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獨對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然而顧慮越想打消就會越多,騶開說完正朝上又變得混亂紛紛。邯鄲去大梁,水路七、八百裡,去湶州則遠兩百多裡。但去湶州舟楫是順流而下,此時中邑港還在趙楚聯軍手中,秦軍對個黃河入海口北面的這個港口毫無辦法。

很快,在郭開的建議下,騶開就被安置在驛館了,正朝退朝後連同頸間架著寶劍的建信君,也被召至正寢燕朝,北遷存國也好,南遷復國也好,事情都需仔細商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眾卿以為,我趙國當若何?"燕朝之上仍然是靈袂說話,趙遷只是擺設。

"太后,楚人使我南遷,乃欲得我十萬趙軍也。"建信君站的地方離平原君趙營遠遠的,大庭廣眾下他不敢言降秦,但楚國的用心他非常清楚。

邯鄲城內尚有十萬趙軍,雖說五尺未傅籍之人也編入了行伍,但那只是少數,從南長城退下來的趙軍、邯鄲城內的趙軍多是百戰之士。這支趙軍如果南遷,楚國抗秦的力量將增加至三十多萬,加上魏國最後的幾萬人,也能湊出四十萬大軍。家眷已在秦國的他,不得不為秦國考慮。

"便是如此又如何?燕代殺秦與楚國殺秦何異?"趙營駁斥道。"燕代之地確不可守,燕地薊城之南雖有治水,然若秦軍冬日攻城,治水冰封,楚國再遣舟楫救我亦是不能;燕地尚安,代地卻是無從裝置,雲中、雁門皆入秦人之手,我若遷都於代,秦國伐我不可守亦不可退。

萬全之策,乃是退至楚國,同時不棄燕代。燕地有李氏,代地請太后、大王準臣至代。如此於秦而言,燕代不過是偏弊之地,未必出兵伐之,尚若遷都於燕代,秦人必伐。"

薊城封給了李牧,李牧雖死,但燕地仍在李氏的掌控之中。而代地,晉陽、邯鄲、代郡,趙國實際上有三個政治中心,相當於齊國的五都之制。代地本就是趙氏宗族的一處聚落,此時代郡、上谷郡在郡守趙幕的管理下,仍穩穩控制在趙軍手中。

"太后,入楚易,去楚難也..."趙營說的靈袂連連點頭,建信君忍不住相勸,他說完趙營就狠狠瞪來,他當即縮頭閉口。不過建信君顯然是多慮了,趙國決策並非楚國那樣施行眾議,而是獨對。即趙王按照順序一一個個召見臣子,臣子在君王面前暢所欲言。

換而言之,趙國臣子只有建議的權利而無決策的權力,如何決策全在趙王一人。趙遷年幼,趙國的決策權全在靈袂一人之手。趙營將該說的道理說完,靈袂即宣佈散朝。過了半個時辰,王宮謁者便拿著召節召建信君入宮。

"卿之所謂:'入楚易、去楚難';,此言何解?"剛才因為平原君趙營目之,建信君的話根本沒有說完,是故現在靈袂一見到建信君就問為何。

"太后當知,"沒有趙營的壓力,建信君又恢復早前的從容,他也知道靈袂散朝後必會召見自己,遊說的話翻來覆去已想了無數遍。"夏商之時天下萬邦,周初之時天下千國,直至三家分晉我趙國初立,天下有國不過十餘。兩百年後,天下只剩七國,今日,天下又僅剩五國。今我離都去國,天下便只剩秦楚齊魏四國。"

"然也。"靈袂微微點頭。依周禮,無罪不伐,同樣依照周禮,即便滅國,也不該絕人祖祀,故而幾百年來,滅國、復國;復國,滅國,這已是各國常態。尤其一些小國,只要得到了某大國權臣的支援,又或者大國之間需要緩衝,復、滅那就更是家常便飯,不以為奇。

然而小國的復、滅並不代表整體,兩千多年下來,天下卻如建信君說言,邦國是越來越少,剩下的國家越來越大,趙國如果亡了,那天下就只剩下秦楚齊魏四國。

靈袂點頭之際,建信君再道:"四國之中,魏國狹小,再無爭天下之心;齊國早就不堪一戰,楚國又於齊國變法,國政更亂。天下人皆言楚王仁義而不滅齊國,臣卻以為這正是楚人奸詐歹毒之處。變法絕非強齊之策,此乃弱齊之計。變法之後,齊王失其權,與一老叟無異,國事紛亂,往往數議而不得其果,齊國再無爭天下之力也。

當今之世,唯秦楚兩國有並列國、吞天下之心。太后與大王入楚,若秦國亡楚,當為秦王之囚也;然若楚國亡秦,太后以為此生能復趙國?能返邯鄲?!"

建信君說的靈袂渾身一震,他則趁機落下眼淚,大拜頓首道:"昔日楚靈王召蔡靈侯至申縣,於寢內伏甲而飲之,醉而殺靈侯,刑其士卒僕臣。再令公子棄疾滅蔡,使棄疾為蔡公。

楚乃蠻夷,楚文王為得鄧國而殺其舅,為得息侯之妻而滅其國。今楚王亦如也,其竟入咸陽橫奪秦王之妻為己妻,此禽獸之舉。今天下將一,為得天下,楚王焉能使太后、大王返趙復國?楚王必殺太后、大王,不允我趙人復國也。

而秦國,其雖有一天下之心,卻念趙氏同宗之情,故將大王封於汧水。汧水遠在隴西之地,距邯鄲兩千餘裡,封大王於此處,亦使太后大王不返趙地。然大王封於汧水,不絕祖祀、不亡趙國,不過不稱王而稱君而已,性命何憂?

一是必將殺我,一是使我不絕祖祀、不亡趙國,孰善孰惡,太后當知。"

建信君哭著說完,靈袂一陣沉默。掌握趙國命運的她能選擇的路實在不多,建信君對比了楚秦之別,卻沒有說北去燕代,沉默過後她又問道:"然北至燕地若何?"

"燕代之地過於狹小,秦若大舉攻我,無一戰之力。"建信君道。"我趙國能拔燕地,比我趙國更強、更眾之秦人如何不能攻下燕地?臣請太后..."

"罷了!"建信君說北去燕代不可取,剛才平原君趙營也是這個意思。燕地只能作為趙國的邊郡而存在,如果遷都於燕代,秦國必然攻伐燕代。說來說去,結果還是要在楚秦之間做出選擇。秦國不可信,因為他素來就不可信,然而楚國就可信嗎?適時楚國大敗秦國,為一天下,楚王真能讓自己返回趙地,重複趙國嗎?

"送建信君出寢。"靈袂面無表情,如此說道。(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