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糧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魏增此時希望是秦國,只要秦軍能擊敗楚軍,大梁這半城自然能保得住。此話說完他又忽然醒悟:若是秦軍真的擊敗了楚軍,那魏國又將處於這兩國的拉鋸戰中,魏國的國力和士卒將一點點消耗乾淨,背心頓時冒出一陣冷汗。

‘轟——、轟——、轟——、’魏增腦子裡還在左右爭鬥時,城北傳來了轟轟聲,整個大梁似乎都在搖晃,震顫更讓燕朝掛著的帷幕抖動起來。

“楚王攻城了。”白宜嘆息一聲,他知道這是投石機砸牆的聲音。

“魏國定亡於大王之手!”魏間憂丟下這麼一句話,轉身而去。

‘砰——、砰——、砰——、’城內和城外所聽到砸牆聲音是不一樣的,城內是比較模糊的‘轟’,城外則是清晰的‘砰’。一千楚斤重的破牆彈每砸中城牆一次,就會在夯土牆上捶出一個凹印,泥屑煙塵紛飛,城上的魏卒一陣大譁,誰也不敢站在被轟擊城牆上。

只是,大梁終究是魏國都城,不比單薄的莒城城牆或者山石壘成的齊長城。大梁城垣最下端厚達十幾丈,城上最窄處也有四丈,這樣厚實的城牆與其說是砸,不如說是在一點一點摳。夯土牆砸多了之後,就會一層一層的剝落下來。

這與夯土牆的性質有關,如此寬大的城牆,不可能一築就是一個平面,只能是一築一築並排起來,如此才能做到十幾丈寬。與鋼筋混凝土一樣,為了保證一個水平面上築與築緊密相連,夯土中橫放了不少木頭,靠著泥木之間的摩擦將同一水平面上的夯築拉緊。可在兩百五十公斤破城彈的錘擊震盪下,泥木之間會越來越鬆動,以致一築一築的脫落。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日、兩日能看到的,必須十幾日、幾十日的錘擊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在此之前,有幾部投石機已經瞄準了城門,這是城防體系中最薄弱的一環。但在進入城門之前必須先放下吊橋,或者搭建起秦軍那樣的轉關浮橋。

經歷半年的陳郢之戰,守城熊荊是懂的,現在易地而處,站在昔日秦魏兩軍站的位置,他就有些茫然了。好在楚國有兩個上將軍,項燕率七萬餘人駐守敖倉之際,廉頗領著十五萬大軍駐於大梁城下。至於趙偃死後便被逐出趙國的趙國大將軍龐暖,那就只能在一旁看了。

龐暖鬚髮皆白,與愛打瞌睡的廉頗相比,精神自然要好上許多。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楚國的臨武君,封地在後世湖南南部,楚國行政管轄區的最南沿。又是名將又是楚國封君,不說取項燕而代之,最少能接替過於老邁的廉頗,奈何各縣卒將軍對他都沒有什麼好感,他只能在熊荊身邊好好呆者。

“有此神器,破城如湯沃雪也。”龐暖看著不斷發射石彈、錘擊城牆的投石機,如此感慨。

“將軍說,趙國太后與春平侯苟合?”熊荊也在看投石機砸牆,他想的還是趙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稟大王,然也。”龐暖道。“趙國先君悼襄王薨落前,王后便與春平侯私通,薨落時悼襄王幾召王后而不至。當日,王后便以春平侯為相邦,罷了司空馬。”

“如此說來,是王后私通春平侯?”熊荊道。“春平侯雖曾是大子,可這王位……”

“大王有所不知。”龐暖對趙國還是熟悉的。“王后本一女倡,因悼襄王見其絕美而立為後,其子庶出,趙人皆念先大子趙嘉。若春平侯助趙嘉即位為王,今之趙王必廢。”

“哦。”熊荊哦了一句,他這才想起還有一個廢太子趙嘉,另外他又想起趙臣郭開,李牧好像就是被郭開害死的。“郭開此人如何?”

“郭開?”龐暖沒想到熊荊還知道郭開,他答道:“郭開乃趙悼襄王之寵臣,雖非君子,然其奉行親秦之策,為趙喘息。”

“李牧呢?”熊荊又問了一個趙人,“李牧如何?有朝一日,李牧可否被趙王誅殺?”

