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饗宴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左右兩史就站在帷幕之外,然而帷幕被侍女拉上了,只能聽到裡面的聲音,看不到靈袂幾近赤裸的身體。但很奇怪,此前帳幕內還有聲音,到最後什麼聲音都沒有了。

“母後、母後……”趙遷帶著哭聲衝了進來,繆常想攔著他,奈何繆常太老,根本就攔不住。厚重的帷幕掀開時,靈袂安然躺在床榻上,寢衣有些凌亂,熊荊則站在床榻旁,看著趙遷撲在靈袂身上大哭不止。

哭聲引得帳外郭開這些趙臣也哀嚎起來,他們以為靈袂已經薨了,倒是熊荊在諸人的哭聲中悄悄退出寢帳,緩緩走出帳外。左右二史跟著他,不明所以。

“太后何所求?”莊無地也登了岸,他見熊荊出來,急問道。

“太后未薨,無所求也。”熊荊板著臉答了一句,暮色中看不清表情。

熊荊的答話莊無地毫無反應。他道:“臣此前誤也。今已知之,趙嘉之黨,親戎狄而遠中國,萬不可立其為王,當以趙遷為趙王。”

“親戎狄?!”熊荊一怔後又微微點頭。

“然也。”大梁送來的訊報剛剛送到,莊無地一直在糾結這件事。他在不瞭解趙嘉的情況下就建議熊荊殺趙遷而立趙嘉,確實是一個錯誤。

趙國都邯鄲以前,重心皆在晉陽。晉陽即太原,此地戎狄多居。和後世熟悉的太原之稱不同,胡人皆稱晉陽為大夏。大夏與巴克特裡亞王國同名,自然與胡人關係匪淺。

趙國籠統言之,是由平原郡縣地區和高原遊牧地區融合而成的二元王國。越靠近中國,農業越是發達;越靠近長城,牧業越發達。趙國就是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結合體。

遷徙邯鄲是親中國的舉動,胡服騎射是親戎狄的舉動,趙武靈王欲將趙國一分為二,將代地交給廢太子公子章,同樣也是親戎狄的行動。值得注意的是,趙國平原地區很早就設有郡縣,代地直到趙武靈王死後,趙惠文王時期才改設郡縣。

兩股勢力的爭奪直到趙武靈王以及封在代地的公子章身死,才算決出又一輪勝負。即便如此,代地也還是與南方平原地區郡縣不同,以致李牧可以‘便宜置吏,市租皆入幕府’。

任命官吏、截留市租,這本來是封國的權力,因為代地在趙武靈王時期乃至以前,本就是個半獨立的封國。只因趙武靈王、公子章身死,朝中失勢,才會改封國為郡縣。

這也是長平之戰沒有出現成建制趙軍騎兵的原因之一,新即位羽翼未豐的趙孝成王未必就能調動代地軍隊。從封國降格成郡縣,代地貴族已經極為不滿。說不定他們就希望邯鄲朝廷吃一次敗仗——邯鄲朝廷越是往南,越是佔有更多的城邑土地,就越有資源收買打壓他們,反倒是吃一次敗仗,才能倚重他們,喪失打壓他們的能力。

李牧能調動代地軍,最基本的一條就是把部分封國權力從邯鄲討要回了代地,而趙孝成王之所以使人代李牧,就是想收回‘便宜置吏,市租皆入幕府’諸如此類的權力。結果代替李牧的趙將打不過匈奴,出戰皆敗,於是趙孝成王不得不重新將李牧派往趙地,李牧所謂的‘王必用臣,臣如前’,實際就是再次討要回封國權力,趙孝成王只能應允。

趙國內部兩股力量的爭鬥由來已久。面對秦國,楚國真正的盟友是代表邯鄲朝廷的趙遷,而非代表代地貴族的趙嘉。如果秦國遣使於代地,與代人相約共處,趙嘉未必會率兵攻秦。

莊無地大冷天出了一聲冷汗,作為楚人,他對趙國還是缺少瞭解。熊荊也出了一身汗,剛才在帷幕之內,他差點就沒有把持住。不,準確的說,他已經把持不住了,是趙遷的哭聲驚醒了他。身臨其境的他,無法判斷這是靈袂的誘惑,還是一場意外,可無論如何,靈袂那雙滑嫩雪白的長腿已烙刻在他腦海裡,怎麼也揮之不去。

一夜無眠輾轉,這場‘意外’的次日清早,昃離就來稟告說趙太后燒退了,晏時又說趙太后腹飢,欲食,食下大半盞粟米粥,飲了數碗漿,已安穩睡下。雖然病情好轉,但舟隊還是在榮澤停留了一日,第三日清早才啟程航向大梁。

