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美軍從三個方向,攻打佩科斯河防線,北邊以佩科斯城的跨河鐵路橋為重點,中央則從麥卡米和設菲爾德之間的河段突破,這裡同樣也建造有鐵路橋,南方則攻擊美墨邊境上的大糧城。

但缺乏進攻經驗的美軍此時很不專業,擁有絕對數量的武器裝備和兵力,卻始終無法突破明軍防線,反而損兵折將,傷亡極其慘重。

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明軍在越南戰場上同樣如此,當時就發現,在同等兵力下,進攻方的損失往往是防守方的三倍以上,所以到了後期明軍強攻法軍要塞的情況越來越少。

現在一群只在印第安人面前炫耀過的美國軍隊,卻在強攻明軍的防線,如果比當年的明軍做的好,那才是怪事呢。

他們多次成功度過了河流,卻在碉堡、壕溝和機槍組成的陣地前碰的頭破血流。

明軍一百人防守的一個碉堡,就能阻擋美國數千人的攻擊,這種碉堡可不是什麼堅固的堡壘,大都數只是夯土的土堡罷了。

可是美軍的強攻也不是沒有效果,畢竟是三十萬大軍,即便防守更佔便宜,可明軍數量太少了,修築了佩科斯河防線之後,陸雲起手裡能動用的機動兵力已經不足五萬人,這五萬人要隨時馳援碉堡構成的防線,有些捉襟見肘。

他只能不斷的催促援兵,鄧世才還真給派,但一次派五千,一次派一萬,添油加醋一丁一點的支援,陸雲起以為是鄧世才那邊兵力也很緊張,實際上鄧世才就是要讓他在這裡消耗,不告訴他真相是怕他太過年輕,承受不來這種將人命看作數字的殘酷。

傷兵則不斷的透過河流和鐵路,送到埃爾帕索,明軍在哪裡建設了戰地醫院。結果一增一減,陸雲起手裡的兵力,始終就沒有超過七萬人,最少的時候甚至只有四萬人。但鄧世才已經先後給他添油了十萬兵力。

這場戰役足足打了一個月,美軍在付出了至少十萬人陣亡的代價之後,才放棄了進攻。美軍先後動用兵力超過五十萬,結果對這樣一條簡易的沿河防線毫無辦法,士氣大受打擊。

此時在其他方向,美軍也不約而同的轉入了反擊,他們經過一整年的準備,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兵力,繼續讓敵人留在自己的國土上,這是無法容忍的。

在丹佛方向,他們根本無法突破內華達山區的無人地帶,當年華人在這裡修鐵路有多困難,他們進軍就有多困難,修鐵路畢竟只是萬把人的施工,大軍調動成千上萬,更加艱難,大明騎兵、印第安騎兵出沒,炸燬了一道道鐵路橋好隧道,填塞了一口口水井,更是讓大規模進軍變成了災難,美軍剛過鹽湖城自己就受不了無窮無盡的騷擾,自己放棄了。

在比靈斯方向,他們成功的度過了落基山脈,進入了斯內克河平原一帶,這裡進軍相對較為理想,沿著河谷甚至可以直達波特蘭,但明軍在胡德山口一帶修築了長達百里的防線,將哥倫比亞河谷切斷,美軍久攻不下,反倒是他們要承受漫長的交通補給困難,在這個方向也漸漸難以為繼了。

在大海上,大明也感受到了壓力,控制了夏威夷之後,大明以此為中心,建立了多條交通線,從這裡開闢了通往南美洲秘魯、哥倫比亞的直達航線,商船將糧食物資經過夏威夷中轉之後,不斷的運往北美洲。

美國跟大明在這裡也進行了外交戰,美國要求這幾個南美國家保持中立,切斷跟大明的商業貿易,但是幾國不願意看到不斷擴大的貿易額受損,都認為糧食不屬於軍火貿易,不在禁運之列。

大明還開闢了從臺灣直達夏威夷的交通線,大量武器裝備從本土供給。

但是問題就出自交通線上,這幾條航線都是幾千公裡的距離,中間的困難用文字表達不出來,不但要經歷海上無端的風浪,常有運輸船傾覆,最危險的是,開始有商船被美軍擊沉,美國海軍動用了潛水艇加魚類的新式武器組合。

糧食物資可以從南美購買,從墨西哥走私,從加州當地徵購,但是軍火卻必須從本土運輸,因此這條航線必須保證,海軍迫不得已開始護航,受限於海軍艦艇數量,運輸量大大減少。

鄧世才鑑於這種原因考慮,要求洋務司馬上跟英國接觸,希望英國出面調停。

洋務司對此極為不滿,他們認為正面戰爭才剛剛開打,就主動提出和談,這會給談判工作帶來巨大的不利,要求軍隊必須負全責。

外交認為軍隊的戰況對外交談判不利,軍隊則認為外交應該爭取戰場上得不到的權力,說到底還是一個恆久的外交和軍事的從屬問題,是軍事從屬於外交,軍事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外交手段,還是外交從屬於軍事,外交不過是是一種軍事手段而已,兩種不同的認識,由來已久。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次朱敬倫堅定的站在軍隊一方,讓洋務司出面跟英國接洽,決定做出大幅度讓步,從而讓軍隊能夠平安撤出這場戰爭。

大明提出,大明軍隊可以撤出美國,但要求美國保證華人權益,廢除歧視華人的法律,美國則堅決要求大明立刻撤軍,大明無權干涉美國的司法運作。

雙方底線差距太大,鄧世才認為美國毫無誠意,讓洋務司宣佈停止談判。

美國人大概認為自己已經佔了優勢,決定再次發起進攻,從丹佛方向依然無法突破,進軍困難,科羅拉多一線卻有明軍騎兵大舉出沒,讓他們無法南下支援。哥倫比亞河谷還在僵持之中,華人似乎很擅長工程建造,修建的工事堅固無比,任由美國陸軍發起衝擊也紋絲不動。

