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光緒只能調翁同酥協防天津,翁同酥一介文人哪裡懂什麼軍務,加上歷來不為湘淮集團的軍官所喜歡,結果他調來的軍隊,根本就不肯賣命,氣的翁同酥跳腳大罵,卻毫無辦法,調去一支部隊不等敵人來就炮了,日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天津城,比當年英法聯軍還輕鬆。

翁同酥不等日本打到通州,他自己也跑回了北亰城,他說湘淮軍那幫王八蛋不肯賣命,都是李鴻章指使的,要皇帝拿辦李鴻章。

光緒皇帝說,此時談拿辦李鴻章什麼用都沒有,當務之急是趕緊找人抗敵,或者議和,他想讓翁同酥去跟日本談判,但翁同酥寧死不屈,表示他拼了老命也要跟倭寇死戰到底,不肯揹負惡名去跟日本談判。

日軍步步向北亰逼近,一幫子滿清王公大臣急了,他們輪換著去皇帝和皇太后面前哭訴,但慈禧表示自己歸政給皇帝了,讓他們都去找皇帝。

皇帝那裡有半毛錢的辦法,一著急也跑去跪求皇爸爸出山了,慈禧這才不情不願的出來,立刻派人去找李鴻章,告訴李鴻章說,現在不是矯情的時候,在矯情啊,這江山都要完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時候李鴻章看到情勢不妙,也不敢在繼續擰下去了,但他知道自己出山也沒什麼好果子吃,所以寫了一封奏摺,舉薦了一個人兩江總督劉坤一。

慈禧馬上採納了這個意見,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關內外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這幾個人中,除了吳大瀓是進士出身之外,劉坤一是鎮壓太平軍出身,官至兩江總督,曾是曾國藩手下大將,能靠軍功打到總督的職位,也只有曾國荃等區區幾個人物能夠做到,可惜曾國荃幾年前就死了,不然他倒是最佳人選。宋慶出身淮軍,但卻不是跟著李鴻章混,主要是在安徽巡撫手下任職,但藉著一個安徽人的身份,也能得到淮軍的認同。

有這兩個精通軍務的老將在,很快就重整了軍紀,湘楚軍在通州攔住了日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最後是武士道的日軍壓垮了悍勇的湖南人,單憑民風彪悍已經無法戰勝高度組織的現代化軍隊了,但他們的表現比八旗和淮軍要好太多了,他們不但沒有跑,還發揮了湘軍擅長防守的特點,用機槍大炮大量殺傷了日本人,此戰冷靜兩個月,日軍損失了三萬兵力,比開戰以來日軍歷次傷亡加起來都多。

但此戰也讓湘楚軍損失慘重,遭到重創的湘楚軍,此時潰敗四野,到處劫掠,甚至還發生了幾個王爺從北亰往西逃亡的車駕,被湘軍劫持的事情。

此時整個北亰人心惶惶,由於天津被佔,往南逃的道路只剩下一條,那就是京漢鐵路,但人多的都擠不上去了。況且聽說日本艦隊都進了長江,大家也不敢往武漢跑,很多人選擇坐車到河南下車,坐不上車的,就打算往西跑,八旗貴族的傳統路線是往張家口跑,去承德避暑,皇帝叫做巡狩。

此時權貴們不但自己想門路跑,他們心裡還有太后和皇帝,鼓動太后、皇帝一起跑。

慈禧也有些慌張了,哪裡想到倭寇這麼能打,怎麼都打到京師了,他還想著讓小皇帝玩玩,玩夠了,知道自己的斤兩了,也就不折騰了,她該垂簾垂簾,該聽政聽政,也就沒有大臣聒噪了,誰想到玩的這麼大。

能不跑慈禧當然不想跑,他派人去招呼李鴻章,都這時候了,和談吧。

李鴻章還是不出山,他主張遷都再戰,還舉薦翁同酥領兵。

這不是胡鬧嗎,讓大學士領兵,大學士這輩子,除了寫文章說大話之外,哪有這本事。慈禧知道李鴻章這是有氣,要不是翁同酥的彈劾,他也不至於被罷免,現在求著李鴻章了,李鴻章伺機報復。

慈禧也早看這幫帝黨不順眼了,馬上召開廷議,斥責翁同酥等一干官員盲目主戰,誤國誤民,將翁同酥問罪,處斬。同時趁機打擊了一大批帝黨分子,包括一些認不清形勢,站在光緒一邊的八旗權貴。

火速殺了翁同酥之後,再去請李鴻章,慈禧知道,此時除了和談一條路之外,已經別無辦法。八旗是靠不住的,就算再招募二十萬八旗兵,除了讓日本人俘虜之外,還能起什麼作用,湘淮軍都給打殘了,臨時招募也來不及。至於分散在各地的駐防八旗和綠營兵,那更沒什麼戰鬥力了,只能跟八旗新軍比比爛而已。

