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5)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現在美軍被切斷成了兩部分,首尾不能兼顧,在被包圍之前,北部包圍圈中的美軍大肆往難撤退,導致形成的兩個包圍圈中的兵力很不一樣,北邊只有五十多萬人,南部則有上百萬人。

不同的是,美軍撤退,甚至是自發潰退的過程中,遺棄了大多數傷病員,這導致北邊五十多萬人中,留有二十多萬傷病員,可以說北半部甚至都被美軍自己放棄了。

同時撤退過程中,大批美軍戰死,建制被打亂,很多成為了俘虜。

摸清這種情況之後,鄧世才和張開山認為,北部防禦圈中的美軍,已經是棄子,無論是殲滅他們,還是逼他們投降,都不是一件難事,因此決定將打擊的重點轉向北方,對南部圍困美軍,則以防守和繼續圍困為主。

美軍也不願意看到自己被分割,但奈何他們的戰鬥意志一步步瓦解,當鼓起最大的勇氣突圍失敗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沒有什麼戰鬥意志可言了。但投降始終不是一個選項,第一他們還有充足的補給,還不至於彈盡糧絕,第二上百萬人的大投降,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先例,這給了軍官強大的壓力,沒人願意做這個第一人,沒人願意接受這份恥辱,面對如此程度的屈辱,他們寧可戰死。

當他們發現被分割為兩段已經成為定局的時候,所以才有組織的大範圍向南轉移,因為大部分物資都儲存在南方的港區,哪裡有規模龐大的後勤倉庫,有的是戰前的商業倉庫,有的是戰時修建的軍用倉庫,那裡的物資儲備足夠他們支撐一年時間。

可是隨著北方被放棄,轉移到南邊的美軍人心慌慌,大批部隊的建制被打亂,短期內很難恢復戰鬥力,而這時候他們聽到了密集的炮聲,顯然被他們放棄的北邊,成了明軍重點打擊物件。

三天時間,戰鬥就結束了,在明軍猛烈的炮擊之下,都不需要敢死隊冒死衝鋒,減少了大部分兵力,但防守範圍卻大大增加的美軍已經完全無法全面防禦,多點陣地被明軍爆破,當明軍突破之後,北部包圍圈中的美軍選擇了投降。

這時候明軍才發現,留在這裡的美軍,有十餘萬黑人部隊,十餘萬西班牙裔部隊,還有一些義大利、希臘等新移民組成的部隊,在美軍中也是屬於雜牌部隊,顯然他們被美軍主力放棄了。

俘虜了五十萬雜牌加傷病員,並不是什麼輝煌的勝利,但卻值得大肆渲染。其實之前在他們切斷美軍之後,國內就掀起了密集型宣傳,已經在戰爭中煎熬了三年之久的國民,太需要勝利來告訴他們堅守的理由了,他們得知道他們的堅持是有回報的。

與此同時美國人再次發出了和談的要求,透過英國轉達之後,大明官方回覆,除非以恢復華人合法權益為基礎,否則大明拒絕接受談判。

外交之間的互動需要時間,大明的軍事行動卻在繼續。

殲滅了北方美軍之後,對美軍兵力的削弱並不算大,甚至可以說他們因為拋棄了傷病員和雜牌部隊,戰鬥意志是相對上升的,而收縮了包圍圈後,他們的防守密度也大大增加,每公里戰線上可用兵力更多。

但對大明來說何嘗不是如此,縮小了包圍圈之後,大明的攻擊密度也大大增加,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狹小的港區,大半範圍都處在了明軍火炮的覆蓋範圍之內,明軍火炮可以延伸到美軍陣地縱身。

大量炮火不要錢的向美軍傾瀉,之所以不要錢,因為很多都是繳獲的美軍裝備,趁機銷燬了也好,至於明軍自己的炮彈,雖說也算充足,但畢竟代價高昂,能省著點用就省著點用吧。

炮擊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發傳單,美軍已經被包圍了一年,他們跟外界的聯絡中斷,接收不到外部的命令,沒有外部的訊息,這讓明軍可以大做文章,比如告訴他們,美國南方各州已經失陷,明軍主力已經北上,正在華盛頓與美軍決戰,他們已經被美國政府放棄了,要求他們早日投降,還可儲存性命。

