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德國需要戰略儲備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美國對於菲

律賓的利用,是作為它對遠東的前進基地的,以菲律賓為跳板,美國可以輕鬆進入中國、東南洋甚至印度。

菲律賓並沒有太多的礦產資源,美國的殖民方針,同西班牙截然不同。

西班牙是一個經濟上落後、有濃厚封建殘餘的國家,它對菲律賓的剝削主要是採取貢稅和徭役的形式,進行赤裸裸的掠奪,它的殖民體制完全是封建的、專制主義的。

美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在菲律賓統治的目的,是要迅速變菲律賓為它的原料供應地、商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

而美國軍隊多年未能進入南部菲律賓,自然對於這個毒瘤心生厭棄。

南部菲律賓又沒有市場,投資也沒有保證,進行礦產開採的話根本就不可行,只能憑藉著呂宋等地的菲律賓人南下,讓菲律賓人自相殘殺。

這招很是毒辣,後世菲律賓獨立後,南部菲律賓的摩洛人沒少遭受屠殺與虐待。

英國正式向美國遞交了照會,代汶萊自治領提出對棉蘭老島的主權要求,表示願意出錢購買棉蘭老島。

棉蘭老島大概有八十萬左右的人口,是一片完全沒有得到開發的土地,只在沿海有幾個城鎮,作為小型港口之用。

這些人口也全都是摩洛人,桀驁不馴的穆斯林。

棉蘭老島對於美國來說,就是個雞肋,始終無法染指這個大島,而且這個島簡直就是生蠻之地,想不明白汶萊共和國為何執意要這塊土地,還不惜出錢購買?

美國只是名義上擁有棉蘭老島,實質上棉蘭老島始終處於摩洛人的控制之中,這意味著,即便將棉蘭老島的主權出讓,汶萊共和國也沒有辦法真正擁有棉蘭老島,相反,它只會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美國無法辦到的事情,就憑一個弱小的可笑的汶萊,簡直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美國毫不留情的拒絕了這個要求,甚至不屑於去玩什麼手段,讓汶萊共和國的軍隊去跟摩洛人玩玩捉迷藏。

在他們看來,汶萊共和國根本就不具備攻佔棉蘭老島的能力。

其實,美國人完全想錯了,他們與西班牙人一樣的愚蠢。

極端的宗教歧視與種族歧視,只能讓這些穆斯林忍無可忍的起來反抗,一個民族的信仰無法被強行剝奪。

如果說個人或者一批人的生命容易剝奪,但是要想剝奪整個族群的信仰,那麼將會使得整個族群為了信仰而戰,不惜生死的苦戰。

要想解決南部菲律賓問題,在李安生看來,只需要做到以下三點,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尊重摩洛人作為國家公民的權利與義務,讓摩洛人平等自由的生活,想辦法讓他們逐漸的看到希望。

華僑移民在南部菲律賓是最受當地摩洛人土著歡迎的,蘇祿人是摩洛人之中比較龐大的一個種群,古代曾經建立過蘇祿蘇丹國,與明朝有過很深的聯絡。

明朝初年蘇祿國王曾經親自來晉見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歸國途中染疾,病故並安葬於中國德州。除了長子返回蘇祿繼承蘇丹王位以外,其後人如次子、三子及隨行大多留在中國生活,後世山東德州的回民很多便是他們的後裔。

摩洛人對華人有好感,因為華人也是曾經遭受過殖民者與呂宋土著屠殺的族群,他們有著相同的命運,相同的苦難遭遇,讓兩個族群很有共同語言。

而華人也是天生具有民族融合性以及宗教包容性的人種,讓他們與摩洛人平等的生活在同一片國土上,彼此都作為自由平等的公民,完全沒有任何的危險性。

後世數千萬華僑在海外低調安靜的生活,便是個明證,即便在遭受屠殺與虐待,依然默默的忍受。

金翰聖已經派出了人員,前去與棉蘭老島的摩洛人接洽,如果對方不願意併入汶萊共和國,那麼他也不介意使用武力,將這片還未開發的處女地犁個遍。

而李安生的主張,是動用在美國的勢力,試圖影響美國政府,購買棉蘭老島或者租借成功的同時,潛移默化影響棉蘭老島對汶萊共和國的看法。

如果能夠在汶萊幹出政績,讓汶萊的國民享受的平等自由的公民權利,並且過上好日子,那麼作為無意建國的摩洛族群來說,想必並不會頑固到底。

李安生剛剛踏上了德國的土地,他與載洵等人受到了德國方面的隆重歡迎,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還發出了邀請,希望李安生與載洵能夠在德國的名勝景點遊覽一番。