所以只能和談。

請李鴻章出山,官復原職,依然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還加上全權欽差,賞黃馬褂,什麼?已經賞過了,那就換洗著穿。

這回李鴻章不再端著了,馬上出面,跟日本公使談判。

日本人早就想談了,他們也打不下去了,國內經濟瀕臨崩潰,老百姓餓著肚子,成天的騷動,打贏了這些人肯定歡呼,但打不出結果來,他們總不能餓死。

前前後後已經欠下了英國十幾億債務,能抵押的東西都抵押出去了,關稅、鐵路、煤礦全都抵押到了英國資本家的櫃檯上,一旦打敗,等於把日本賣給了英國。

大清拖著不談,大清的滿朝文武繼續吃香的喝辣的,日本天皇可都要喝稀粥度日了。

所以日本更急,急的他們都不敢打北亰,生怕打急了,這幫人跑了,沒處找人談去。

日本國內的報紙倒是叫囂的厲害,要滅亡滿清,統治中原,但日本政府太明白了,誰能接受日本統治中原,至少南方那個恐怖的大明就不能同意。

於是他們熱情的接待了李鴻章,用日本艦隊主力將李鴻章護送到了馬關,跟伊藤博文談判。

談判的時候,為了拉平跟身材高達的李鴻章的差距,伊藤博文故意讓李鴻章坐著一把低矮的椅子,李鴻章也不在意。

日本人獅子大開口,他們要求滿清割讓滿洲、山東和天津給日本,基本上日本佔的地兒他們都要,跟他們佔地沾邊的地方他們也要,不但要地,還要錢,他們以大明跟美國的條約為參照,要求二十億英鎊的賠償,他們說美國是大國,大清也是大國,這點錢賠的起的。

另外他們還要市場,要特權,要求滿清開放蕪湖、沙市等地為口岸,要求滿清允許日本商人在內地辦廠、開礦;要求治外法權,要求佔有租界。

幾乎洋人這半個世紀從滿清身上取得的特權,日本一個都不能少,而且要更多。

李鴻章直接就傻眼了,山東、天津和東北都割讓給了日本,他回去得給人打死。

所以李鴻章就拖啊拖,一筆筆賬跟日本人算。

伊藤博文盛氣凌人,告訴李鴻章要麼答應,要麼繼續打。

李鴻章表示自己沒有全權,做不了主,日本人則告訴李鴻章,可以隨時發電報。

總有一些愛國青年是不想看到本國政府和平的,既然已經打到北亰城了,為什麼不佔了北亰,佔領中原,他們還在報紙上發表了路線圖,佔領中原就有了跟大明爭霸中國的資本,爭霸了中國,就有爭霸全世界的資本。

因此在一些愛國人士看來,和平是萬萬要不得的,所以一個偶然又必然的事件發生了,李鴻章被刺殺,臉上中了一槍,竟然沒有死。

滿清也有愛國人士,大讚殺的好,這種賣國賊就該殺,就不該和談,就該繼續打,只可恨沒有殺死。

李鴻章受傷了,開始拒絕談判,各國使者都來看望,伊藤博文登門道歉。

大明使者也來看望他了,告訴了他一個訊息,在安徽的鄉下,他家的祖墳差點被挖了,還說一旦他簽訂了過分的條約,他家祖墳肯定被挖,而且他死後都休想進祖墳。

李鴻章壓力山大。

英國公使勸說李鴻章儘快簽訂條約,恢復和平,否則日本很可能打下北京。

李鴻章只得繼續談判,這次日本做出了讓步,聽說是英國從中做了工作,告訴日本人太貪婪了。

日本大量放棄割讓土地的要求,不再要求割讓整個滿洲,只要求割讓遼東半島,不再要山東了,天津也不要,因為天津是列強的大本營,英國告訴日本,除非日本想得罪英國、法國否則就不要動天津的心思,日本轉而要求割讓昌黎縣。

賠款上,日本也做了大幅度的讓步,只要求十億英鎊的賠款,這是原先要求的一半。

特權上,倒是沒有做什麼讓步,顯然日本要求的越多,列強可以一體均沾,為什麼要反對呢。

李鴻章見自己挨一槍值這麼多,心裡很想答應,但是不敢答應,他真的怕祖墳被挖,至於挖他家祖墳的是愛國人士呢,還是大明的人,他不願深究,鬼知道有沒有什麼愛國人士,但他此時已經怕了,他覺得滿清這個國家滅亡已是定局,他要麼選擇做忠臣跟著陪葬,要麼選擇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富貴。

他怎麼選還不知道,但慈禧那邊的電報已經催的很急了,因為日本人開始攻城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