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山西的土財主為什麼會興起挖礦的想法,第一是這幾年煤炭的價格不錯,大明工業越發展,所需要的工業用煤缺口就越大,大明本國嚴重缺煤,廣東只有一些品質低劣的褐煤,廣西的煤炭也不是什麼大型煤礦,在越南宏基煤礦日益開發的過程中,大明本國煤礦沒有任何競爭力。

但越南的煤炭供應大明已經越來越吃力了,這導致煤炭的價格相當不錯,李鴻章讓香山買辦開辦的開平礦務局已經開始生產,並且盈利頗豐,將洋人和大明的煤炭,從天津徹底排擠了出去。

在洋務運動的浪潮之下,李鴻章招攬了大量跟洋人做生意的買辦,雖然這些買辦大都來自廣東,屬於大明國民,但李鴻章連洋人都敢用,更何況買辦呢。

而唐廷樞又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歷史上,他是唯一一個跟盛宣懷共事,最後沒有被盛宣懷吞掉的買辦商人,可見其能。

翻一翻唐廷樞的資歷,即便放到買辦行當裡,那也是頂尖人物。

歷史上,186年,唐廷樞在怡和洋行升任總買辦,在10年的買辦生涯中,他為洋行賺取了巨額利潤。此外,唐廷樞還與朋友合夥,開設茶棧、投資錢莊、參與外商的附股活動。

187年,唐廷樞受直隸總督李鴻章之邀,參加了對輪船招商局的改組,擔任總辦。在唐廷樞主辦輪船招商局之前,輪船招商局實收資本包括官款不足0萬兩白銀,唐廷樞憑藉自身的影響力,在主持工作一個月內,便讓上海有錢人紛紛入股,吸引中小商人資本金額達100萬兩白銀。輪船招商局作為中國近代航運企業進入市場,與外商企業旗昌、怡和、太古展開激烈競爭。到1877年月,輪船招商局便併購了旗昌洋行,並成功讓怡和、太古與招商局達成妥協,唐廷樞以自己超強的經營能力,擊敗了強大的外國競爭對手。

圍繞輪船招商局的企業經營,1875年,唐廷樞等又籌辦過中國首家船舶保險公司——保險招商局,開創了中國人自辦船舶保險的先河。

1876年,唐廷樞接受福建巡撫丁日昌的委託,籌辦福建、臺灣兩地的洋務,架設了福建廈門臺灣的電線,開採臺灣後壠的石油,計劃設立一家資本為00萬兩白銀的銀行以支付對外貿易週轉。

唐廷樞的經歷表明,他不但能辦洋務,最關鍵的是他辦的洋務能賺錢,這一點是他跟盛宣懷最大的區別,盛宣懷搞漢陽鐵廠不能說沒有成果,可最後辦企業辦到把企業拱手讓給了日本人,就太失敗了。

唐廷樞所辦的洋務企業裡,最成功的其實還是開平礦務局,歷史上開平煤礦1881年出煤,1889到1899年該局帳略統計,11年共盈利900餘萬兩,這就是唐廷樞的才能,也是他被盛宣懷這個更會做官的官僚家族出身官商排擠出輪船招商局後,還能得到李鴻章的青睞,讓他長期主持開平礦務局的原因。

有能力的人在哪裡都被凸顯出來,儘管和歷史上的發展軌跡不一樣,唐廷樞並沒有介入輪船招商局,但他卻跟輪船招商局有業務往來,他所在的怡和洋行就是輪船招商局最大的煤炭供應商。

做著怡和洋行的買辦,唐廷樞卻操著輪船招商局的心,一次偶爾得到李鴻章接見,求問唐廷樞,如何能夠改變輪船招商局入不敷出的狀況,唐廷樞就提議招商局自己找煤礦,這樣就能大大降低成本,結果就入了李鴻章的法眼,讓他全權操辦此事,結果就是,比歷史早了一年,開平礦務局出煤了,而且因為唐廷樞比歷史上的能量更大,他開辦的礦務局規模也更大,一投產就開始全面跟洋人競爭,透過鐵路將唐山的煤炭運往天津,將洋人和大明的煤炭都擠出了市場。

