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時間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一旦秦軍趕到藍田,即便增援人數只有三十萬,己方也將面對六十萬大軍。秦軍可不是不想打仗的齊人,以秦軍精銳為基幹的六十萬大軍可以擊敗,但難以擊潰。戰事一旦膠著,趕至關內的秦軍就會越來越多,到最後己方只能撤軍。

鬥常腦海裡推演著戰局的結果,心中愈加迫切。他從未感覺到時間是如此的寶貴。而這場戰爭關係到舊郢,關係到楚國,自然也關係到天下。

“大王,臣以為”他開口,成通、鬥於雉恰巧也開口,按照等級,最後由鬥於雉說話。“臣以為我軍當速速至藍田,唯有速至藍田,方能震懾關中,以亂咸陽。”

“媯景所率騎兵已奔赴藍田。”熊荊心中同樣焦急,今天起,楚秦兩軍已開始一場賽跑。楚軍佔了先機,但畢竟是在敵區行軍,本身就處於弱勢。

“臣所言者乃各師各旅也。”鬥於雉道。“我軍受制於舟楫,若要等公輸大夫疏通丹水,最少也是三日之後。有這三日,大軍已至藍田矣。”

“藍田?”熊荊從自己的思維裡退出來,道:“藍田不是菟和山,三日至藍田,甲冑、糧秣、火炮何在?若無後勤輜重,秦軍一觸即潰還好,若是久攻不下,奈何?撤軍否?”

“臣以為大軍可先行數日,先佔藍田,再等後勤輜重。”成通的意見和鬥於雉類似,但更為實際。“若是久攻不下,可待火炮再攻之。”

“各師舟楫若何?難道泊於灃水?”熊荊若有所思看著地圖。戰舟運載的是士卒,重舟輸運的是軍器、輜重還有糧草。棄舟登岸,那戰舟只能停在灃水一線,這樣才不會阻塞水道。

“然也。”成通道。“可先遣數師”

“不可。”莊無地打斷道。“加上越人各部,我軍僅十餘萬人,而秦人已在藍田相候。我軍人少,當不勝;若是人多,竹林關至商邑一百一十裡,再至上洛為兩百一十里,成將軍以為這兩百一十里陸路,行軍幾日可至?”

秦軍所見的山脊上豎起的那些軍旗,並不代表這些師全部到達商邑。這只是阻於竹林關後,一小部分棄舟登岸趕來的援軍,其師大部還在竹林關下方的戰舟上,等待丹水貫通。

“若是息、隨二師,兩日可至。”成通答道。

“至後可戰否?”兩日走兩百一十里,已是魏國武卒的標準了,故而莊無地追問。

“不可戰。”成通搖頭。“需歇息半日或一日。”

“師中不至者又有幾何?”莊無地再問道。

“若是息、隨二師,三分之二士卒可至。”都是軍旅之士,成通說的這些,大家心裡都知道。從古至今,作戰方式雖然不斷在改變,可步兵的行軍方式一直未變。大軍一天能走多少裡,早有定數。

為了保持士卒的體力,一般情況下是每日行軍三十裡,也就是一舍;如果是長途行軍,最多在六十裡上下,很難超過此數;急行軍可達到一百裡、一百二十裡;強行軍很多時候都接近乃至超過兩百裡。

只是後兩者都是特殊的情況。只能偶爾,並且多是小股部隊。正如不能用個人越野的速度反推大軍的行軍速度一樣,小股部隊強行軍的速度不代表大軍的行軍速度。人越多,行軍縱隊就越長,士卒等待的時間也就越長。

同樣道路情況的六十裡,一名楚軍甲士三個半時辰即可走完;但一個楚軍師要走完這六十裡,正常情況下需要五個時辰。如果在這個行軍縱隊中再加上一個師,那麼行軍時間將增至六個半時辰。如果一個軍編成一個行軍縱隊行軍,六十裡的行程時間將是九個半時辰甚至十個時辰。

一名甲士行軍六十裡,三個半時辰後就能休息;一個軍行軍六十裡,即便不在行走,甲士揹著甲冑和武器的時間仍長達九、十個時辰,疲勞程度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說,即便是同樣的道路,討論行軍速度卻不討論行軍人數,那就是標準的耍流氓。

成通之所以提議先由幾個師先往藍田,一個潛在的因素就是以武關道的寬度,只能容納兩個師齊頭並進。而一個行軍縱隊每增加一個師,完成六十裡的行軍時間就要增加一個半時辰。當一天十六個時辰全部佔滿,里程也就到頂了。

反過來算,武關道容納兩個行軍縱隊,每個行軍縱隊為一個師,一日如果行百里,那麼所需要的時間最少是十二個時辰。行軍縱隊每增加一個師,行軍時間就增加一個半時辰,每個行軍縱隊可以增加三個師,也就是八個師。

