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大明百姓越來越富足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招工咯!招工咯!兩京公路建設工程招工,月銀五元,日結!”

鳳陽。

里長賈國才敲著鑼對自己村裡的一眾壯勞力召集起來後就宣佈了官府要招工的訊息。

“月銀五元,我的天,這麼高的嗎?”

“這比織工還高啊!”

“我家一年賣完糧食也才不過二十銀元收入,這要是幹這個,能一下子多收入四十銀元!”

“里長,這是真的嗎?”

村民議論紛紛起來,一個個興奮地直搓手。

賈國才將自己從縣衙裡抄來的邸報拿出來拍了拍道:“看見上面的官印了嗎,白字黑字,哪裡還有假,願意去的,縣衙會先給你們每人貼上兩銀元的路費!到時候統一去府裡報名!有沒有願意的,先到我這裡來報個名,到時候我帶你們好先去縣裡領路費。”

“願意,這怎麼不願意!”

“這麼好的事,誰不願意呢。”

“這是什麼好時代呀,給公家做工,還能掙錢,而且掙得還不少!”

“笑話,還不是因為如今的大明皇帝是個好皇帝,就跟菩薩一樣,對我們發善心,才會想著辦法讓我們增加收入。”

百姓們積極響應起來,且開始由衷地誇耀起這個時代來。

事實上,百姓們不知道的是,大明皇帝朱由檢不是對他們發善心,而是朱由檢想用他們想富裕的心思把大明建設的更好。

因為現在的大明從外面透過各種巧取豪奪得來的財富實在是太多了。

而偏偏朱由檢也沒有要減免賦稅的意思。

所以,大明的國庫現在已經非常充盈。

充盈到只能大興土木,不然,就只能爛在倉庫裡,而不能變成有用的物品。

畢竟事實上銀子一直放在國庫裡也不過是一種金屬品。

也帶不來多大價值。

而現在,透過大興土木,將這些銀子流到百姓的手裡去,無疑會增加百姓們對商品的購買力。

百姓們自然是越來越富足。

而大明的商業經濟也因此會越來越發達。

而且,因為朱由檢透過把大量銀子放在外藩諸國購買其重要資源回國,所以,也沒有在國內引起太大的通貨膨脹。

所以,大明國內的銀子總流通量一直是維持在這一個平衡狀態。

而這也使得,百姓們的錢雖然多了,但物價卻是沒有漲的。

所以,大明老百姓們的富裕程度是切切實實地增加了。

因為朱由檢放開了一些等級制度限制的緣故,再加上百姓們現在富裕了,所以,大明的很多平民也已經開始穿綢衣錦緞。

甚至也導致成衣店也異常發達起來。

許多大城與富庶城鎮的百姓們已經懶得自己做衣服。

時裝業開始在大明興盛起來。

而這還只是開始。

大明在北伐成功後就瘋狂地席捲掠奪著外番諸國的財產。

在征伐薩摩藩,從薩摩藩這裡獲得足夠多的好處後,朱由檢沒有讓郭華的第二艦隊回國,而是下旨命令他直接去琉球,逼迫琉球交出兵費,並準備逼迫琉球交出一塊用於駐兵的地盤,以為將來將琉球變成大明直接統治區做準備。

畢竟,像琉球這種國人基本上就是用漢字的漢文明高度普及區,就適合變成大明的直接統治區,而不應該單獨成國。

何況,琉球從全球貿易開展以來就是大明與其他各國的重要貿易樞紐,每年靠貿易就賺不少銀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所以,琉球的經濟利益也是很大。

這麼一快肥肉。

“貪得無厭”的大明皇帝朱由檢不可能不垂涎。

“陛下,樞密院已經制定了詳細的琉球歸化計劃,現在就只等琉球國王的態度,按照樞密院預估,最短只需要三個月就能使琉球變成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臣認為,吏部應該已經需要做好薦舉誰去琉球擔任第一任主官的準備。”

劉肇基對朱由檢說了起來。

朱由檢聽後點了點頭:“琉球第一任主官還是最好是從近衛軍水師艦隊的退伍軍官中選,畢竟接下來,我們得將收復東萊(臺灣)島的事宜搬上日程,這裡是我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大明的領土,是朕的地盤,如今卻住著一群西洋番,這簡直是帝國的恥辱!”

朱由檢說著就語氣森嚴起來。

在場的樞密院軍官皆沉默地低下了頭。

“鄭森!”

朱由檢對擔任樞密院指揮僉事的鄭森也就是歷史上的鄭成功喊了一聲。

鄭森立即站了出來:“請陛下吩咐。”

“朕令你立即回到南洋艦隊接替調回京參與組建水師學堂的鄭鴻逵,由你擔任第三艦隊參將兼總訓導官,務必在今年除夕前給朕收復東萊,將上面的西洋番全部給朕殺了!一個不留!這種入侵我大明領土的,不能饒恕!”

朱由檢說著就看向劉肇基:“即刻擬旨!”

“是!”

鄭森和劉肇基皆回了一句。

鄭森因此立即啟程南下。

大明南洋艦隊其實就是鄭氏艦隊的前身,因為大明現在北伐成功,再次成為強有力的中原王朝,所以,鄭氏艦隊也主動接受了改組整編,變成了專門負責大明在南洋相關事務的南洋艦隊。

不過,鄭森倒是沒想到皇帝陛下朱由檢會把收復東萊的這個任務交給他。

他本來還以為因為他是鄭家人,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絕對嫡系。

所以,皇帝陛下會防著他,不會讓他帶兵一方,只做些副職工作或參謀機要的工作。

但鄭森沒想到皇帝陛下居然會讓他帶兵一方。

這讓鄭森非常感動。

“我錯了,我錯怪我偉大的大明皇帝陛下了,我不該用普通人的心思去揣度我大明皇帝陛下的胸懷!”

鄭森為此感慨了起來,並也因此一回到福建後就開始籌劃起收復東萊的事宜來。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