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首輪談判就不爽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安生他們訂造的代號為"泰山"的戰列巡洋艦是在漢堡船廠開工建造,德國人的效率之高,讓人驚歎。

顯然,德國海軍也急於看到幾種新的設計思路在這艘戰列巡洋艦上的體現。

不出李安生的意料,德國人很務實,提出的是"德弗林格"級的原型參考,或者說是在他的誘導之下,"德弗林格"級將提前出現。

這次載洵跟梁敦彥就一直呆在漢堡船廠,還有艦炮、蒸汽輪機、燃油鍋爐等技術要簽署檔案,這些技術很快就將是中國的了,而且還有"泰山"號的全部圖紙。

一艘主力戰艦就這樣的變為現實,讓載洵很是激動,他這個籌辦海軍大臣終於有了他的功績。

而想到接下來,還將在英國訂造戰艦,他就更加的激動。

其實李安生分析過了,東北還有餘力用糧食來換戰艦,但是,他謀求的是自造戰艦之路,而且現在也是戰列艦技術大革新的一個承接時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真正要說他看的上的戰列艦,要數英國與德國後年開始建造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以及"拜恩"級戰列艦,這才是戰列艦的扛鼎之作。

到時候也沒有那個必要——即便兩大造艦強國都願意將這種最先進的主力戰艦向中國出售,一戰開打,只怕都要給人家徵用,仍舊不會屬於中國。

兩千多名造船工人進入了漢堡工廠,而且,根據李安生的提議,還會有大批的產業工人進入德國,讓德國幫助培訓。

這個時代,歐洲只知道華人是很好的勞工,吃苦耐勞,但是他們並不清楚,華人也同樣能夠適應各種工業生產,只需要稍微培訓,就能成為熟練的產業工人,甚至是技工、技師。

這一點,在一戰爆發後,英法對中國勞工的使用上能夠體現,世界驚呼華工的重要作用,德國也想大批引進,只可惜中國的大門向它關閉。

李安生不介意提前讓德國瞭解到華工的作用,只怕漢堡船廠在一兩年後,生產任務加劇的情況下,會因為此刻接收了兩千多名華工而感到無比明智。

圖紙與技術將會很快由德國方面的技術人員送回中國上海,在江南造船廠,一艘4900噸級的巡洋艦已經下水,開始了舢裝,這次自己建造如此龐大的戰艦,讓整個造船廠無比振奮,工人們日夜開工,效率自然驚人。

李安生反覆叮囑薛策,在工人福利上要跟上,加班費要給足,榮譽固然能夠刺激工人的積極性,但是薪酬福利也要跟上,讓工人更加努力。

有時候,工人的積極性提高了,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新艦被命名為"海天"號,這是為了紀念在江蘇海域觸礁沉沒的前"海天"號巡洋艦,再次為程璧光的"海圻"號找了個伴。

相信明年年初就能基本完工,入夏的時候就能交付,整個建造時間不會超過一年半,中國海軍再添一條戰艦。

德國的戰列巡洋艦本身就具備了戰列艦的特點,改造成戰列艦不需要多少工夫,而且,結合英國即將提供的燃油鍋爐技術,李安生準備回國後就開始設計建造戰列艦,全部使用燃油鍋爐。

要想使得中國的新戰列艦具備高速功能,只有全部燃油鍋爐一條途徑。

胖叮噹從資料庫中調出"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大量圖片與資料、引數進行分析處理,然後在德國派出的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江南造船廠籌建的戰艦設計處,還是能夠拿出完整的戰艦設計圖的。

要是在這樣的優厚條件下,都不能成功複製出"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那李安生只會老實點,還是先造上一兩條萬噸的重巡洋艦再說。

其實由於設計上的稚嫩,建造經驗上,以及建造技術的落後,即便能夠成功複製"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效能上也要差英國人一籌。

這就是工業體系的問題,李安生正在設法補救。

這次德皇威廉二世很慷慨,還是授意將德國最新的造艦技術提供給中國,其中當然包括最新的蒸汽輪機技術以及艦炮製造技術。

在李安生看來,德國的05毫米50倍徑艦炮自重輕,射程遠,射速快,而且使用壽命也遠超英國艦炮,實在是難得的先進技術,這次能夠得到艦炮製造技術,並且憑藉糧食來換取相應的之前德國會管制的機械設備,他實在是有些不敢相信。

