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結束了配合央行進行金融改革的任務,廣府銀行也算是完成了使命,但銀行卻不能直接關閉,廣府銀行經過這麼多年兼任央行角色,已經建立了相當可靠的信用,以及一個複雜的金融鏈條。

可以說只要廣府銀行重新開張,用不了多久,依然會是大明最大的銀行,而最大的保證就是,這家銀行的資本家極為充足。

以前因為兼顧央行,所以廣府銀行的業務經營十分謹慎,主要業務是購買和承銷政府債券,向大機構進行放款,現在廣府銀行的紙鈔清理之後,在將持有的債券轉賣給大明銀行之後,庫存現金竟有兩億兩。

這些資本不算什麼,因為朱敬倫和伍家、潘家先後實實在在往這家銀行砸進去的銀子,就有一億兩。其中朱敬倫投入了五千萬兩,伍家和潘家一家三千萬,一家兩千萬,另外朱敬倫還有三千萬的現金存放在裡面,所以現在這家銀行可動用的資本金高達一億三千萬兩。

因此廣府銀行在188年正式宣佈,重新開張。

開張第一筆生意就是大生意,借給銀行自己的股東,潘仕成經營的同文行三千萬兩,年息五釐,五年還本付息。

潘家竟然也要借錢,普通人是不會相信的,可是朱敬倫卻很清楚,潘家就快要破產了,去年得到伍崇曜的救濟,借給他兩千萬兩現金,才度過難關,可今年依舊入不敷出,伍家自己也夠嗆,所以只能從剛剛開張的港府銀行借款了。

能一次性拿出這麼龐大的資金的銀行可不多。

潘家,甚至伍家,竟然在這個世界經濟增長週期陷入困境,主要還是被移民牽累的。

幾年前的救災,政府最後砸進去了總計二十多億兩銀子,其中組織災民自救解決了一部分,剩下的都成了政府的債務,總計高達十八億兩,外債十三億,內債五億。這兩年來,大明政府緊縮開支,增加稅收,變賣官產,先後將債務削減了五億,減至十三億兩,摺合新鈔大概十億兩。

這樣的成本,就是大明政府都支持不住,更何況兩家私人了,他們兩家富可敵國不假,可問題是他們是總資產跟國家收入在一個層級上,可不意味著每年收入都能敵國,否則那就太逆天了,任何政府都會滅掉他們。

他們承擔了救災中的相當一部分成本,最大的負擔是將八十萬災民轉移到了太平洋墾殖地上。

他們之前開發的墾殖區,無法承擔暴增的人口給養問題,不得不從越南等地進口糧食,加上災年糧價大漲,因此這八十萬人就成了一個巨大的負擔,1877年就移民過去,到現在糧食問題雖然解決了,可從藥品、衣物到各種其他的生活物資都還很欠缺,當地的產出完全無法自給自足,而距離又過遠,交換貿易大大虧損,這跟臺灣完全不同。

儘管是潘家、伍家兩家共同承擔,可是依然快要承受不住了,他們兩家在臺灣獨佔的利益,完全無法承擔墾殖地的經營費用。

伍家尚能勉強維持,可是潘家就快要撐不住了。

潘家之所以更困難,不是因為實力比伍家弱,其實之前這兩家半斤八兩,經濟實力都差不多,主要問題是潘家的經營出了問題。

潘家現在的三大產業,航運業、絲茶貿易和鹽業,其中航運和鹽業都出了問題。航運是因為救災期間開拓過猛,他家的遠洋商船在救災期間翻了三倍,從八十來艘發展到了兩百多艘遠洋商船,全都是千噸以上的大型蒸汽輪船。救災結束之後,美國糧食的運輸合同取消,讓潘家的船隊頓時就陷入了經營困難之中。

鹽業則是因為太平天國覆滅導致的,江南地區不產鹽,歷史上都是靠蘇北的食鹽供給,是揚州鹽商的錢袋子。可是天平天國佔領江南之後,顯然不可能讓蘇北的鹽商從容在江南經營,於是同文行取而代之,順利成為了江南地區最大的食鹽供應商。

大明的食鹽政策,廢除了傳統的方式,將食鹽的生產、運銷只當作一般商品,雖然大大影響了稅收,卻大大促進了鹽業的發展。

大量商人進入鹽業,帶來的激烈競爭極大的促進了這個產業的發展,光是潘家就先後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臺灣島興建了數萬畝的鹽場,潘家不但是最大的鹽商,還是最大的食鹽生產商。

潘家是鹽業起家的,傳統上是一個鹽商,經營進出口只是副業,而且這幾年絲茶業已經成了薄利產業,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潘家選擇放棄絲茶,退出生絲出口領域,可以節省每年被生絲佔用的資金,茶業則是將福健的茶廠和茶園一股腦賣給了大盛魁,得到一筆資金苦苦支撐。