美軍發現,最可能的突破的,就是明軍補給線最長的南方戰線,佩科斯河防線應該是最容易取得突破的地方,於是美軍集中兵力,再次向佩科斯河防線發起進攻。

第二次佩科斯河戰役爆發了。

美國人猜得沒錯,明軍在這個方向上的兵力果然最為薄弱,經過激烈的苦戰,他們成功突破了設菲爾德地帶,開啟了一個通往河對岸的突破口,大量美軍渡河,向南向北發起迂迴作戰。

此時南線的明軍崩潰了,他們焚燒了大糧城的大量糧食物資,沿河向埃爾帕索撤退。

北邊的佩科斯倒還在死守,但麥卡米已經被美軍佔領,他們已經在佩科斯河上佔據了長達一百多公裡的一道突破口,向西的大門已經開啟了。

美軍認為不應該讓大糧城的明軍主力成功撤退,在還沒有攻陷佩科斯之時,仗著自己兵力雄厚,他們開始向南迂迴,打算切斷明軍退路。

可惜他們慢了一步,明軍在這裡有一連串的碉堡線依託,建立了完善的交通線,加上兵力較少,撤退的非常迅速,當美軍趕到格蘭德河的時候,明軍已經成功的退入了落基山西麓的格蘭德河谷。

此時美軍還在猶豫要不要進入河谷追擊,追擊就有可能被伏擊,不追擊就要放任十多萬明軍成功逃脫。

包括美軍高層意見都不統一,有主張追擊的,認為如果能夠殲滅一隻明軍主力部隊,將極有可能促使明軍再次提出和談,然後放棄所有的不合理要求,與美國達成和解。

軍隊則認為美軍此時戰線已經拉的過長,北方尚未攻擊佩科斯,距離南線格蘭德河谷有三百多公裡,且中間隔著落基山餘脈,雖然地勢已經不高,但依然不是容易透過的地方,除了部分河谷和隧道之外,跟外界無法連通,一旦美軍進入這條河谷,遭到明軍阻截的話,很難得到救援。

山區的隘口大多數都是鐵路經過之地,現在都在明軍手裡控制著,軍隊認為,在攻下這些隘口之前,不應該進入陌生的谷底冒險追擊明軍。

國會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他們對軍方的態度極為不滿,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竟然還懼怕地形不熟,到好像是在別人的國土上作戰一樣。

尤其是一群因排華而成為國會議員的傢伙,更是義憤填膺,認為這簡直就是懦夫行為,要求軍隊糾正這種畏戰的心態。

這其實還是一場政治與軍事利益之間的爭鬥,美國國會議員當然都是政治人物,極少有軍伍出身的專家,他們認為打這場仗政治意義極大,那麼就不會考慮軍事上所冒的風險,但他們也擔心軍事的失利會讓政治上承擔太大的風險,一時間政治人物內部僵持不下,至於軍人的意見,此時很少有人在乎。

這時候大明透過英國人,再次傳達了和談的誠意,他們建議雙方以目前的戰線停戰,大明將撤走前線部隊,美軍不得追擊,從而讓雙方脫離軍事接觸,接著進入和平談判階段。

美國國會認為明軍的處境毫無疑問已經相當糟糕,激進派壓到了穩重派,然後命令美軍開進了格蘭德河谷。

軍隊進入河谷之後,確實十分順利,因為明確確實撤退了,根本就沒有打算伏擊他們,他們甚至一路追擊到了埃爾帕索,這時候遭遇到了明軍強有力的狙擊,但並不能說是伏擊,因此此時美軍也沒有表達不同意見。

可這時候其他方向的戰況出現了一點小小的變化,從側翼圍攻佩科斯城的美軍久攻不下,遭遇了明軍的反擊,他們丟掉了陣地,然後一路沿河撤退,卻被明軍步步緊逼,他們丟失了明軍沿河修建的一系列碉堡。

設菲爾德再次回到明軍手中,美國軍隊撤過了河對岸,並且炸燬了橋樑。

這時候進入河谷地帶的美軍突然發現,他們的後路被切斷了,唯一能利用的只有格蘭德河水道了。

但此時突然不知道從什麼方向湧出大批明軍,不斷的攻擊格蘭德河碉堡,第一個就攻佔了大糧城。

格蘭德河的退路也被切斷,美軍強烈要求立刻撤退,國會再次開會討論。

不等他們討論出一個結果,從佩科斯南下的明軍,已經跟大糧城的明軍會師了。

此時美軍被阻隔在了佩科斯河以南,格蘭德河以北的落基山區。

被圍美軍數量多達五十萬,主力集中在格蘭德河谷,之前正在猛攻埃爾帕索,現在他們打算撤退,可明軍卻不會輕易讓他們撤走,發起了極其猛烈的攻勢。

明軍在這一戰中始終控制著埃爾帕索通往佩科斯的鐵路,鐵路東西橫穿落基山脈,而落基山脈中有幾條山谷基本上向南北延伸,如同一張張喇叭一樣延伸到格蘭德河,透過這些喇叭口,明軍能夠輕易南下,將過去打造的堡壘重新利用起來。

從佩科斯南下的部隊,在大糧城匯合了一隻奇兵之後,沿河谷而上,正面封堵美軍。最終美軍沒能成功撤出格蘭德河谷,沒有到格蘭德河大拐彎處,就在山谷口被堵住了。

此時美軍後有追兵,前有阻擊,中間則被一支支南下的明軍切斷,他們不但被包圍了,而且被分割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