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尚德宏拘謹在福州府衙中會見了大明洋務司的官員徐榮村。

這已經是尚德宏第二次在這裡見徐榮村了。

徐榮村是洋務司的二號人物,伍崇曜負責主掌全部外交活動,而徐榮村則負責監督具體實施。

尚德宏發現,大明官員的態度很好,比滿清官員要好多了,在這裡他不用見誰都磕頭,可對方對他卻很客氣,往往都是率先舉手行禮,似乎他在北亰官場上聽到的那些關於大明多麼大逆不道有悖倫常等惡劣無比的評斷,也不是那麼真實。

最讓尚德宏從內心感到感激的是,大明官員給他提的一系列建設性的意見,福州地方各級官員他都求見過,所有官員都對琉球的遭遇表示了關心,還有好幾個官員給了琉球館一些捐助。

有一個地方官告訴尚德宏,琉球如果想要復國,就必須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建議尚德宏在琉球流亡百姓中間招募青壯,編練成一隻收復國土的大軍。

這些流亡到大明的琉球百姓,當然都是久米村的華人,尚德宏本身也將這些人當作琉球國的臣民,因為此時的琉球,還沒有形成西方式的民族觀,只有東方帝國式的臣民觀,區分一個人是不是臣民的標誌,不是看他祖籍在哪裡,甚至他說什麼話,而是他是不是在籍,是不是編入了戶籍,這些人在琉球生活了幾百年,顯然他們都是有琉球籍貫的,甚至很多家都出過琉球的官員,是琉球的官宦人家,所以他們當然是琉球人。

但是招募士兵容易,錢從哪裡來,武器裝備從哪裡來,軍官從哪裡來?

當地一些“熱心”的朋友告訴尚德宏,應該請求大明洋務司幫忙,這些事歸洋務司管。

這才有了尚德宏和徐榮村的這次會面。

會面很成功,成功的讓尚德宏有些激動,大明答應了他的所有要求,包括派遣軍事顧問,免費支援他們一千只步槍和三十門大炮,並且會協助他們招募士兵,允許他們借用大明的軍營進行訓練。

這些人將是琉球國復國的根基,尚德宏覺得他向復國邁進了一大步,當著徐榮村的面,他就向東方叩拜了三次,淚流滿面的稟告琉球王,說他對不起大王,讓大王久等了受苦了,還表示他很快就會提十萬勁旅收復國土,迎王上回琉球。

尚德宏顯然是一個沒有什麼數學能力的文官,他從哪裡能招募十萬勁旅,他一番努力,最終也只招募到了五百人,但這五百人哪裡能打得過野蠻的三千薩摩警察呢。

這時候尚德宏又聽到了他的“朋友”建議,建議他借兵,所以才有了他跟徐榮村的這第二次見面。

“徐大人,在下厚顏向貴國借兵一萬,他日收復國土,定當厚報!”

倆人寒暄一番,鋪墊的差不多後,尚德宏覺得還是開門見山的好,他有些懷疑那些一直給他出主意的“朋友”,根本就是大明官方人物,所以他就沒必要太含蓄了,既然那些人是大明官方的人,那麼他們讓自己做的事情,肯定也就是大明官方默許的,由自己的嘴說出來不過是走個形式罷了。

但讓尚德宏意外的是,徐榮村卻表示無能為力。

“我大明出兵於理不合。琉球既然是大清屬國,有事自當先找大清,我大明出兵,有越俎代庖之嫌。”

徐榮村的拒絕,讓尚德宏有些意外,難道借兵不是大明朝廷的意思?

但是向大清借兵,不是他不想借,只是:“小邦也願向大清上國求助,無奈上國危機四伏,無暇他顧啊。”

徐榮村嘆道:“除非大清出兵,否則我大明難以出兵。不過本官可以向尚大人許一諾,只要貴國能向大清借到兵馬,無論多寡,我大明都可借兵一萬,足可以收復琉球了。”

尚德宏內心複雜,聽到這話他承認心中感激,大清作為天草上國對琉球的存亡無動於衷,雖然他很清楚大清自己也在危機之中,可是一個上國難道就能因為自己的危難,就對屬國棄之不顧,就能不顧道義嗎?

