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義務教育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為了防止地方政府貪汙腐敗影響辦學,不管是上級部門乃至中央的專款,包括慈善機構的善款,都將集中在一起,由全國所有的慈善機構派出代表組成的聯合執行會來動用,地方政府固然也可以反過來監督。

當然,義務教育是強制執行的,就好比當初東北一樣,凡是阻撓義務教育的,都將遭受嚴懲。

除了義務教育,教育法還規定,十年制義務教育結束後的學子,如果願意繼續學業的,將根據學校種類的不同,給予不同的補貼。

小學一律實行四年制,小學畢業時,根據孩子多年的學習狀況來決定孩子進入什麼樣的中學。

第一類學校,接納小學四年成績最好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八年的學業、高中會考合格並拿到畢業證書後,無需參加"高考 ",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以直接上大學,至於上什麼樣的大學,主要依據是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

這類學校後面兩年不屬於義務教育範疇,但是確是補貼最多的,民眾基本上只需要象徵性的上繳一點錢。

第二類學校接納的是小學四年成績中等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三年的義務教育後,可以選擇進入三年制技術專門學校或者三年制普通高中,而普通高中是需要進行高考的,成績合格才能進入大學。而選擇三年制技術專門學校的學生基本上可以直接走向社會,如果願意繼續學業,則進入高等技術專門學校讀書。

第三類學校接納小學四年成績靠後的學生,直接進行有針對性的六年制綜合中學的學業,十年義務教育完成後,則走向社會。

這三類中學的學生是可以轉學的,依據學業成績,第三類學校的學生可轉到第二甚至第一類學校,第二類學校的學生可轉到第一類學校,當然,只要自己願意,也可以反向轉學。

這個制度是李安生提出的,效仿了後世的德國義務教育體制,因為這個體制不乏合理之處,因為每個孩子的智力和興趣的發展程度和方向是有差異的,人人讀大學不僅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關鍵是怎樣最大限度地做到人盡其才,而在中國,最為缺乏的就是有知識的,甚至是只要能識字算數的一些起碼人才。

可想而知,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極大的比例都會向第三類學校傾斜,至多第二類,可以上一些技術專門學校。

而第二類學校中的普通高中畢業生,他們大部分也將給安排到小學教師這個職位上面。

這是由於中國的國情決定的,也有它的合理之處。

整個國民教育、素質、知識層面的改善,是要循序漸進,而不是一蹴而就。

在東北,目前產業工人和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其他階層相差不大,在社會權利方面是完全平等的,除了工人以自己的身份為榮,就連向來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也開始挺直了腰桿。

李安生從一開始主政東北,就開始推行這個計劃,已經初步有了點成效,正是大批經過職業培訓的熟練技術工人和技術農民使得東北出現了大批的中產階級家庭,增強了東北的發展後勁。

在東北,種田可不是一件沒出息的事情,只要種好了,不僅是糧食,其他農作物都能掙錢,而且產量越高,質量越好,越能體現本事,東北的農業學校是專門學校,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先例。

而東北目前許多工業的技術工人,也成為了高收入階層,開始加入到娶媳婦先鋒軍行列,沒辦法,這年頭,收入高而且還有手藝,將來有保障,不愁過上挨餓受凍日子,姑娘們都趨之若鶩。

李安生希望這種現象一直延續下去,希望將來的東北百姓再也也不會對自己的孩子說類似"讀不好書,你就去做工人、做農民"這樣的話。

三年制的高等技術專門學校,也將成為有志於在工業道路上走的更遠的學子最熱門的選擇,同時也為民主工業定向培養技術人才。

這個高等技術專門學校雖然不屬於義務教育範疇,但是國家也進行財政補貼,畢竟他們之中很有可能會產生一些無比珍貴的高級技師與工程師。

義務教育的所有收費都是全免,學校還必須提供午餐,在偏僻的鄉村,政府必須為學校免費提供接送車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若要住校,則享受學校的困難補助。私立中小學,在允許學校收費的同時,國家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援助。

東北在今年將會實現一項較為關鍵的教育措施,那就是在整個東北,實現全部學生營養午餐,貧困家庭孩子免費住宿,學生一年免費兩套夏裝兩套春秋裝兩套冬裝,偏遠地區孩子校車接送。