然而,‘行軍六十裡一個師需要五個時辰’、‘行軍縱隊每增加一個師,行軍時間就增加一個半時辰’,這只是大司馬府作戰司編制的各軍種軍官參謀事務指南中,對平原地帶乙等道理的計算結果,只適合商邑到上洛段,完全不適合上洛到藍田段。

以作戰司的現場勘查,上洛到藍田段只是丁等路況,一個楚軍師走完六十裡的行軍時間就接近十個時辰,而行軍縱隊每增加一個師,行軍時間就要增加兩個半時辰。如果不冒險玩分進合擊的話,縱隊長度最多不超過三個師。

這實際也是這場行軍賽跑中不利於楚軍的一個因素。秦軍行走的多是平坦地帶,可以分成十幾個、乃至二十幾個行軍縱隊,楚軍受制於地形,軍隊很難擺開。

棄舟登陸,當然可以讓一部分師旅先走,但因為人數太少,他們出藍田沒有太大的意義,反而會讓秦軍各個擊破。他們即便先行,也還是要在秦嶺南面等待後續部隊,然後以分進合擊的方式、或者透過削減里程增加行軍縱隊的方式透過秦嶺。

棄舟登陸的價值只在於減少翻越秦嶺所花費的時間。不過熊荊很擔心按捺不住的楚軍將率會擅自進攻藍田,先於主力與秦軍交戰。勝了固然是好事,可萬一敗了,那就不是好事了。

“炮兵日行幾里?”熊荊開口問道。

“稟大王,若有豆麥藁草,一日可行八十裡。”莊無地聞言一驚,他猜到熊荊想幹什麼。“然,此非收粟之時,秦人又不種冬麥,青黃未接,人尚且無食,何況是馬。再則以椒喂馬,必要炒至半熟,不然於馬不利”

“難道秦人倉稟中無有椒粟芻藁?”熊荊不死心的問。炮兵的速度也制約著全軍的速度,他在想炮兵能不能也棄舟就陸,不等工兵清理水道。

“稟大王,上午便有訊報,言秦人正在焚燒倉稟,以絕我軍就食之望。”淖信提醒道。

“那我軍輜重輸運呢?”熊荊不悅淖信的提醒:“上洛至咸陽三百裡,三百裡需靠四輪重車輸運,這些重車何在?”

上洛到藍田的這一段官道,知彼司實測過摩擦係數,四馬挽曳的輸運重車只能裝載一噸,日損耗率增為4%,而非此前估計的7%。於是每日到達的馬車從此前的六百八十四輛增加到八百三十三輛。這是每日,來六百裡,每日行六十裡就是十日,一共需馬車八千三百三十三輛,實際籌備的數量超過一萬輛。

如果這些馬車、馬匹都在竹林關,哪怕只有一部分在竹林關,楚軍炮兵也能靠這些馬車陸行到藍田。但讓他失望的是,竟然沒有一個人答話。

“稟大王,馬車、馬車”莊無地見熊荊最後瞪著自己,很是急促的開口。

“在荊紫關?”熊荊又問了一遍。見莊無地張著嘴還是說不出話,只好問道:“在商密?”

商密是丹水和淅水交匯,到荊紫關有一百多裡。沒想到熊荊這話問出,莊無地還是沒有答。他於是又問:“難道在臨品?”

“稟大王,馬車、馬匹尚在臨品陰地之間。”淖信終於答道。

“為何如此之遠?鄂焯何在?!”熊荊顯得惱怒。雖然按照原定計劃,馬車的滯後並不致命,可馬車明明編制在前軍身後,怎麼會在五百裡外?不過一會他又冷靜了下來在戰爭中一切都很簡單,可是就連最簡單的事情也是困難的。

“此事先且記下,輸運司日後務必要對不佞解釋為何馬車尚在五百裡之外!”他並沒有因為簡單的事情也很困難而放棄追究這個問題,而是要輸運司日後彙報原因。

“唯。”莊無地已經是滿天是汗,這也是他的責任。他應該早一些發現馬車滯後一事。

“秦人裝置,秦軍馳援”各方面的訊報都彙集到熊荊這裡,他當然知道時間就是勝利,但楚軍後勤被阻塞的水道卡著,使得他不能全速往前,要在這裡苦苦等待。

五天、六天、最多七天。李信率領的秦軍就會抵達藍田。真要等工兵疏通水道,那時間就來不及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大王,臣以為我軍可先行也,若藍田好拔,那便拔下藍田。若是藍田不好拔,那便以待炮卒。”鬥常最後才說話。“隨師不用火炮,亦能奪下菟和山。”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