他之前一直認為大明是叛逆,是反叛大清而立的叛逆之國,在大義上還有些看不起這個國家,誰能想到,琉球一旦出事,反倒是這個國家最為仗義。

至於對方是不是有什麼目的,就像北亰一些官員說的那樣,大明也是狼子野心,可是再狠的狼,能狠過日本去,薩摩藩欺負了琉球幾百年,尚德宏始終認為薩摩藩代表的日本,是這世上最狠的狼。

再說了,現在日本這頭狼,已經把整個琉球國吞進了嘴裡,借大明兵馬,再壞能壞到哪裡去,對於已經滅亡的國家,還能怎麼樣更壞呢。

退一萬步講,即便大明以後也像日本一樣行事,也是狼子野心。最多不過是驅虎吞狼,趕走了狼留下了虎而已,不會更壞。甚至如果非得讓琉球被一頭虎狼吃掉,尚德宏也寧可選擇大明而不選擇日本,日本跟琉球可是累世的仇敵。

“如此有勞徐大人了!”

尚德宏拜謝徐榮村,徐榮村回拜。

之後尚德宏馬不停蹄的趕赴北京,立刻開始了借兵行動,他告訴總理衙門,琉球要借兵復國,懇請上邦無論如何都要借點兵馬,無論多少琉球也永世不忘。

前幾次李鴻章都不敢見尚德宏,因為尚德宏是向讓大清出面,為琉球主持公道,等於是讓大清去跟日本直接開戰,他哪裡敢應。

現在他還是沒有見尚德宏,但是他手下的官員見了,向他轉達了意見,李鴻章嘆口氣,認真思慮之後答應了,在他的認識中,既然是琉球國借兵,那就不能算是大清跟日本開戰,而是琉球向日本討要國土。

但李鴻章只打算意思意思借給尚德宏一點兵馬,給他一千淮軍,為了表示上國的厚道,李鴻章派的倒是精銳,手裡都是有一水洋槍的精銳部隊,真派一千老弱病殘,那就實在太寒屬國的心了,傳出去叫人笑話。

尚德宏借到了一千清軍之後,立馬派人聯絡朝鮮,勸說朝鮮也能借點兵,並說大家都是友好鄰邦,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朝鮮與日本虎狼之國緊鄰,前不久朝鮮才受到日本的襲擾,勸說朝鮮跟隨大清一起借兵援助。

朝鮮此時主政的,從過去的死硬親清反日派大院君,換成了閔妃外戚集團,閔妃集團打倒了大院君後,開始尋求跟日本和好,將大院君的嫡系,草梁倭館監督逮捕問罪,但閔妃集團的態度,依然無法阻止日本對朝鮮的壓迫,日本入侵江華島,挑起了歷史上的江華島事件,最後逼迫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開啟了朝鮮國門,剛剛跟日本產生軍事衝突,讓朝鮮人認識到了日本軍隊的強大,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沒有答應借兵。

這只是一個意外,卻讓之後日本侵犯朝鮮的時候,在亞洲鄰國找不到幫手埋下了伏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尚德宏自己親自南下越南。

越南結束了187年的第二次法越戰爭後,越南也越來越衰弱,經濟上被大明和法國雙重擠壓,疲弱不堪,軍事上腐朽無比,抗擊法國人靠的還是割據北方的華人武裝黑旗軍呢,因此根本就沒什麼借兵的興趣。

此時一場刺殺拯救了琉球,尚德宏在越南活動期間,突然被幾個潛伏的日本浪人,暴起刺殺,幸虧護衛得力,犧牲了三個人的性命才保住了尚德宏一條命。

大明公使館立刻對此次事件,表示了高度關切。擔心大明以此為藉口向越南滲透的法國殖民當局,也高度重視這件事,聯絡越南朝廷,希望他們儘快捉拿兇手。

這件事給了越南巨大的壓力,也讓越南上下對日本的印象很差。

日本政府不承認這次刺殺是日本政府指使,但是他們嫌疑太大。

越南政府在巨大的內外壓力之下,被迫再次跟尚德宏會面,答應借兵三百,而尚德宏則公開表示放棄追究刺殺案。

刺殺案不了了之,但日本人早就注意上了尚德宏,日本是一個很細緻的民族,他們向來很重視準備,他的情報工作做的非常到位,吞併琉球之前,他們把一切能堵的法律缺口都堵住了,不給任何國家介入的理由,但架不住大明想要強行介入,並用一個尚德宏將琉球問題越鬧越大。

如果刺殺尚德宏,顯得太過顯眼,放任不管卻又不是日本的習慣,他們的辦法是,一邊抓緊時間跟相關方談判,希望儘快完結琉球懸案,一面逼迫倍囚禁在東京的琉球王尚泰給尚德宏下詔,讓他立馬前往東京,不要在做任何反對日本宗族的行動,而且表示只要他能去東京,日本天皇將會降下恩准,准許琉球復國。