邯鄲到榮口是逆水,榮口到大梁是順水。天黑以前,王舟抵達大梁,魏王魏增已在城郊等候良久,諸人抵達後用車馬將熊荊、靈袂、趙遷等人載入大梁南城。

三王齊聚,這是百年來所沒有的盛事。作為地主的魏國自要大張旗鼓,以漲三國之勢。諸人進入王城,步入肉湯鼎沸的正寢時,寢內鐘樂大作,身著朝服的魏臣在相邦蔡文的率領下避席向諸王行禮。靈袂不在,魏增執趙遷之手,將他親迎入座席。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難得的,魏增竟吟起了詩。饗宴上吟詩,那是西周春秋時期的遺風,戰國時期已少有甚至不再吟詩了。這首《常棣》,表達正是兄弟間的生死之情。

‘高大的棠棣樹鮮花盛開時節,花萼花蒂是那樣的燦爛鮮明。普天下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間那樣相愛相親。’

‘生死存亡重大時刻來臨之際,兄弟之間總是互相深深牽掛。無論是誰流落異鄉拋屍原野,另一個歷盡苦辛也要找到他……’

魏趙同處三晉,雖有互相攻伐的時候,但面對得寸進尺、虎視眈眈的秦國,最後還是結盟抗秦。合著鐘樂,魏增的吟唱既讓人哀傷落淚,又激動人心。

魏國步卒不習戰舟,舟師又不能陸戰,因此出兵被熊荊拒絕了。雖不能與戰,但南遷趙人、安置趙人,魏國是不遺餘力的。現在遷至大梁的趙人,食的不是楚國的粟米,而是魏國的粟米,居住的屋舍帳篷也是魏國提供,魏國確是把趙國當兄弟看。

魏王吟唱完,太傅郭開代表趙遷回禮,吟唱《頍弁》。頍弁也是吟誦兄弟之情的詩,是作為赴宴者的弟弟讚美主人的兄長,頍弁的意思是有稜有角的白鹿皮帽子。

魏趙兩國互訴兄弟之情,幾乎將熊荊晾在一邊,熊荊未覺不適,莊無地、左右史等人臉上則有不悅之色。救趙的是楚軍,南遷的趙人的也是楚國舟楫,可魏趙在述兄弟之情。不過郭開吟唱完,鍾樂曲調一變,他們立刻就眉開眼笑了,這是要吟唱《假樂》(假通嘉)。

“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豐度翩翩而又快樂的周王,擁有萬眾欽仰的美好政德。您順應老百姓也順應貴族,萬千福祿自會從上天獲得。上天保護您恩佑您授命您,更多的福祿都由上天增設。’

‘您追求到數以百計的福祿,您繁衍出千億個子孫兒郎。您總是保持莊嚴優雅形象,稱得上合格的諸侯或君王。您從來不違法不膽大妄為,凡事都認真遵循祖制規章……’

這是一首諸侯讚美周天子的馬屁詩,‘千祿百福,子孫千億’這一句聽得熊荊心裡有些打顫。真要子孫千億,他得抽出多少體液才能配出這麼多子嗣。他扭捏不安,但莊無地、左右史等人是心花怒放,這首《假樂》吟唱出來,意義相當於趙王為秦王擊缶,

《假樂》要唱完的時候,旁側右史提醒道,“大王當回禮也。”

“回禮,如何回禮?”禮樂繁瑣,大雅、小雅裡的詩不能亂唱,熊荊也不太清楚應該以哪首詩回禮。

“此情此景,大王當賞敗秦救趙有功之臣,非《彤弓》不可。”倚憲皺著眉頭,實際上《彤弓》也不合適,《彤弓》是天子宴請諸侯,賞賜諸侯弓矢的詩,熊荊並非主人,以賓奪主顯得無禮。

“當吟《魚麗》是也。”左史插言道。《魚麗》用以表示饗宴之豐盛,主人待客之殷勤。

“《魚麗》乃饗宴常詩,不妥。”倚憲不滿意《魚麗》,《魚麗》實在太普通了,就是一般的賓客答謝主人的詩,並不能體現楚國諸侯之長的地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兩人在熊荊身側爭論,《假樂》早就唱完,魏王趙王,還有赴宴的群臣都看著正在吃肉的熊荊,不明白楚王為何不回禮。

“大王當吟詩禮之。”長姜輕聲相告。

“吟唱何詩?”熊荊是真餓了,左右史官又沒有爭出個結果,他只能先吃肉。

“大王當吟《彤弓》……”倚憲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

“《彤弓》不合,當吟《魚麗》。”左史年少,一般都是讓著右史的,這次是犟上了。

熊荊目光看向長姜,長姜低聲道:“當《魚麗》也。”

《魚麗》確實是一首很普通的饗宴詩,鐘樂奏響時,一些大夫嘴裡已在默默吟唱,但誰也沒想到熊荊唱的根本不是《魚麗》,而是另外一首從未聽過的詩。(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