並且動員俘虜寫信,告訴包圍圈中的戰友,他們在戰俘營中得到了良好的照顧,他們吃上了熱菜、熱飯,傷員得到了治療。

這些信件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因為是用大炮轟擊到美軍陣地上的,軍官無法控制士兵去閱讀這些信件,不少人突然看到真的是過去的戰友寫的書信,並且可以回顧了他們之前戰鬥的一些經歷,有熟悉的人做了俘虜,投降在很多士兵心中就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夜裡開始偷偷有美軍士兵翻越戰壕,高舉雙手走向明軍陣地了,明軍在宣傳信中,給他們規定了投降的方式,留出了幾條投降的道路,在這些通道中,是沒有地雷的。但這裡防守的密度卻很大,防備被美軍用作突圍。

明軍顯然高估了美軍的突圍決心,此時守在港區的美軍,早就沒什麼鬥志可言。再次回到了跟叛亂作鬥爭的時候,不過因為是純粹的防守,而且被困死,倒也沒有大規模叛亂,可槍殺一兩個虐待過自己的軍官這種事情,還是整日發生。

總之這是一個瀕臨崩潰的軍隊,但凡有時間,肯定是會被全殲的,但問題是,現在就是缺時間。無論鄧世才怎麼請示,朱敬倫都無法答應,堅持時間一到,就會接受美國政府的談判要求。

但卻向鄧世才透露,即便是談判期間,戰鬥也可以不結束。也就是說這只部隊已經徹底成了囊中之物,鄧世才這也就放心了。甚至不再急著組織進攻,而是在軍中進行了大張旗鼓的獎勵,為那些之前報名報國軍的士兵頒發各種榮譽,什麼勳章之類的,當然實利也不會少,許諾的補貼當眾發下去,還給予他們一個月的假期,讓他們去後方休閒,允許他們去墨西哥度假等等。

此時的鄧世才心情是不錯的,人的處境往往就是這樣,就在你覺得到了最艱難的時候,這時候猛吸一口氣,衝了過去,你會發現突然間海闊天空,因為在你感到難的時候,你的敵人同樣很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鄧世才組織了三十萬敢死隊,打穿了美軍陣地之後,陡然發現,美國人已經成了自己手裡的果子,隨時都可以採摘。可之前,他確實感到自己到了極限,其實主要還是自己的心態,現在想想,即便當時無法拿下美軍,繼續封鎖和包圍,也未必不能在談判期間殲滅這股敵軍,但當時的情況讓自己完全沒有信心,根本不考慮那種問題,感到開始坦帕,就是軍事的失敗一樣。

現在他突然放開了,豁然開朗,發覺當時自己是白擔心了。

鄧世才的心態放開了,可美軍的心態卻壓抑到了極點,任誰每天頭頂著炮擊,龜縮在潮溼、陰暗的戰壕之中,士兵毫無鬥志,軍官看不到希望,高級將領則要防備著官兵投降,又要憂慮戰敗後的恥辱,每天都有官兵生病、受傷和自殺,誰會輕鬆的起來呢。

投降已經開始公開在部隊中間討論,許多投降了明軍的美軍官兵,轉頭悄悄的跑回來,告訴大家訊息,希望大家一起去投降,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憲兵已經彈壓不住,甚至默許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因為在高階軍官心中,恐怕都已經將投降看作了必然的事情。既如此,何苦在殺戮那些軍心不堅定的士兵呢。

軍紀一旦廢弛到這種地步,距離投降也就不遠了,但上百萬人的大規模投降,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即便做出了投降的決定,如何和平投降,都是一個問題。

朱敬倫的心態就又跟鄧世才不一樣了,如果能以全殲休斯敦美軍主力的態勢,開始跟美國政府談判,首先從談判的基調上都不一樣。

此時美國人急著談判,就是出於這種考慮,他們可不想自己主力被殲滅的情況下,跟大明開始談判,那註定一開始就很被動。

但朱敬倫很矛盾,隨著明軍戰場上的勝利,政治上卻越來越不利了。

國內政治壓力很大,政府已經展開了大規模的救濟工作,隨著前線能夠在糧食問題上自給自足,騰出了大量的資金用來救助失業勞工,傳統的農村社會吸納了大量失業工人,也大大緩衝了社會壓力。

