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敬倫認為,政府最不該經營產業,因為政府一旦牽扯到經濟利益之中,政府極其傾向於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利益,從而帶給競爭者不公平,嚴重影響市場的競爭,因為政府是一個制定規矩的機構,他如果既當裁判又當參賽者的話,必定有制定嚴重不公政策的傾向。

深思熟慮之後,朱敬倫還是決定要賣掉鐵路公司,儘管後世大多數國家的鐵路都是國營,可那是因為鐵路的時代已經結束,鐵路已經無法在帶來資本利益,私人無法經營的緣故。在這個時代,鐵路可是一項絕對優質的資產,鐵路的資本積累,也算是民間積累之一,政府要這些積累做什麼,政府需要錢,大可以透過稅收和借債來獲取,政府如果介入盈利性商業來撈錢的話,還要商人做什麼?

雖說要賣,但鐵路公司牽扯太大了,怎麼賣,賣給誰,這都需要細細思量,必須要有一個完善的章程。

更何況有人根本不希望鐵路公司賣掉,陳芝廷不希望,郝可久更不希望。

鐵路公司是一隻下金蛋的母雞,但這只母雞是兵工廠養起來的,郝可久早就將鐵路看作是兵工廠的資產了,根本沒想過還有人敢動兵工廠的蛋糕,鐵路公司從修建到運營,全都是兵工廠的人員在操持,甚至連投資都是郝可久用兵工廠的資產抵押借來的商業貸款,現在貸款才都還沒有還清呢,官府竟然就要賣掉鐵路公司。

這讓郝可久很憤怒,可是要賣鐵路公司的又是朱敬倫,是大明的皇帝,郝可久就只有感到心涼的份了。

人一旦心涼,就必然要有所動作,郝可久決定辭職。

郝可久辭職,朱敬倫感到殊為可惜,他雖然對郝可久的經營理念並不完全認可,比如郝可久經營兵工廠後,兵工廠並沒有起到當年想要透過這個機構進行技術擴散的初衷,民間的技術擴散最後還是工部引導的,兵工廠反而成長為了一頭壓迫民間產業發展的惡霸,但朱敬倫得承認,如果不是郝可久經營,兵工廠不會變成一隻下金蛋的雞,反而會成為政府一個甩不掉的包袱。

在換一種看法,郝可久管理下,兵工廠的技術人員沒有大量流失,這本身就是一個企業經營穩定的標誌,是一種成功,而不是失敗,兵工廠確實為工業技術的擴散沒有發揮作用,可兵工廠本身卻發展成了一個工業巨頭。

也就是說,如果不賦予兵工廠太多社會責任,也將兵工廠看作是國家的工業力量的話,那它無疑是成功的。

所以郝可久要辭職,朱敬倫還是頗為遺憾的,當年一群瑞典技術人員要走,朱敬倫都親自挽留了一番,郝可久要辭職,他不親自挽留一下,也說不過去,說到底,郝可久可是他親自招攬的人才,如果不是這層干係,恐怕郝可久這幾年也不敢把六部都得罪個乾淨。

“郝掌櫃,意氣用事了!”

請郝可久到皇宮,讓人給他斟上茶,朱敬倫才安撫起來。

郝可久突然跪下:“皇上,微臣不甘心啊!”

因為身上有官銜,所以郝可久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一個臣子。

“沒什麼甘不甘心的。兵工廠是官產,鐵路公司也是。官府總不能與民爭利啊。”

該唱高調的時候,朱敬倫絕不客氣。

郝可久嘆息一聲,果然都是要賣了,不但是鐵路公司,兵工廠也是。

一想到自己苦苦經營了十幾年的這家工廠就要被賣掉,他真的心痛。

“不知道皇上要把兵工廠賣給誰?”

