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一節 赫德的圖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方山很快將自己這幾年收集的赫德的罪證羅列出來。

赫德的公局擴大方案,從幾年前戰爭結束後就開始搞,理由是順應民間的呼聲,彌合社會矛盾。

方山說,赫德這幾年跟許許多多地方上的頭面人物,公局中的局董進行了勾連,尤其是北方失去了權力的那些公局局董們,更是赫德拉攏的重點,給這些局董許了很多承諾。

方山認為,赫德別有用心。

朱敬倫很明白赫德的想法:“他不過就是像限制我的權力罷了。”

朱敬倫認為,這幾年赫德越來越感覺到自己被架空,尤其是對美戰爭的時候,他這個首相幾乎淪為木偶。這兩年地位不但沒有改變,甚至更不如從前。大明跟英國關系緊張,民間就苛責赫德這個英國人,連赫德是間諜的聲音都出現了。赫德認為這一切的根源,就是皇帝權力太大了。

方山嘆道:“怕不只如此。他方案中可是讓公局委任地方官吏的,這是要另立官府!”

朱敬倫笑了笑:“沒有那麼嚴重。”

在赫德的方案中,擴大了公局的權力,之前的公局,其實就是官府的一個橡皮圖章,公局的局董甚至都要得到地方官給的局戳才能辦公,辦公也沒什麼實際內容,無非是傳達一下官府的指示,幫助官府宣傳政策,用他們的影響力推進一些鄉村政策的落實罷了。

現在根據赫德的方案,赫德不但將地方政府徵收臨時性的捐稅的權力,交給公局稽核,而且還授予公局委任監鎮這樣的鄉村小官的權力。

監鎮這樣的官職,類似於鎮長;是前些年政府政資機構調整時候新設立的官職,六部將各大開放口岸收歸六部直轄,是為了促進新的商業城市的發展,這些口岸俗稱埠頭,六部委派的官員稱之為監埠。同時也對鄉村形成進行了調整,帶有商業性質的各種市鎮,過去的各種“都”級建制,統統改稱為鎮,以佛山鎮為藍本,試圖推動鄉村城鎮的發展,設立監鎮一職,與口岸商埠的監埠對應。

口岸城市歸六部直轄,這些鎮級鄉村小城,則歸各地方直轄,小的歸縣衙直轄,較大的市鎮可以歸府衙直轄,更大的如佛山鎮這樣的巨鎮,則歸省府直轄。

現在赫德不過是將這些縣級直轄的小鎮,委派官員的權力交給了公局而已,算是地方權力下放,朱敬倫認為不是什麼大事,算是政治改革的一種嘗試,而且依然帶有傳統的王權不下鄉的慣例,再壞也不可能壞到不能收拾。

方山還是擔憂:“他還要在各府建公局,將來肯定還要往省裡,往朝廷派局董。現在讓公局管縣令,將來就會管知府,最後豈不是要管上朝廷了。自古哪裡有民管官的道理,他這是要用洋人那一套以夷變夏啊!”

朱敬倫疑惑,方山不是保守派,也不是新派,老實說他沒有任何派別,他唯一的目的就是榮華富貴,所以以前是皇帝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這次竟然站出來反對赫德,恐怕別有用心的是他才對。

不過朱敬倫不打算深究,方山這種地位的官員,哪個背後不是站著一群勢力集團,有自己的利益很正常。

“你言重了,不過是讓每個縣公局往府裡派員,小縣一人,大縣也不能超過三人。能出什麼大事。何況普通局董只有品級是沒有俸祿的,一個縣、一個府也就只有一個局總是領俸祿,負責主持會議,還能折騰出花來?”

方山擔憂道:“可以後官員都歸公局委派了,科舉還要不要?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以後官員都讓人公局委派,如何選賢與能?”

方山的幾個兒子都算整齊,大兒子方乾自幼受到嚴苛的教育,年紀輕輕就靠上了科舉,一步步從縣級爬上了六部高位,在官學裡學的是農學,現在主管桑蠶;二兒子方坤雖然沒有考上科舉,但也學的農學,在越南包了十萬畝荒地,開闢成了大的水稻農場;三兒子方綸年少成名,精通多門外語,且精通傳統學問,按方山的說法就是學貫中西,滿腹經綸,其實是跟他爹一樣,滿肚子陰謀詭計,在洋務司任職,已經成了駐法大使。

朱敬倫不由的想,是不是方山因為自己家族的情況,所以對科舉十分擁護,才反對公局委任官吏呢?

