東總兵,招募訓練兵馬,做好隨時北上作戰的準備。

曹文詔調任河南做總兵,防止起義軍死灰復燃,隨時出兵圍剿。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