郝可久痛定思痛,還是想知道,這個就像他兒子一樣的產業,會被誰奪走。

朱敬倫道:“賣給誰還不清楚,買賣得你情我願不是。大概會分上十份,招有意者入股,郝掌櫃不妨入一股,若你缺錢的話,我這裡可以給你想點辦法。”

郝可久搖搖頭:“謝陛下好意,微臣愧不敢受。微臣老了,是該落葉歸根了。”

郝可久可不老,歷史上,1890年他才病故,還有十年的陽壽呢。

朱敬倫卻也不好說什麼,兵工廠的制度已經建立,會繼續執行下去,換一個掌櫃的,只要能蕭規曹隨,這種擁有技術壁壘的企業,一般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既如此,我也不強人所難。不過你走之前,把售賣這件事做好,我想你也不會放心把兵工廠隨便賣給一個靠不住的人吧。還有,我說的話隨時有效,你該主意了,隨時來找我,兵工廠的股份裡,該有你一份!”

郝可久本想再次推辭,卻沒有張開嘴,是啊,他何嘗放心把兵工廠胡亂交給別人呢。

郝可久回去之後,戶部就找上門來,要跟他商議賣工廠的事宜。

戶部是得到了尚書令的指示的,這時候郝可久才知道,賣廠的原委,他才明白裡面有多複雜。

兵工廠必須賣給穩重可靠之人,這是戶部跟郝可久的共識,而且兵工廠這麼大的盤子,普通人也吃不下,哪怕是分成十份,每一份恐怕也得數百萬兩,要知道兵工廠年盈餘可都在五百萬上下,這還是不把鐵路營收算進來的結果,固定資產方面,不算官府之前投進去的,光是郝可久這十來年添置的新資產,也有三千萬兩以上,因此不管怎麼賣,都不能少於三千萬兩銀子,可要在大明找十家一次效能拿出三四百萬兩銀子的人家真的不多,還要挑其中靠譜的,那就更少了,怎麼看都只有那些豪族買得起。

戶部給出了人選,鼎鼎大名,政府背景深厚的伍崇曜、潘仕成、徐榮村都是有名的大豪族,工部尚書陳啟沅出於避嫌,沒有將自己的名字列入其中,其實陳家也算一個,錦綸堂行會集體算一股,兵工廠的競爭對手,佛山的鐵行和炮行也勉強有入股的勢力,福健會館是兵工廠的大客戶,也可以引入,順德的溫氏家族是傳統豪門,且跟官府保持距離,也算一個備選。

但這些人中,真正讓郝可久看上眼的,還真沒幾個。

伍氏家族是老牌行商,實力足夠,而且伍家經營思想相對保守,主要集中在茶園等跟土地相關的產業,比較穩定,郝可久認可。

潘仕成在政府的支援下,以鹽業、茶葉、造船業和遠洋航運為主業,他入股兵工廠也能加深兵工廠跟潘家的合作,郝可久也認可。

但是徐榮村家族買辦起家,現在實權已經到了侄子徐潤手裡,徐潤這個人經營霸道,好冒進,在上海囤積地產,負債經營,郝可久不看好,擔心此人入股,會讓兵工廠變得動盪。

錦綸堂是一群商人,唯利是圖,引入他們最多是給兵工廠帶來一批穩定的客戶,沒什麼幫助不說,還可能讓兵工廠的財務狀況變差,因為這些人肯定會堅持要分紅的。

鐵行和炮行這兩家,小打小鬧,政府幫他們建立了股份制的大型工廠,可沒一家願意放棄自家的買賣,反倒對合股工廠不甚上心,完全是付不起的阿斗。

溫氏家族是前朝豪門,家風嚴謹,又不失開明,秉持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願意投身工商業,可卻不願意跟政府打交道,大有一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氣節,官府找他們,他們也未必肯認購官產。

郝可久挑來挑去,就麼發現幾個合適的。

夜裡他睡不著,沿著兵工廠廠區的道路轉了半宿,竟然都沒有轉到頭。兵工廠已經不再是南山頂上那一座小廠了,以南山為中心,左到赤灣,右到蛇口連成一片,全都是兵工廠的資產,小半個南山半島都是兵工廠的。

他路上見過一批剛剛散學,回去休息的學徒,人人都認識他,都會向他行禮問安。不知道他走了,以後這些孩子會向誰問安呢?

