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從自己的本心出發,李秀成是真的不想再打一場天京保衛戰了,但他竟然也不想像上次一樣,選擇遷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一切都是因為時移勢易,如今的太平天國,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天平天國了,如今的李秀成也不是過去的李秀成了。

自從上次在明軍的幫助下,成功打破曾國荃對天京的包圍之後,整個太平天國的國策,基本上都是由李秀成擬定的。

儘管內部有許多掣肘的力量,但大體上太平天國在按照李秀成的意志執行,以李秀成當年在石達開手下進行安慶改制,到後來他自己開闢蘇福省積累的經驗來重新勾畫,事實上,太平天國在變成一個正常國家,至少是亞洲意義上的正常國家,也就是傳統的家國天下。

李秀成吸收了大量的讀書人,讓他們在官府中任職,給他們高官厚祿,跟本地士大夫進行了和解。這就是為什麼,王韜那個讀書人,會給李秀成寫建言的原因,因為李秀成是太平天國中唯一一個不反對孔教的權貴。

在李秀成的努力下,整個國家建立了地方政府,儘管效率上還說不上高,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自上而下,統一起來了。

因此其實李秀成他們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個國家。

擁有國家之後,就不再是流寇了,他無法做到當年那種流動作戰的習氣。如果要突圍,他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去哪裡另起爐灶,而是考慮幾十萬人出發,糧草不及從何而來?如何得到地方勢力的支援等等?

越是考慮這些問題,李秀成就越對突圍感到絕望,因為他發現,天下之大,已經沒有太平天國容身之處了。

幾年前天京被圍的時候,遠征西北的扶王陳德才回軍救援,可是到了河南、安徽一帶,卻發現當地人已經不是像當年那麼支援他們了。

說不好聽點,當年他們起兵的時候,南半個天下幾乎都是直接接受投誠,很少打硬仗,這也是太平天國跟朱元璋當年起義時候最大的不同,朱元璋透過一次次血戰鍛鍊了自己,而太平天國太順風順水,太太平了。

之所以如此,太平天國說是因為他們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滿清說他們裹挾民眾。兩種情況都有,當時,全天下老百姓生活異常辛苦,國家在疲弱之下已經苦熬了幾十年,就等著一星火焰點燃了。

所以太平軍到處打砸地主家的大院,劫掠官府的府庫,分給老百姓,分給窮人,確實迎合當時百姓的心聲。但是他們得罪了所有的地主實力,打砸孔廟則連下層讀書人都得罪了。

可現在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地主和讀書人都已經經受了考驗,他們都站出來了,陳德才之所以在豫皖邊界被擊敗最後自殺,就是因為他發現無論走到哪裡,都有地主武裝緊追不捨,就是因為地主和讀書人自己組織了起來,可以說陳德才並不是死在了清軍手裡,而是被這種武裝起來的,農村的自發武裝力量所在阻止,這才讓清軍有條件調集軍隊予以追殺的。否則以他們那種遊擊作戰的方式,在這個通訊不暢的時代,還真的找不到他們。

後來北方饑荒,之所以沒有形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餓死了兩千萬人,災區卻顯得極為平靜,甚至有能力抵制洋人救災,就是因為鄉村社會在太平軍運動之後,已經高度組織化了,這種組織對個人的約束已經到了餓死人都不能造反的程度,太平軍在想要遊動作戰,哪裡還有半分機會?

另外還有一群洪姓王爺,他們也不想走,他們在這裡過的太好了,根本不想改變,加上上一次李秀成成功在曾國荃圍城兩年之後,打退了曾國荃的奇蹟,讓他們心生僥倖,洪秀全則繼續躲在皇宮祈禱,天天嚷著天兵下凡。

好的一方面是,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汪海洋和楊輔清再也不能跟李秀成最對了,他們帶著殘兵敗將開始跟李秀成通力配合。

這也讓李秀成產生了某些幻想。

可這幻想一次次被穩健的曾國藩打破,李秀成伏兵、誘敵,統統被湘軍識破,或者是保守的湘軍根本就沒有給李秀成機會。

湘軍如同豪豬一樣,武裝到牙齒一點點往前拱,一路修建堅固的營寨,根本不急於求成,一點一點壓縮太平天國的生存空間。

他們終於打到了雨花臺,幾乎是用壕溝挖到這裡,用營壘築到這裡的。

在陸地上湘軍穩紮穩打,在水路上,也在逐步蠶食,他們在蕪湖修建了堅固的水寨,然後不斷的出擊,配合步兵沿著江岸不斷的前進。太平軍水師多次出擊阻擊,可均無功而返。

明軍告訴李秀成,幫助湘軍作戰的,是英國人。

是的,現在李秀成還跟明軍有聯絡,因為他盛怒之下抓捕了太平天國境內的大明商人之後,很快就冷靜下來,不久就釋放了一批人,這批人是一直跟太平軍做生意的商人,他們能給太平軍帶來緊缺的糧食和軍火。其他商人雖然沒有釋放,也主要是擔心他們破壞太平天國的防禦作戰,江南一帶大量地方官投降明軍就是例子,李秀成不敢讓這些人在來遊說天京的官員,否則誰知道天京的官員會不會跟明軍勾結呢。