大明在越南開採的鴻基煤礦,因為當地勞工工錢較高,每噸煤的成本在二兩銀子左右,摺合庫平銀將近三兩銀子,可是開平煤炭的煤,運到天津的成本都還不到二兩庫平銀,以三兩出售,利潤豐厚。

洋務運動也能賺錢,這在現在的洋務企業中可是獨一份。

也讓晉商看到了商機,大明將鐵路延伸到山西的情況,也讓開採山西煤礦變成了可能,而鐵路沿線的礦產,早在十年的準備期間,鐵路公司就探明了,鐵路今年初徹底通車之後,鐵路公司立刻就找上了當地官員,希望批准鐵路公司開採這些煤礦。

鐵路公司可是大明在經營,當地官員畏洋如虎,在大明面前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更不想跟大明扯上關係,因為這樣可能會被清流扣上一個通敵的帽子。

這才有了當地老牌晉商們,決定投資煤礦的情況,他們打著與其礦利被大明所奪,不如晉人自己開辦的旗號,以保晉為口號,不但不會讓當地官員反對,還為清流所支援,另外就是他們會來事,不但銀子打點到位,煤礦股份中少不了權貴的一份,於是當地官府真的批准晉商們聯合開荒的申請了。

當地官府可不知道,推動這些晉商們開礦的,其實就是鐵路公司,當然就算知道了,他們大概也會裝作不知道,因為他不會跟白花花的銀子過不去,也不想跟鐵路公司背後的大明過不去。

而鐵路公司之所以能說動晉商,那就是因為鐵路公司背後的勢力了,不是大明政府,而是兵工廠,因為兵工廠的總辦,本身就是一個晉商,是郝可久。

由於主持了大明重要的兵工廠,郝可久在晉商中也算是獨一份了,他透過晉商的渠道,將兵工廠生產的鋼鐵製品賣到了全國各地,而晉商也透過跟他合作,賺取了豐厚的利益,郝可久在晉商中的威望,其實比外界想象的還要大。

晉商視郝可久為自己人,因此郝可久鼓勵他們開礦,他們相信郝可久不會騙他們。

而郝可久能從中得到的,除了一些不上賬面的乾股,還能保證火車鍋爐的煤炭供應,同時兵工廠鍊鋼需要的優質煤的成本,也會進一步下降。

誠然郝可久很能幹,背靠大明政府,手握兵工廠的技術力量,外結晉商的商業渠道,將兵工廠發展成了一個龐然大物,現在每年光新招的學徒工就不下萬人,而兵工廠的工人總數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而郝可久上任之初,這裡才只有一萬五千人,十幾年間翻了十倍。

可是郝可久得罪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從戶部手裡搶走了下金蛋的鐵路,因歸屬問題得罪了兵部某些高層,因為出售軍火問題,得罪了禮部。

最近他甚至連廣府銀行都得罪了,廣府銀行的背景連六部都不敢動,因為這是一家皇帝入股的銀行,之前可一直都擔負著大明央行的角色。

只因救災期間,印刷了太多的紙幣,導致金融市場崩潰,政府甚至不得不啟動金融改革,然後政府才開始自己鑄造金銀幣,進入了復本位階段。

在大量賠款的注入下,大明貨幣終於穩定下來,廣府銀行這兩年來,就是全力配合戶部主管的大明銀行進行金融改革,用大明銀行發的新鈔票逐步逐步的將廣府銀行所發的舊鈔票按一定比例慢慢替換。

廣府舊鈔票在宣佈終止兌換白銀後,已經跌落到了三兩鈔票換一兩白銀的市場價格,而大明新鈔票的一兩卻相當於庫平銀的一兩四錢,折算下來,新舊鈔票比價在一比四左右,因此就一直用這個比例收兌,目前已經將廣府銀行印發的十億兩紙鈔收兌的差不多了。

由於大明政府成立了由戶部管理的央行,陡然失去中央銀行地位的廣府銀行實力大降,總辦伍守業感覺壓力重重,想方設法的攬儲,以應對新舊鈔票收兌結束之後,廣府銀行直接入市後的窘境,可這時候兵工廠卻告知,以後兵工廠決定將資金流轉交給另一個銀行處理,不再透過廣府銀行的渠道了。