郝可久帶著惆悵的心情,後半夜迷糊了片刻,很快就又從夢中驚醒,他夢到自己站在一片火場中,大喊著救火,但很多人在圍觀,就是沒人來救,還嘲笑他不要命了,又不是你郝可久家的買賣,為了救官產犯得著拼命嗎。

夢醒之後,郝可久再無半分睡意,天不亮,他就趕去了火車站,他要坐第一班火車前往廣州面聖,他想好了,他不能離開兵工廠,他要入股。

朱敬倫歡迎郝可久入股,但郝可久不需要朱敬倫的幫助,表示錢的問題他自己想辦法。

郝可久肯定是沒有那麼多錢的,即便這幾年兵工廠經營的好,他多次拿到全份的分紅,可這種分紅,總的來說也不算多。

兵工廠有員工十五萬,工人分三個級別,學徒、幫工和師傅,學徒佔了絕大多數,大概有十萬人是學徒,這些人是不拿身股的,幫工是出了徒的工人,已經可以獨立工作,但還沒有能力帶徒弟,這些人的數量有三萬多,他們的身股數量不高,從半釐到一釐半不等,平均算一釐吧,師傅是兵工廠的技術骨幹,拿的身股就多多了,從最少的二釐到最高的五釐,平均有三釐。

超過五釐的,都是兵工廠的各級管理人員,雖然拿得多,但總量很少,分廠廠長最多能拿到七八釐的樣子,郝可久拿九釐,特別年份拿一股。

就以一股算,一股是十釐,而兵工廠所有員工加起來的頂身股高達四萬多釐,總計三千六百股,每年平均盈利五百萬兩,六成歸官庫,四成也只有兩百萬給大家分紅,一股也就能分五百多兩,相對於一般的掌櫃那是很高的分紅了,可對兵工廠這麼大企業的掌門人來說,就顯得有些寒酸了。

郝可久除了分紅之外,就是他的工資,根據他的品級,每年能拿到五萬兩,這是大頭,另外兵工廠還有花紅給他,但這花紅是拿不到手的,一般是等到掌櫃的退休才能拿到。

郝可久在兵工廠十二年,滿打滿算也不過六七十萬兩的收入,雖說在這個時代,已經是鉅富了,但想買下兵工廠的股份,就杯水車薪了。

而且聽郝可久的意思,他不打算只簡單的買一兩股,他打算至少拿到三股。

兵工廠分十股,每股作價四百萬兩,三股就是一千兩百萬兩。

郝可久很快就籌到了這筆錢,而他籌錢的渠道也不出人所料,透過晉商的票號借來的。

悄無聲息的,晉商竟然發展的如此龐大,遠勝歷史上的實力,因為這個時代,比原本的歷史還亂,而混亂,正是晉商票號崛起的契機。

在晉商的幫助下郝可久成功拿到三股,這還不算完,兵工廠私有化是在他跟戶部的共同主持下完成的,經過郝可久多次爭取,並得到朱敬倫的支援後,郝可久號召兵工廠的各級管理人員,甚至還有幾個瑞典人,集資購買了兩股。

兵工廠的管理人員多達數千人,其中最上層的上百個掌櫃、分廠的幫會、坐辦,一人拿出一萬兩銀子不在話下,因此他們集資買下兩股,並不吃力。

這樣一來,郝可久跟兵工廠管理人員加起來,就佔有了半數股份,今後他依然能牢牢掌控兵工廠。郝家光憑這一個產業,就能成為大明頂級財團家族。但顯然這才只是郝家的起步而已,郝家好有一個銀行,這個銀行藉助郝可久在晉商票號中的聲望,想不發達都很難。

兵工廠的剩餘五成股份,則有兩股賣給了伍家,兩股賣給了潘家,剩下一股賣給了福健會館。

就在郝可久用盡手腕,於公於私將兵工廠私有化的時候,鐵路公司的私有化章程也慢慢制定了出來。

鐵路公司不會像兵工廠一樣,只掌握在個別家族手裡,而是將採取股份制,直接在九龍的交易所上市,上市資金除了一部分償還貸款之外,剩餘的將繼續投入修建鐵路之中。

跟兵工廠一樣,鐵路公司也得找一個能力出眾的經理人,這個人不但要在滿清官場上有人脈,還要跟洋人打的了交道,既要能通八方,還要能通鬼神,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能力出眾。

這些素質兼具其一就已經是人傑了,如果兼而有之,而且都十分出色,那必然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人物。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經過各方推薦,遴選,最後將目標定格在了一位在北方發展的大買辦身上,這個人叫唐廷樞。(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