尚德宏是流著淚將這份詔書讓福州所有的琉球流亡政府官員看的,其他官員都說,這一定是王上在日本人的逼迫之下被迫下達的詔書,是算不得數的。

尚德宏邊哭邊說,他何嘗不知道這些,但王上被人這樣逼迫,他於心何忍,實在不願做亂臣賊子,他要去東京,要去陪王上一起受苦,就像當年永曆皇帝逃亡緬甸,始終有數以千計的大臣不離不棄的跟隨。

陪伴主上受苦,也算是一種忠誠。

尚德宏如此懦弱,讓大明決定放棄這個人。

本來還想讓此人衝在最前面,將此次干涉琉球事件,操作成一次琉球人的自我救贖行動。但尚德宏竟然如此迂腐,這樣的人忠誠是足夠,但顯然不可能委以重任,否則關鍵的時候,會讓人後悔的想要自殺。

但是大明直接出面,也不太好看。這種風頭朱敬倫是不喜歡爭的,他更樂意悶聲發大財,要不是實在找不出一個在東亞制止日本的力量,大明絕對不會操刀子自己上的,現在是不想自己上也不行了。趁著琉球官員們好容易勸住了尚德宏,大明立刻找尚德宏要了一份授權,讓他委託(拜託)大明總兵文鳶代為指揮琉球軍事力量。

所謂的琉球軍事力量,指的就是尚德宏借來的淮軍、越軍,主力則是一萬大明陸軍。

這種多國部隊很容易迷惑人,大明在外交上不斷的強調這是東亞國家全都反對日本的侵略行為,但很顯然,這種所謂的借兵,依然是很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觀念,跟西方的盟軍概念完全不一樣。

三國演義中多次描寫過這種借兵的情況,三國之一的東吳,不就是小霸王孫策借了袁術三千士兵後開拓出來的嗎。當孫策帶著袁術的兵攻城略地的時候,沒人會將這些兵看作是袁術的,大家都只會認為這些兵是孫策的。

先秦時期,更有許多次國家之間的借兵行為,比如申包胥哭秦庭,最後借來了秦兵,趕走了佔領楚國京師的伍子胥帶領的吳軍。

這種特色軍事活動,知道唐朝時期還很常見,比如唐朝就先後向回紇借過兵來應付安史之亂,甚至有史料記載說借過大食兵(波斯人)。

但是從先秦到明清,這種借兵行為是日漸減少的,是一種逼不得已的應急措施,除非到了亡國狀態的時候,一般沒人做這種事。

宋代就很少找人借兵,最接近的是借道給蒙古伐金,最後也吃了很大的虧。

到明代,八旗入關之後,江南大儒們甚至動過向日本借兵的打算,大儒朱順水為此真的到了日本去。南明小朝廷甚至動過向羅馬借兵的打算,為此永曆皇帝和皇太后等一干人都改信了天主教,但當時的教皇沒有答應。

甚至到了晚清,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也採用過一種叫做借師助剿的措施,希望藉助洋人的軍隊,剿滅太平軍。

但這種觀念,顯然不符合洋人的世界觀,在洋人的觀念中,在沒有什麼比軍隊更能代表一個國家的態度了,出兵往往就意味著參戰,在不想介入中國內戰的情況下,洋人最大的舉動不過是出軍官幫助李鴻章他們組建軍隊而已,對外則宣稱是這些軍官的個人行為。

顯然西方人還弄不太懂東方的借兵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外交活動,這就給了大明充分的混淆視聽的空間。

赫德這樣的中國通自然明白什麼是借兵,明白跟西方意義上的結盟完全不是一回事,英法等國肯定也有赫德這樣的人才,甚至英國政府直接找赫德諮詢,赫德也不會吝嗇。

可問題是即便西方外交人員能夠弄清楚,西方民眾能夠弄清楚嗎?

因此很容易就在民間輿論上,製造出一種因為日本侵略琉球,而導致了整個東亞國家結盟組成聯軍對抗日本的假象。

大明進行這些操作,爭取到了輿論上絕對的有利態勢,但效果其實也不大,因為西方國家在這個時代,介入亞洲事務的意願並不強烈,這還沒到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時候呢。

充其量製造這些輿論力量,不夠是給西方國家介入製造一點道義上的麻煩,從而大大降低他們本就不高的介入意願。

真正的意圖,是想要營造出一個亞洲內部的反日聯盟,說白了,直接跟日本打外交戰,才是真正的目的。

與這些軍事活動相配合的外交活動,其實這段時間也都在展開,比如明日之間的外交溝通,大明和滿清之間的外交溝通,日本和滿清之間的外交溝通,這個三角關係始終在角力之中,而力量最小的日本,漸漸的顯得力不從心。(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