李牧剛剛大破匈奴不久,龐暖離開趙國時他便是趙國的守相。現在伐燕之戰就是李牧在指揮,前幾日剛聽說李牧攻下了沮陽,和燕國僅隔一座居庸塞。熊荊在這時候說李牧被趙王誅殺,龐暖想了又想,最後道:“臣以為若趙王誅殺李牧,當因廢太子嘉。”

“恩。”熊荊感覺到了什麼,這時候他正在長姜的引領下走向碼頭。“你繼續說。”

“臣以為李牧乃良將,非良臣,更非佞臣。”龐暖跟著熊荊,如此說道。

“也就說,李牧乃社稷之臣。”熊荊又一次提到這個概念。

“然。李牧為代地守將,代地地處邊陲,民風與邯鄲大異。邯鄲之不得意者,晉陽未失時常去晉陽,晉陽失後常至代地,更有甚者逃匿於匈奴。今趙王得立,趙嘉不得出邯鄲,然其屬臣不少逃至代地,若李牧有意助立趙嘉,趙王當誅之。”

“原來如此。”熊荊有了些明悟,或許李牧就是因為捲入廢立之爭才會被趙王誅殺的。

李牧死,趙國滅。雖說現在秦軍把楚國當成了主要敵人,但李牧對於趙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比項燕對楚國還重要。項燕之後還有一大批正在成長的楚國將領,他們與項燕的差別僅在組織大規模戰役的運籌能力,但這一點正在被大司馬府漸漸取代。

上了卒翼戰舟,戰舟航向圃田澤,那裡也在進行一場大規模會戰:混凝土澆築。

“切記!務必搗實、務必搗實。”封人糾站在一堆毛竹搭成的架子旁,看著一桶一桶攪拌好的混凝土從大舫上吊起,被力夫倒入板模之內,不斷的在叮囑。聽聞他的囑咐,匠人手裡的鋼釺不斷在倒入板模的混凝土裡搗動,以防澆築中產生空隙。

枯荷黃草的圃田澤裡平空長出一大叢柱子,柱子生梁,梁支將撐起糧倉樓面。

六千多萬石糧秣,一石就是零點零二立方米,等於要佔用一百三十萬立方米。假設糧秣堆高為六點五,那就要佔據一個二十萬平方米的樓面。一石又重十三點五公斤,等於是八十七萬噸。此前大司馬府曾想以木材搭建糧倉的辦法,可考慮到糧秣總重有六十多萬噸(事前估算),最後才改成以混凝土澆築。

還有個辦法是將糧秣堆在暫時乾涸的草地上,這個提議很快就被否決了,草地與澤水之間還有灘塗,以陳郢補給的經驗,灘塗使舟楫不好停靠,運入運出都很個麻煩。再就是糧食本身,秋冬有雨雪,春夏水位又上漲,在春天到來之前根本就沒辦法把糧秣全部運走,結果大部分糧秣將被澤水所浸壞,能運回楚國的估計還不到一半。

於是大司馬府最先的計劃是建造一個長一千米、寬兩百米(20萬平方米)的幹欄式混凝土建築。工程量看似浩大,但這個建築不需要一天建成,施工可以根據運糧速度澆築,一點點擴大。假設,每日運輸一百八十萬石,即三萬六千立方米,以六點五米的堆高算,佔地五千五百三十八平方,只是一個七十五米乘七十五米的樓面。

根據混凝土府的資料,澆築一平方米的樓面需要一百三十公斤混凝土,澆築五千五百三十八平方樓面,所需混凝土為七百二十噸(此數不包括樑柱,樑柱所消耗混凝土不及百分之一)。混凝土包含沙子、碎石、水、水泥,按重量比水泥不到兩成,即便兩成,每天消耗的水泥也不過一百四十多噸。

鉅筋的消耗比水泥更少,澆築一平方米需混凝土一百三十公斤,消耗鉅筋不過十公斤,五千五百三十八平方只是五十五噸。沙子、碎石黃河、諸水岸邊就可以挖取,並不麻煩。

真正的困難在於運輸噸位和水泥消耗。

每日運輸一百八十萬石就是二點四三萬噸,這是晝夜兩次運輸的量,真實的運輸噸位只有一萬兩千多噸。混凝土澆築需要兩千噸噸位,減去這兩千噸,運糧噸位只剩下一萬噸。

水泥、鉅筋又要從一千裡外的郢都運來,雖然兩者相加不過兩百噸,但日夜兼程,兩千裡來回也要十日。就是說,又有兩千百噸要浪費在圃田澤和郢都之間。真正運糧的噸位不過八千噸出頭,晝夜運輸兩次為一萬六千多噸,合一百二十萬石。

運輸噸位或許借用齊趙兩國的舟楫解決,水泥不足齊趙兩國可就幫不過來了。一個千米長、兩百米寬,面積二十萬平方米的幹欄式建築需要兩萬六千噸混凝土,這些混凝土寬算需要五千二百噸水泥,楚國哪裡有五千二百噸水泥?

確定建造混凝土糧倉後,造府立即大規模擴建水泥廠,計劃日產量是五十噸,三個月可產水泥四千五百噸,加上手裡已有的七百噸水泥,剛好能有五千二百噸。可到現在水泥廠也才擴建了五個,日產水泥不超過三十噸。

最後的方案是在灘塗、低於水面的地方澆築樓面,全年高於水面的地方不做澆築,這樣不但工作量省了,水泥的消耗也省了,以現在的水泥產能勉強能夠達到。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