帶著無比愉快的心情,載洵一行前往英國,李安生並沒有透露德皇秘密召見他之事,等到回國之後,他就會開始運作東北糧食換取德國工業援助的計劃。

載洵也無法想象,德國會如此的慷慨,根本就沒有設下任何的障礙,他並不清楚,德皇親自關照,根本就沒有人會對技術與裝置向中國的輸出而製造障礙。

事實上,權傾一時的參謀總長小毛奇同樣對李安生印象很好,他是個謹小慎微的人,為了施裡芬計劃,他簡直就是竭精殫慮。

如何避免兩線作戰,變成了最大的問題。

如果能夠光由奧匈帝國就能牽制被削弱的俄國,德國就能夠集中力量對付西線,即便英國加入戰爭,也變得不那麼可怕。

如果無法迅速解決西線,那麼德國也能夠從容的透過攻克塞爾維亞,打通與奧斯曼帝國的生命線——如果奧斯曼帝國最終站到德意志帝國那一邊的話。

如果俄國不能成為威脅,又成功的拉攏了奧斯曼帝國,那麼,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將能夠在英國加入對德戰爭的情況下,不侷限於北海,而是主動大規模的進入地中海,打通蘇伊士運河。

或者,戰役集中到奧斯曼帝國,集中到美索不達米亞,這裡更能發揮德軍的戰鬥力,將德國本土透過鐵路,與波斯灣出海口連接起來,甚至,直接攻擊英國在印度等殖民地的核心部署。

如此一來,德國的戰略就全盤搞活,徹底的靈動了起來,或許李安生說的有道理,德國的財政經受不起長期持久戰,但是只要能夠將俄國從敵手名單上去掉,就能完全解除束縛。

中國,如果能夠強大一些,不是不能夠拉攏,或許,能夠成為盟友,開闢遠東戰場。

帶著確定性與試探性,小毛奇很是幸福,他迅速的向德皇提出了建議,加緊進行對這個整體戰略的研究。

前提是俄國遭受重創,無法成功的集中國力,在東線造成麻煩。

雖然德國看不起俄國,這個貧弱的農業國根本就無法與德國抗衡,但是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能夠動員數百萬軍隊用血肉來堆積的俄國,還是無法忽視。

現代戰爭對一個國家的傷害是相當嚴重的,至少俄國,還沒有從六年前的日俄戰爭之後的困境中走出來。

如果由東北挑起戰爭,甚至於將整個中國拖入戰爭,那麼戰爭的結果無論是什麼樣子,都對俄國會造成難以估摸的損失,國力大損。

國力的元氣大傷,將會使得俄國內部尖銳的矛盾更加突出,沙皇在過去因為他的不作為,以及他的德國皇后亞歷山德拉寵信妖僧拉斯普京,惑亂朝堂,已經使得包括大地主、資產階級在內的階層開始不再信任尼古拉二世,他的統治搖搖欲墜。

德國的參謀總部迅速的行動起來,開始進行研究,甚至準備制定相關的計劃。

李安生對此並不知情,他剛剛跟著載洵來到了英國的維克斯船廠。

不過,迎接他們的,似乎是詰難與質疑。

英國的反對黨領袖巴福爾在《泰晤士報》上頭危言聳聽,中國向德國訂造主力戰艦,這是對大英帝國造艦技術的藐視,同時也是向大英帝國示威。

巴福爾在今年一月的大選中故意對德國展開了激烈攻擊,以此促成人民的恐德心理,而為保守黨爭取選票。他宣稱英國處於危險之中,海軍實力不夠充足。他說:"我可以向你們確證,多數國家一致認為英德之間的鬥爭已經無可倖免。"

自由黨的丘吉爾反駁說:"保守黨對海軍的態度簡直可恥。這種政策是想造成不合理的恐慌現象,並且毫無理由的製造兩大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

而暫時的偃旗息鼓之後,李安生他們到達英國,他就開始跳出來大放厥詞。

這些可恨的支那人居然先訪問德國,他們以為,大英帝國的地位在德國之下嗎?

巴福爾到處喋喋不休的宣傳中國與德國可能勾結起來,即便那個東方大國羸弱不堪,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描繪一個野心勃勃,想要復興的野蠻國家。

德國的船隊全世界的爭搶英國航運公司的生意,德國的工業產品將英國的商品積壓的喘不過氣來,就連在當今世界最為先進的主力艦製造上,英國也落於下風——中國向德國訂造戰艦就是個明證。

李安生等人的首站便是參觀維克斯公司,然後便是朴茨茅斯造船廠,看看哪邊的計劃更加務實,由英國海軍部負責居中協調。

不過,讓李安生失望的是,首輪談判就很不成功,英國佬拒絕在戰艦上安裝56毫米主炮,聲稱日本訂造的"金剛"級也不過是1.5英寸而已。

這種欺騙李安生當然不能接受,為此,他強烈建議載洵退場。

訂造戰艦,不是這麼來的。

球,不是這麼踢地!(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