既然撐的這麼辛苦,那為什麼還要撐呢,因為未來的預期收益太大。

潘家、伍家透過瓜分臺灣島的山川林澤之利,現在每年已經可以收益三百萬兩銀子了,而他們墾殖的核心地域,新幾內亞島可是一個比臺灣大了二十倍的土地。

他們開發的目的,則是今後能獨享這裡,那麼預期的利益不可計數,而且那可是土地,是能傳給子孫後代的,可以說如果咬咬牙開發出來了,潘伍兩大家族可以說就子子孫孫無窮匱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另外朱敬倫還許諾他們,一旦將來開拓有成,會給他們沒人封爵,甚至封土。他們開發出來的土地,甚至能一代一代當成領地。而兩家,也能給頭上扣一個王冠。倆人雖然都誠惶誠恐的當場拒絕,再三表示他們對皇上忠心耿耿,絕對沒有列土封王的野心,但朱敬倫的承諾,還是讓他們非常心動的。

反正荷蘭人能在那裡佔地為王,英國人能在那裡經營殖民地,即便當不來王侯,能達到當年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權勢,那對他們這些從十三行時代走來的商人來說,也是充滿了誘惑力。

還好,情況再向好的方向發展,災荒之年帶給他們一個巨大的機遇,那就是本裡最大的成本,移民成本幾乎忽略不計了。

把幾十萬人往那裡一丟,養活他們幾年,土地就開發出來了,這樣的好事,百年難遇,所以儘管困難,可兩家咬牙,變賣家產,也絕不說放棄。

經過三年的時間,隨著當地土地越開闢越多,移民也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疾病等等情況變少,需要的投入也越來越少了,今明兩年可能就會達到盈虧平衡點,然後開始持續的給他們帶來收益。

除了這種私有的墾殖地外,大明在南洋地區還有為數不少的勞務公司墾殖地,移民數量也在百萬級別,主要集中在婆羅洲。

這是荷蘭的殖民地,荷蘭人架不住大明的壓力,允許大明公司在婆羅洲開拓,換取大明保證荷蘭人在該地統治權的承諾,之所以在婆羅洲,是因為蘭芳公司已經在這裡立足了上百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些年大明的艦隊就去過蘭芳公司,跟蘭芳公司的幫會首領會晤過,決定保護他們,而荷蘭人卻早就有吞併蘭芳公司的念頭,結果大明一去,這些以廣州梅縣、潮州等地客家人為首的立刻擁護。

荷蘭馬上進行抗議,可是在這一地區不是大明的對手,求助於英國,在英國的調停下,大明保證荷蘭人的統治地位,但得到荷蘭人保證當地華人的自治權,每年會個荷蘭人繳納一筆稅收。

利用這個自治權,大明不斷擴大墾殖區,過去蘭芳公司主要是為了在當地淘金,後來隨著定居下來,也開始種植胡椒、大米等作物,大明勞務輸出公司去後,主要以開墾土地,生產糧食為主,移民了上百萬人。

但是婆羅洲的土地貧瘠,產量有限,要改良這種雨林土壤,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成功的,必須得一代一代人持續的辛苦經營,所以勞務公司後來投入的願望也不是很大了。

後來移民主要向新幾內亞轉移,儘管荷蘭人同樣聲索哪裡的權力,可是他們在當地沒有建立控制機構,連一個據點都沒有,大明不予承認,兩國這幾年為此沒少交涉,可是一直都拖延了過去。

荷蘭人希望大明能夠承認新幾內亞是荷蘭領土,而大明則堅持認為那是大明商人開拓出來的無主土地,大明不所求哪裡的領土歸屬,但聲稱那是大明商人的私有產業,也不會允許任何勢力侵犯。

荷蘭人沒有力量改變現狀,大明也沒有公開將哪裡納入國土,英國人決定不插手,因此暫時就保持現狀,誰也不打算去改變。

以這些私有墾殖地為中心,潘家、伍家在附近幾個沒有被西方人佔據的大型島嶼上都建立了據點,開闢了一些小型的聚居區,而且還將移民武裝起來,對抗叢林裡的原始人,所以荷蘭人即便想動武,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拿下的,事後還要擔心大明的報復,得不償失,他們漸漸也就預設了。

不過荷蘭人加強了他們在幾內亞島西部的控制力,在西半部建立了好幾個據點,甚至還修建了要塞,修築了炮臺,顯然他們不能接受西半個島也丟失的代價。

另外英國海軍多次出入,卻始終保持了沉默,顯然英國人已經過了對領土貪婪的時期,或者說他們作為一個海洋民族,從始至終對土地就沒有農耕民族那麼看重,在發現大明並沒有侵犯澳大利亞之後,也就聽之任之了。

悄無聲息間,大明取代了歷史上的德國,成了南太平洋新的攪局者,不過這個攪局者比較低調,並沒有聲張,打算悶聲發大財。

同樣的做法,還在北美、南美一帶進行,如果真的開始顧忌大明的野心的話,英國人的國際情報網肯定已經注意到了,大明已經沿著太平洋四周,建立了一圈華人移居地,而這些移居地,將透過日益成熟的交通運輸,連成一個網路,這個網路所能帶來的利益,超乎這個時代人的想象。

而這才是朱敬倫堅持在美洲,尤其是移民成本高昂的北美輸出移民的最大目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