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越南人的悲慘歷史,並沒有因為大明的變數而改變,如果說有一點變化的話,那就是比歷史上更緊張。

法國為什麼要發動對越南的戰爭,第一怪越南人,第二怪西方列強。

187年,第二次法越戰爭後,法國在越南攫取了大量的特權,主要包括修建一條縱貫越南通往大明的鐵路,以及在紅河上的自由通商權力。

可是越南人並沒有意願,或許也沒有能力保證法國人的特權,在越南修建的鐵路,始終進展緩慢,當地政府有意無意的鼓動老百姓阻撓鐵路施工,迫使法國最後不得不放棄了從西貢開始修路的打算,轉而在法國地方勢力薄弱的紅河以北修建鐵路,從河內港通往山西的鐵礦區,最後進入大明領土。

但紅河上的治安始終是一個大問題,越南人即不甘心看著法國人的輪船在紅河上出沒,也沒能力阻撓流散在這一帶的土匪武裝對國王商旅的襲擾。

普法戰爭後,隱忍了十年的法國人,對越南政府越來越不滿,尤其是對紅河利益開拓的現狀不滿,就不宣而戰,派兵進入河內,開始打算直接掌控越南北方了。

第二個刺激因素,則是西方列強在越南勢力的擴張,讓一直視越南為禁臠的法國感到了危機感。

越南是一口肥肉,這裡氣候條件良好,土地相對豐富,可開發潛力巨大,之前法國雖然透過187年的戰爭,迫使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進一步攫取了在越南的特權,可其他列強也希望能分一杯羹。

法國要對安南行使更廣泛、更有干涉性的保護權,獨佔越南利益。別的國家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抗議,英國人率先行動,迫使法國放棄了在越南獨佔的領事裁判權,德國馬上跟進,也表示要在越南設定領事館,行使領事裁判權,有菲律賓做基地,歷史上多次圖謀過越南的西班牙,在1879年開始跟越南政府接觸,商談新的通商條約。

北方的大明在越南悶聲發大財,在越南北方擴充套件的很厲害,幾乎壟斷了這裡的煤鐵開採權力。

這一系列國際外交局面,讓法國政府擔心喪失對越南的獨佔優勢,於是開始尋求更進一步加強對越南的控制。

控制越南的另一個目的,則是希望藉助越南的地理位置作為跳板,擴張在中國地區的利益,而越南天然水道跟雲南相通,這對法國是一個巨大的優勢,所以他們對紅河的看重,非同一般。

英國的大不列顛之橋和大亞細亞鐵路的修建,已經到了最後收官階段,而法國卻因為無法控制紅河,而始終打不開通往雲南的商道。

這一系列壓力和拉力,最終促使法國下定決心維護在越南的特殊利益。

法國自身政治也發生了變化,1875年跟德國的戰爭危機,讓法國明白,他們還沒有能力對抗德國,還需要隱忍,溫和派領袖共和黨的格里維上臺,開始執行改善法德關係,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向海外擴充套件方向,俾斯麥主持的德國政府,對法國的戰略給予了支援,一方面試圖將法國的目光轉移,另一方面也希望法國向海上擴張,能夠讓英法之間產生矛盾。

法國暫時解決了德國在背後的掣肘,向海外用兵的時機就成熟了,除了在非洲擴張殖民地外,最大的方向就是越南。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1879年1月10日,法國海軍殖民部長皮都奧寫信授權法國交趾支那殖民地總督羅豐,為阮朝訂立一個“在北圻建立保護制度的協定”。10月1日,皮都奧的繼任者遊列居伯利寫信給外交部長佛來西訥,贊同前任提出的政策,並指出,外交談判已經無濟於事,軍事干預才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1879年6月8日,法國駐海防領事土爾克對一群法國傳教士公開叫囂:“法國必須佔據北圻,……因為它是一個理想的軍事基地,由於有了這個基地,一旦歐洲各強國企圖瓜分中國時,我們將是一些最先在中國腹地的人。”