方山考慮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如何將公務員體系跟行政官員體系相融合,向來都是一個問題。美國戰爭前才完成了文官改革,學習英國進行公務員考試選拔公務員,在之前各級官員都是由當選官員分派,往往任命的就是一群自己的親信,或者在自己選舉期間出過力,捐過錢的富豪,或者是自己黨派成員。歷史上稱之為贏者通吃的政黨分贓機制,帶來了巨大的腐敗問題。

但赫德方案中,顯然是考慮過這種問題的,英國完成公務員該給已經四十年了,形成了良好的結合體系,赫德借鑑了很多方法。公局委派的官員,也只不過是主官,公務員的升遷依然有固有的一套程式,即便是這些新官上任,也必須按照程式提拔或免職官員,不可能做到隨心所欲。

朱敬倫認為方山恐怕是過於緊張了。

“不管他什麼圖謀,讓他試一試吧。現在約束的還不是朝廷的權力,只是地方政府的權力罷了。這樣一步步來,出不了大事。看看效果如何,效果不好還可以改,效果好的話,在推廣不遲。”

朱敬倫都這麼說了,方山也就沒什麼反駁的了。

其實倆人都想錯了一些,赫德確實有私心,他確實想透過建立一套英國式的議會制度,限制皇權。但目前第一步還到不了那種程度,赫德也不敢貿然提升公局地位到能夠限制皇權的程度,那樣不但不可能透過,未來的風險也太大。赫德現在給公局一部分權力,其實是有一些拉攏地方精英階層的目的。他的地位非常不穩,大明跟英國關係持續下滑,民間反對他的聲浪就越來越大。透過賦予地方公局一定的政治權力,可以拉攏這些地方精英階層。

赫德又不完全是出於私心,作為一個英國人,他天然認為議會民主制度,是世界上最優越的制度,既不會像法國那樣的共和政治混亂不堪,極不穩定,又不會像德國、俄國這樣的專制制度,腐朽透頂,矛盾叢生。

所以透過逐步引入英式議會,會很好的改善中國的政治,對中國有好處,對他本人有好處,甚至對英國也有好處,因為一旦建立議會,政府決策就不那麼嚴重依賴皇帝個人的態度,中國政府的許多政策也會變得更加透明,更加可以預測,不會像現在這樣,皇帝想要幹什麼,都得你去猜,而且皇帝想幹的話,真的什麼事都能幹成,比如發動戰爭。

但赫德自己都有顧慮,透過議會來限制皇權,本質上是限制的政府公權力,要達到限制皇帝那一層級,首先要限制文官政府和官僚集團的權力,他這個首相的權力,肯定要在皇帝之前就受到限制。

不過赫德還是選擇了推動公局擴大的方案,因為這是除了戰爭之外,能讓他進入歷史,並且在當代就能得到西方讚揚的不多的方法之一,將西方文明帶給其他地區的國家,始終是有濃厚傳教文化的西方列強非常支援的,尤其是西方精英推崇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赫德如果能做到讓中國變為一個憲政議會制政府,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將前所為的提高。

赫德退出的公局擴大法案在朱敬倫的支援下,10月份就透過了,鄉村自治性質的公局,有史以來第一次,從政府手裡得到了權力,頓時公局的局董就變成了一種熱門職務。而赫德方案中,也對公局局董的選拔制定了標準程式,必須是區域中所有成年男人推選,採用一人一票,基本上照搬了英國的地方議會制度。

公局權力擴大的影響暫時還看不到。

國外很快就發生了一些情況,日本和德俄兩國,在朝鮮的矛盾集中爆發,日本人派軍艦在釜山外海遊弋威脅。

事情是從去年開始的。

去年年初,在德俄進入朝鮮的壓力下,日本加快了讓朝鮮變成一個“獨立”國的行動,先是推動朝鮮王國改名為大韓帝國。

對於這個獨立於中國的大韓帝國名號,朝鮮君臣還是很高興的,似乎這一改名字,他們就真的成為一個大帝國了。

但日本一力支援朝鮮成為一個帝國,並沒有藉此拉近跟朝鮮的關係,新成立的大韓帝國,依然在德俄日三方周旋,甚至跟大明也加強了聯絡。

大韓帝國成立典禮上,德俄和中國都派去了特使祝賀。但是之後,德國和俄國,同時擴大了在朝鮮的權力,繞過大韓帝國的朝議,大韓帝國皇帝批准了俄國和德國在朝鮮半島修建鐵路的權力。

俄國獲得了一條從海參崴延伸鐵路進入朝鮮的平壤和漢城的權力,將海參崴從高緯度地區,向南滲透到了溫暖的渤海海域,除了葫蘆島之外,擁抱了條件更好的大浦和仁川這樣的不凍港。德國則獲得了修建釜山經過漢城、平壤到中國東北邊境的鐵路。

兩國獲得在朝鮮半島徐建鐵路的權力,讓日本極為不滿,斥責朝鮮的大韓皇帝,要他收回成命,但一心打算以夷制夷的朝鮮君臣,根本不顧日本的反對,反而藉助的餓的力量,讓日本很被動。最後惱羞成怒,仗著自己海軍強大,在仁川港外巡航威示!

朝鮮半島的局勢,因為極大列強的利益之爭,漸漸呈白熱狀態,似乎隨時都可能爆發戰爭一樣。(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