雖然沒有放這些人,但李秀成也沒有殺他們,這讓他跟明軍並沒有撕破臉。

大明修建的長江水下電報線也沒有中斷聯絡,依然讓上海跟天京之間有通訊,在下關還在太平軍水師的控制下的時候,李秀成重新恢復了跟大明的官方聯絡。

其實李秀成自己都清楚,他還隱隱期望著,大明能夠回心轉意,能夠重新跟太平軍聯手對敵,而現在這越來越成為他唯一的希望了。

似乎真的是上帝保佑一般,形勢真的發生了轉變,大明跟英國因為貿易問題突然交惡,英國人插手了滿清和大明之間的領土交換,而大明則通知李秀成,將派一隻海軍前來天京。

這似乎又是一次,大明解救天京的故事,可真相到底是什麼,李秀成自己都摸不清楚。

李秀成站在城牆上,親眼看見了一隊龐大的明軍艦隊駛入下關,他們在海上排成一線,前面的已經入港,後面的甚至連煙筒都還看不到。這些軍艦有大有小,但最大的不過千噸,是大明的內河艦隊,平常在珠江和近海活動,現在全部都調到了江南。

最後手下回報,一共五十八艘明軍戰艦,最大的十幾艘是千噸級,大多數是五百噸到八百噸,最小的也有三百噸以上。

這五十多艘軍艦的到達,如果李秀成松了一口氣,跟湘軍水師,或者說英國海軍多次交手之後,他引以為傲的十艘鐵甲艦只剩下了三艘,其他輔助軍艦更是一艘不剩,跟世界第一海軍的交手,讓他真正體會了一次什麼是世界第一,那種完全無力對抗的感覺,讓人十分絕望,不管是你佔優的時候,還是你被動的時候,你都會發現輸的總是你,這種感覺,他容易產生無法對抗的使命感了。

別說李秀成了,這是英國人幾百年來積累的威勢,在這種威勢下,拿破崙當年組建了數量遠超英國的艦隊,卻被納爾遜一戰摧毀,後來德國人風風火火的跟英國海軍競賽,可真到了開戰的時候,一艘艘德國無畏艦卻只敢在水雷的保護下躲在港口裡生鏽,沒有半點勇氣去跟英海軍決戰。

大明海軍未必真的敢跟英國海軍對抗,但面對二三十艘打著湘軍旗幟的小型艦艇,明軍還是無懼的。

他們進入下關的目的也不是跟英國海軍對抗,而是重新打通天京水路,除了能夠上演上一次獨佔這條水道的故伎,讓大明商人發一筆橫財之外,最重要的是讓太平天國絕處逢生,也讓滿清覺得自己有功虧一簣的危險。

事實上就是一次配合外交談判的軍事威懾而已,真的救援太平天國,大明現在也做不到了,即便在天京救了他們一次,朱敬倫也確信,現如今的太平天國,已經沒有再一次死灰復燃的機會了,上天給了他們一次機會,可他們自己沒有珍惜,他們打下了最富庶的江南,卻不能構建穩固的統治機構,內部權力鬥爭,甚至軍事權力鬥爭始終無法平息,地方勢力割據一方,這種政權顯然是不可能長久的。

即便是這種不能長久的政權,在給他們一次機會的話,他們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了。

但因為有上次的經驗教訓,李秀成還充滿了幻想,滿清則充滿了憂慮。

當得知大明艦隊如同1864年那樣,出現在了天京城外的時候,曾國荃憤恨的摔了杯子,曾國藩險些吐了一口血,而剛剛開始對英國支援感興趣的李鴻章,馬上閉門謝客,不再見英國非正式代表李泰國了。

八旗權貴則用各種惡毒的聲音咒罵大明,頑固派官員叫囂著開戰,但一個是口舌之利,一個是色厲內荏,發洩發洩情緒而已。

真正要解決問題,還得是靠談判,所以慈禧太后不久就秘密接見了李鴻章,聽取意見。(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