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起源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375章 起源

“虛空”是什麼?或許曾經李文淵會說:“這是一種宇宙‘天災’,它會入侵並毀滅宇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是現在,他只會說“虛空”是個“回收站”,裡面存放著從過去到現在、所有宇宙中的一切。

不止這個宇宙,還有更早之前、循環往復過無數次的宇宙,包括“逐火者”所在的那個“上一個紀元”。

“虛空”就像是計算機系統中的“回收站”,裡面存放著於系統而言暫時不需要的“垃圾”,可以被恢復,也可以被隨時徹底清除。

他從“虛空”之中接收到的那一系列資料、包括無法解讀的部分,都是曾經宇宙中的某一部分。

或是是一個文明,也或許只是一顆石頭,甚至只是某個分子,都成為了那些“冗餘資料”的一部分。

李文淵認為,當“大坍縮”開始之後,宇宙的一切雖然重歸“奇點”,但與之有關的記錄卻並沒有隨著毀滅而消散,而是被回收到了“虛空”這個回收站中。

或許是因為“自己”口中的那個“外來意志”需要檢視這些東西,它們並沒有有隨著重啟而被清除。

這也是他能夠從“虛空”之中得到大量“冗餘資料”的原因,雖然是“回收站”,但這裡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庫。

而其中那些他能夠解讀的“資料”,他現在也明白了,那是那些文明特意留下來的。

這或許證明了這些文明包括“人類”,已經對“世界的本質”和“虛空的本質”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能夠讓他們想留下的資訊不會被“回收站”弄成無法讀取的“冗餘資料”。

從時間的尺度上並不能說他們來自“過去”,因為宇宙進入到“奇點”狀態後,時間本身已經沒有意義,無法衡量“先與後”。

但是以李文淵現在所處宇宙的時間維度來算,這些資訊確實是“過去的碎片”,是那些意識到世界真相的文明盡力為下一代文明留下的線索。

那個過去的“自己”留下的日記內就記錄了他們發現“虛空”的過程,並嚴肅探究了這種“虛空”的本質。

最初他們也以為“虛空”是一種“災難”,因為用盡所有的檢測手段後,他們發現都無法從“虛空”中發現一絲一毫的“物理性質”。

那裡就像一片真正的虛無,連時間都不存在。

不過採用了特殊的檢測方法、比如將之理解為了“資料”、並找到了某個“介面”之後,那時的“人類”便意識到了這是一個“回收站”,他們需要特定的方法才能夠提取。

那個“自己”並沒有提他們是怎麼找到那種“特定方法”的,只是話鋒一轉就來到了“介面”地帶。

而沒有出人意料的,那個“虛空的介面”就是“大傷口”,命名和特徵都是一模一樣的“大傷口”。

這裡再一次出現的“相似性”讓李文淵回想起了過往的許多,以及名字相同的過去的“自己”。

在聯想到了“摘錄者”在“虛空”中留下的資訊後,李文淵抓住了關鍵詞:

“組成宇宙的某些‘隨機數’……這是不是在說,某些特殊的‘資料’?”

宇宙是個“實驗”的話,不可能每一次重啟就清空資料從頭再來,控制變量是可以適用的,其中肯定有一部是需要保留的、得到過驗證了的“可行資料”。

那麼這種大量的“相似性”、從銀河到銀河之外、從曾經的“宇宙”到現在的“宇宙”,是否就是因為這些“相似”的事情是已經被驗證過的“可行資料”,因此會在每一次宇宙實驗中重複出現。

而銀河能與外界有如此多的“相似性”,很有可能是人類已經發現了什麼,而在進行驗證。

“現在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這場‘宇宙實驗’的最終結果究竟應該是什麼?那個‘外來意志’需要‘實驗’達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完成了它‘資料創造世界’的偉業呢?”

“現在這種程度還不夠嗎?”

李文淵的視線隨著飛船的對外探測器而佈滿了整個星系,同時也捕捉到了更遙遠星域的星光。

光子依然在傳動,熱量也在由高向低輻射,天體在自轉,恆星也在利用核反應釋放能量。

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認知中都是“世界的基石”,誰也想不到這些“世界的基石”實際上只是一些無法察覺的底層字元,哪怕是他現在都還有種不可思議感。

這確實是足以扭曲世界觀的認知,而在他這個“親身經歷”過“生活”的機械智慧來看,宇宙無論怎麼看都是真實的、有實質的,而不是一種“虛擬世界”。

“……這或許就是那種文明所站在的高度吧……讓資料實質化形成一個世界……真是想都不敢想。”

他的心中已經自發地感慨了起來,哪怕他現在已經有著疑似能夠“創世”的“創世之柱”,在這種存在所幹的事面前都依然不夠看。

“既然如此,那麼我的‘名字’實際上也是一個特殊的資料?真是有趣……”

面對這個在過去就存在的“名字”,李文淵有了興趣,他不清楚究竟是“名字”特殊,還是帶著這個名字的“人”特殊,能夠讓這個“名字”到現在都還能夠出現。

不過感慨一番過去後,李文淵並沒有因為世界觀的扭曲而出現任何的絕望感,就一如那個過去的“自己”那般。

【“大坍縮”要來了,我不清楚日後的宇宙是否會再次經歷類似的迴圈,不過這個資訊或許可以幫助你們更好地認知宇宙的“結局”,說不定你們那邊也是“大坍縮”呢?】

這個“李文淵”的語氣十分愉悅,彷彿對這種“給後世留下記錄”的感覺十分欣喜,他似乎覺得這是一種只有“先驅者”才能做到的事。

【而我們也盡力檢測了一些“必定出現”的“資料”,將之記錄完整】

【這些東西我們想盡一切辦法都不能在“大坍縮”中留存,但是“回收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嗎?】

【雖然垃圾也很多,但總會有被找到的一天的】

【只要有了這些固定的“資料”,那麼在下一次“迴圈”時,你們就能夠得到一個更好的“起源”】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