民間層面,法國的工業發展雖然落後於英、美、德三國,但是銀行資本卻高度的集中,資本輸出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英國。1869-1880年,法國的國外投資從100億法郎增加到了150億法郎,是給德國賠款的三倍。1875年建立的東方匯理銀行逐漸壟斷了越南的財政金融,依靠高利貸性質的盤剝,每年獲利頗豐,發行的貨幣成為越南境內的流通貨幣。

從高層政治家,海軍、殖民部門,外交官,甚至包括宗教和民間資本,都形成了獨佔越南的一致態度。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等利益集團的推動,列強各國進入越南爭奪權益的壓力,還有越南人讓人惱火的抵制,讓法國再次發動對越戰爭,已經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去年春天,法國交趾支那殖民地,從西貢出動600人的軍隊,從海路進入紅河,佔領了越南河內,一年多時間,法國先後佔領了紅河三角洲大多數戰略要地,將紅河流域牢牢控制在手裡。

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三次法越戰爭。

對這場戰爭,大明的態度是抗議。

大明一邊拿出1874年跟法國達成的協議,當時大明不再堅持在越北維持治安的要求,但在關乎國家安全的情況下,大明保留採取實際行動的權力。

以此為依據,大明要求法國殖民政府,立刻結束對紅河地區的佔領。

當年,大明跟越南簽訂的條約規定,大明也擁有在紅河上自由通航的權力,這一點上是跟法國對等的。法國始終無法利用這條航道,不代表大明無法利用,紅河一帶的土匪武裝,主要就是來自大明境內的農民武裝,最大的一隻就是黑旗軍。顯然大明的商人有辦法跟這些武裝建立關係,從而平安的在紅河上穿行。

現在法國侵犯紅河流域,還影響了大明的商業利益,這股商業利益背後的勢力,馬上就在國內掀起反對法國的輿論,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要求政府出面保護國民的利益。

法國對大明提出的要求,進行了拖延和敷衍,他們一邊保證不會影響大明的利益,一邊卻持續穩固控制,建立要塞,駐紮士兵,派遣武裝力量打擊黑旗軍等阻礙法國控制紅河航道的武裝割據勢力。

大明另一邊,則緊急跟英國磋商。

187年大明跟法國在越北緊張對峙,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英國因為擔心法國被越南牽制太多的力量,而讓德國繼續佔領法國國土的英國,造成歐洲大陸平衡被打破,英國為了維護大陸平衡的最大外交政策,當時積極調停明法爭端。

英國向大明作出承諾,不支援任何國家,在越南北部,尤其是紅河以北靠近大明邊境地區採取軍事行動,否則英國將完全支援大明在這一地區的行動。

因為當時英國做出了承諾,大明才表示願意向法國妥協,現在法國率先違背了協議,大明要求英國履行承諾,支援大明向法國施壓。

在拓展越南利益問題上,英國也是有野心的,否則他們不會第一個壓迫法國接受英國在越南的領事裁判權,但出於扶持法國制衡德國的考慮,英國又不願意直接跟法國衝突。

所以歷史上預設了法國吞併越南,可是現在捲入了一個大明,英國當年還向大明做出過承諾,另外法國一旦控制了越南,勢必以越南為跳板,跟英國爭奪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利益,從長遠考慮,英國並不希望法國佔領越南北部。

英國人出於對承諾的尊重也好,出於限制法國也好,總之他們按照大明的要求,向法國發去了照會,希望法國剋制在越北的行動,以免刺激到大明國,引起該地區的衝突。

法國對英國的照會表示了尊重,但同樣侷限於口頭上,普法戰爭十年後,法國的軍事實力已經基本恢復,雖然總體國力上已經落後於德國,可是法國還真的不把大明當回事。

因為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實力上,法國都認為自己擁有絕對的優勢,並不把體量更大的大明放在眼裡,因為大明說到底只是一個東方國家。