兵工廠這幾年營業額持續擴大,太平天國覆滅之後,急轉直下的軍火生意也沒有打擊到他,每年的營業額穩定在一千萬兩上下,期間資金周轉可是一筆大生意,而且兵工廠的生意相對穩定,因此能夠將現金長期留在銀行,這是最優質的淨資產客戶,誰都不想失去。

但郝可久在兵工廠裡一手遮天,伍守業根本就阻止不了,可廣府銀行也不是隨便就能欺負的,伍守業找工部協商無果之後,盛怒之下就要求見皇帝。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朱敬倫一開始也不知道伍守業求見為了什麼,但是知道這段時間廣府銀行負責穩定金融責任重大,還以為是出了什麼問題,就接見了他,這才知道兵工廠的發展已經有些失控了。

兵工廠涉及的產品超過五十種,繅絲、織稠、紡紗、織布,這些裝置能夠成套生產不說,還是大明最大的軸承製造工廠,各型火炮、步槍,造船、鐵路裝置等重型機械,連燒磚都在搞的一個企業你說他還能缺什麼。

什麼都不缺,就缺一個銀行,現在郝可久真的開了一家銀行,準確來說,是他兒子開辦的銀行,郝可久為了支援兒子,才將兵工廠的資金,轉移到這家銀行裡。

伍守業狀告郝可久以公謀私,兵工廠是公家的產業,怎麼能讓這種人一手遮天,兵工廠的資金怎麼能隨便放在自家的銀行裡。廣府銀行可是皇帝家的銀行,可就等於是官家的,兵工廠的資金理應放在廣府銀行。

朱敬倫早就不再聽伍守業告狀的言辭了,否則他就要糾正伍守業家天下的錯誤觀點了,會強調說廣府銀行以後是一家私營合夥制銀行。

但他沒聽,他腦子裡想的是兵工廠,他猛然發現,這家工廠不但有分門別類的製造業,而且在各個口岸,都以晉商商號的形式,開辦了大量拉攏生意的商號,這家企業已經轉變成了有商業,有工業的複合型巨頭,現在還自己掌握了金融力量,有兩個字猛然躍入朱敬倫的腦海——財閥!

朱敬倫並不排斥財閥,他甚至認為,東方人情關係跟工商業結合後產生的新的商業倫理,其實就是財閥,舍此結不出第二顆果實。

至於兵工廠是依靠政府背景發展起來這件事,也沒什麼奇怪的,日韓哪家財閥的發展,離開過政府的背景。

財閥經濟讓日本成功攀登上發達經濟體的例子,讓朱敬倫很想嘗試一下,因為這是一條成功的例子,先是日本成功了,韓國跟著成功了,臺灣和香港也是一群政商在把持經濟,至於新加坡,整個國家都基本上是李家的。

後世的東亞經濟體中體量最大的,一個就是日韓的財閥,另一個則是中國的國企,有經濟學家曾經猜想過將國企改組成為財閥的可能性,後世沒有實現的可能,但在大明,朱敬倫如果想嘗試的話,倒是有一個機會。

因為兵工廠本身就是一個國企,雖然目前盈利水平還行,那是因為啟用了郝可久這個晉商體系培養出來的職業經理人,如果換一個人呢,未必不會淪落到後世國企的狀態。

與其有朝一日讓這個巨型航母變成一群官僚謀利的工具,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不如趁現在最好的時候,直接讓他轉變成財閥。

直接送給郝可久是一個辦法,但影響太大了,巨大的利益不是郝可久這一個毫無背景的平民承受的起的。

朱敬倫的決定是,引入更多有背景的巨頭,來給郝可久分擔壓力。

他決定引入有背景的私人資本讓兵工廠私有化,變成一個巨頭背後控股的複合型財閥。

“是啊,兵工廠確實不應該讓郝可久隻手遮天。這樣下去確實不像樣子,官辦產業就不能這麼搞。守業啊,你說我們把兵工廠賣掉怎麼樣?”

“啊?!”

伍守業完全沒想到自己告狀告出了這樣的結果。(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