威廉二世對於李安生很感興趣,居然有如此魄力與手段,讓財政上毫無能力的中國能夠購買兩艘主力戰艦,即便是用糧食付賬。

更何況,李安生目前在中國的地位以及實力,也是他所看重的。

"也許在遠東,唯一能夠給我的俄國表弟找點麻煩的,只有這個年輕的中國人。"

在一次下午茶會上,威廉二世似乎那個來自遠東的年輕人印象很深刻。

要不是礙於身份,威廉二世甚至想親自接見李安生,詳細詢問一下對方是如何創造奇蹟的。

"他們的農業生產太棒了,要是我們也能如此,我想,要是我能多添上兩艘戰列艦,說不定能成功哦。"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威廉二世帶著些埋怨的口氣,他的語速很快,咬字也很重,似乎情緒很高漲,是啊,一談到造艦就很生氣,他要更多的戰艦,但是預算卻無法安排到最好。

本來想要提稅的,可是給容克地主們抵制了,德國的農業遠遠無法滿足工業需求,更加受不了高昂的稅收。

威廉二世說的倒是真的,如果德國的農業生產也能夠有東北那般的高產優質,那麼加稅根本不成問題。

"這次中國人真是讓我意外,他們居然會如此大膽且激進的選擇訂造戰列巡洋艦?他們的那個親王好像去年剛剛來考察是吧?不過,想想他們的確有這個底氣,糧食。"

威廉二世用手指頭在松木條桌上敲了敲,再次重複了一下,"糧食。"

"我們的糧食生產必須要儘快提高,難道就一直這麼下去?看看,去年我們進口了多少糧食,糧食價格漲了多少。"

這個問題要問小毛奇,他向來事無巨細,仔細謹慎,對一些資料知之甚詳,作為參謀總長,他必須要知道這些。

對於戰爭,威廉二世以及小毛奇等人充滿著信心。

目前德意志帝國的經濟是整個歐洲最好的。鋼產量,製造業能力歐洲第一,黃金儲備超過英國。而德國放鬆關稅之後,其對外貿易大幅度增加。

加上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其陸軍的實力歐陸第一,海軍世界第二。

而俾斯麥又為德國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國有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模式,加上海外殖民的和廣大的領土,使得德國經濟要比同期的英法俄的經濟有優勢,而這套體制也比其他的各個國家更加適合戰爭。

雖然以威廉二世為首的大佬們並不知道,其實德國的財政以及天然的缺陷使得德國並不能支援一場曠日持久的泥潭戰爭,但是他們還是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德國的糧食生產不盡如人意。

德國每年至少要進口一百萬噸小麥,最高數額甚至達一百八十三萬噸。飼料,德國國內只能滿足需要量的五分之二,必須進口約八百萬噸。這一令人生畏的巨大數字表明,德國國內的糧食供給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依賴於國外。

而李安生不知道德國到底犯了什麼錯誤,經驗主義或是教條主義,總之,諷刺的是,龐大的德國機器居然沒有進行儲備,毫無戰略儲備。任何一項物資都沒有儲備,糧食,布料,飼料,肥料,機器...全都沒有,唯一一個有優勢的就是:體制,德國有良好的動員體制和動員基礎。

哪怕進行起碼的儲備,比如一年的需求量,預算全部被用於造艦與陸軍,這並不是個好藉口。

於是,李安生在船廠與德國海軍軍官交談時,放出了豪言,"若是德國能夠進行三年的戰略儲備,囤積能夠滿足三年戰爭所需的糧食、布匹、藥品、飼料、肥料與機器等戰略物資,德國將能夠與整個歐洲作戰。"

這句話自然很快就傳到了威廉二世的耳中,這位中國人很敢說話,顯然並不是在簡單的恭維。

"我們的糧食有儲備嗎?還有其他戰略物資?"

威廉二世總是很關心糧食,他大概是不想看到國民餓肚子,讓國民餓肚子是件很不體面的事情。

或許,他也聽說過日本天皇帶頭忍飢挨餓,將糧食省下來用於造艦的故事,在他看來,也只有日本那種獐頭鼠目的三流國家才會幹出這種事情來,生怕世人不知道他們的皇帝是個小丑似的。

但是德國軍方的回答,與很多高官都是一致的,德國並不會與整個歐洲作戰,同時面對歐洲幾個大國的可能性相當的低。

對法國這個世仇,只需要三個星期,就能攻佔他們的首都巴黎,甚至是佔領法國絕大多數的富庶地區。

到時候,其他大國說不定還沒有來得及考慮清楚,是否加入到戰爭中來。

德國正是犯了這個錯誤,錯誤的估計了歐洲局勢與世界整體格局,也沒有對英國的參戰有心理準備。(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