歷史上法國對滿清採取的態度就足以證明,他們根本就沒有被滿清龐大的人口所嚇到,法國軍艦開戰之初,就敢大搖大擺的闖入上海,後來直接進入馬尾,摧毀南洋艦隊等等都展現的對自己軍事力量的絕對自信。

戰爭之中,法國政府的戰略始終都是想佔領滿清幾處港口,逼迫滿清屈服,還要求滿清支付鉅額賠償,他們將滿清還看作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滿清,結果激起了滿清朝堂的憤怒,將透過鎮壓太平天國和陝甘回亂、收復新疆等戰爭鍛鍊出來的軍隊派去了越南,跟法國在陸地上打的難分難解,最後法國政府垮臺,也不提賠償了。

現在他們面對大明,雖然很清楚大明的實力比滿清強得多,但當年他們戰勝滿清太同意了,沒怎麼費勁就打到了北亰,一次對比,都是相同的民族,大明能強到哪裡去?

以前是法國自己被德國佔領,沒有能力抽調力量跟大明在越南爭奪,現在法國的軍事力量已經恢復,根本就不用考慮大明的態度。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法國雖然有一些專業的外交官,能夠較為客觀公正的看待大明透過學習西方建立的軍事力量,但他們自己也無法擺脫白人至上的觀念,認為雖然大明有進步,但肯定比不過法國。外交官的判斷,影響了法國政府的判斷。

在民間,則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戰爭輿論,法蘭西人民已經無法容忍法國政府的任何軟弱了,他們不能看到偉大的法蘭西又一次在越南北方愚蠢的東方國家大明的阻撓下,放棄佔領越南的計劃。

相比專業的外交官,法國人民的判斷就更傾向於感性,在西方崛起的歷史上,白人還從來沒有在那一場戰爭中輸給過其他種族,這種歷史的證據,讓人無法相信黃種人還可以抗衡白人。

就像日俄戰爭時期,幾乎所有的軍事理論家都不看好日本,不認為日本能在一場全面戰爭中戰勝一個白人國家,哪怕日本的士兵訓練更好,戰鬥準備更細緻,但沒人能看到這些。甚至就連日本人自己,都始終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明治天皇在戰前多次想要給沙皇發電報示弱,希望能夠和平。

這時候法國的利益集團還不斷在後面推波助瀾,把法國人民的激憤徹底鼓舞了起來,各種抗議行動不斷,讓法國政府的政治選擇餘地很小。

軍事上的誤判,加上沒有政治外交的伸縮空間,讓法國政府處理衝突的舉措非常失敗,不斷的將衝突向戰爭的邊緣推動。

但大明也還沒有採取實際行動,一方面大明的文官集團也跟日俄戰爭前的日本人一樣,對與白人戰爭並沒有必勝的把握,甚至大多數人還認為戰敗的可能性更高,因為賬面上的實力,法國明顯強於大明。

法國的動員體系更完善,法國的經濟實力更雄厚,法國的海軍力量更強大。

所以大明的文官政府顯得很謹慎,一直都在透過外交途徑解決衝突,寄希望於英國的調停。

但大明政府的退縮空間也不大,因為越北地區現在供應了大明全部的鐵礦,百分之八十的煤礦,工業時代沒有煤鐵怎麼發展?

因此越北地區相當於是大明經濟的生命線,接受法國佔領越北就等於容忍法國掐斷大明的生命線,至少也是讓大明的生命線握在法國手裡,今後不得不仰法國人的鼻息生存。

可是大明直接介入戰爭,還需要一個足夠強烈的刺激,這個刺激法國人很快就提供了,法國軍隊愚蠢的登陸了鴻基,佔領了這個大明煤炭供應地。

大明這次發出了最強硬的回應,一邊抗議,一邊再次派兵進入越南,試圖逼迫法軍撤出鴻基,而法軍則寸步不讓,在煤礦區構築工事,戰爭一觸即發,不過目前,大明還想要一杆極其正義的大旗。(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