這種校車自然是汽車,但是是卡車,至於要不要裝甲卡車,這個還在討論之中,這個可不是開玩笑的,隨便一提都是幾百萬元的支出。

有些人認為現在東北的公路還沒有普及,車輛也不多,孩子的安全沒有問題,只是卡車的越野效能需要提高;而也有些相反意見,認為接送孩子的校車還是以裝甲卡車為好,將來逐步設計專門的校車。

用李安生的話來說,砸鍋賣鐵大借外債也要讓孩子上學,讓孩子安全的上學。

雖然整個中華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並不樂觀,還有大筆的外債要還,但是總體消除了軍閥混戰的隱患,也沒有大規模的投入到軍事上頭,沒有大量的貪汙腐敗出現,財政收入的狀況正在改善。

雖然中國陸軍大擴軍以及海軍制定了造艦計劃,但是,並不意味著軍費支出就佔了政府支出的絕大多數。

今後軍費逐年會大幅下降,畢竟整個軍隊建設正在走向成熟,武器裝備列裝也已經進行大半。

由於都是自主產權的武器裝備,所以相比後世歷史北洋時代以及軍閥混戰時代,中國每年都要進口數十萬條步槍上千門火炮,花費大量的寶貴財政收入,在武器裝備上的支出反而少了很多。

看似目前有六十六個步兵師,加上其他部隊,將近百萬陸軍,目前中國基本處於五百人養一兵的狀態,其實並不算多。

一門仿克虜伯105毫米榴彈炮,陸軍部對國內幾家兵工廠的採購價,相當於向德國購買的四分之一,這便是自主產權以及技術提高、成本節約之後的成績。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仔細算下來,不包括中俄戰爭軍費支出,整個陸軍整編計劃所需要的軍費,其實遠遠要低於後世歷史上民國頭幾年的軍事投入——中央與地方各種明面的以及私底下的投入,甚至一半都不到。

這就大大的減輕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使得能夠大筆的投入到教育上。

教育法一出來之後,無數民眾奔走相告,民意沸騰,他們越來越體會到知識便是金錢,故而,他們想要自己的孩子出頭,只能選擇上學,免費10年教育,真把他們樂壞了。

等到孩子16歲出來,即便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還能幫自家的忙,種種地啥的,不影響家裡的勞作,等於在孩子成為壯勞力之前,由國家幫著養了十年。

尤其是東北,免費營養午餐、校服,偏遠地區接送,貧困孩子免費住宿,這些都是天大的實惠。

李安生推行義務教育的決心,不容任何人來動搖,這可是關係到將來國運的頭等大事。

後世在1990年代初的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中,"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可收取雜費"的口子固定下來,從那時到李安生那會,雜費以各種名目在學生們的繳費單上出現,成為農村乃至城市居民的主要開支之一。

有些學校是變著法子的收雜費,變著法子的讓孩子回家要錢,還不怕百姓不給,這買賣就是爽,也不用強賣,人家自己樂意買,就連紅十字會之類的也喜歡插一腳。

為此,他也準備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就要看哪個學校敢於違背,哪個地方政府敢於為亂收費撐腰。

美國的公共教育則是中產階級社會形成的重要保障,因為它是民主傳統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接受教育使許多人具備了提高經濟與社會地位的機會,特別符合中產階級的社會利益。

對於東北來說,同樣如此,只有完備的教育,才能夠進一步的促進東北的中產階級誕生。

作為條件較為優厚的東北與兩江等地,迅速實現義務教育並不難,社會上的許多慈善機構都能夠幫上大忙。

主要是落後地區與偏遠地區,需要國家大量的撥款,需要慈善機構的進駐。

為此,李安生讓安琪也拋頭露面,出面組織江浙滬以及東北、直隸等地的已經打出名頭的慈善機構,支援政府的這個義務教育計劃。

他也不想搞什麼官方的慈善機構,這簡直就是像小丑一樣被人笑話,慈善機構居然還能夠國有?讓官僚來管理善款?

開玩笑!(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