政府動用經濟和外交等各種努力,也收到了一些回報,越南官府將官府存糧支援了一大批,暹羅政府也給予了三百萬擔的糧食支援,這些全都作為救濟糧,發到了城市中。在還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工人運動時代,有力的化解了大量矛盾,而且勝利的訊息,本身就是化解矛盾的靈丹妙藥。隨著勝利訊息的傳來,商人擺市開始平息,以幫會為組織的下層勞工擺工,也得到了緩解,可以說國內矛盾得到了極大的釋放,但國際上的壓力卻開始變大。

英國人的態度依然是中立,依然希望靠談判來結束這場戰鬥。對英國來說,這場戰爭,同時削弱了太平洋兩岸兩個正在強大起來的挑戰者,對英國保持太平洋優勢地位非常有利,而且對英國的商業利益也是一個極大的利好,跟戰前的擔憂不同,戰爭期間,雙方都加大了跟英國的貿易,而不是萎縮了。

儘管紡織品等貿易額大規模下降,但是鋼鐵製品和武器裝備的進口卻大大增加,尤其是美國,他們的軍事工業還沒有組織起來,儘管後來大大改善,但是戰爭中的消耗遠大於明軍,所以依然無法自給自足,大部分訂單都落到了英國的軍工企業身上,讓英國大發戰爭財。

可是隨著美國的情況越來越不利,其他歐洲國家的態度開始改變,不知道是出於什麼目的,德國人越來越支援美國,根據可靠情報,德國已經跟俄國和法國政府達成協議,絕對不允許大明徹底擊敗美國不允許大明割讓美國的國土,他們決定在必要的情況下,採取堅決的態度介入。

朱敬倫很清楚,戰前就篤定,歐洲國家是不可能容許大明佔領美國國土的,但沒想到叫的最兇的是德國,本以為英國會最激烈的反對,畢竟大明一旦分割了美國國土,對加拿大是最大的威脅,同時也將奠定大明在太平洋兩岸的霸主地位,這是英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可沒想到德國人竟然這麼活躍,這倒是出人意料之外。

另外一個大的國際變故是,日本還是發動了對滿清的甲午戰爭,三月份的時候,日本艦隊還是在大東溝偷襲了北洋水師的運兵船,打沉了李鴻章租用的英國商船高盛號,一千多淮軍士兵葬身海底,兩國之後互相宣戰。

朱敬倫已經暗下決心,要透過這場甲午戰爭,利用巨大的國際外交壓力,逼迫滿清政府放棄權力,和平統一中國,那麼美國的戰爭重要性就相對下降了,有必要儘快從美國抽身,將力量收回國內。

所以他不可能等鄧世才哪裡分出勝負之後,在決定是否要進行談判了,能在談判期間攻下這裡,同樣可以給美國製造壓力,逼迫他們做出讓步。

六月底,就在約定的時間還有三天的時候,鄧世才哪裡傳回了好消息,美軍投降了!

朱敬倫不由大喜,建立在勝利上的談判基礎,和焦作中的談判起點那是不一樣的。

他詳細瞭解了戰況,卻不由得感慨一下幸運。

儘管美軍已經是爛在鍋裡的肉,遲早是要吃下去的,但美軍之所以這麼快投降,還是有些巧合的,因為美軍司令意外病死,他死前下達了投降的命令。

本就已經瀕臨崩潰的軍隊,在總司令病死後,更是難很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接過了指揮權力的潘興等年輕參謀軍官,經過商議後,決定向明軍提出談判要求,在保留了一定尊樣的情況下,他們放下了武器。

一百多萬美軍投降的訊息,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因為大家發現,這幾乎是歷史上最大的投降,西方戰史中還沒有一次戰役上百萬人投降的案例,即便是普法戰爭,拿破崙三世投降的時候,也不過是九萬跟隨他戰鬥的士兵,而美軍將這個規模擴大了十倍。

北上如此巨大的沉重包袱後,美國政府跟大明政府的談判,顯然已經不可能有太多的回旋餘地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