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2)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英國司法的特點就是陪審員裁決制,陪審員的權力相當大,其實就是讓民眾審判民眾,這是附和人性的,比如兩個婦女吵架,其實為的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可是卻能吵得十分激烈,大家爭的其實並不是雞毛蒜皮,只是希望得到一個公道。因此往往一邊吵架,一邊拉著看熱鬧的人給他們評理。讓公眾認可自己,往往比吃虧還是佔便宜本身更重要,這種對公道的追求,就是一種人性。

陪審員制度,就可以理解為,是爭執的雙方,找看熱鬧的公眾給他們評理,出發點並不是從任何法理上,而是直接從公眾的個人情感,因此更附和大家的觀念和認知,所以這種審判方式,往往受到不同地區的風俗民情影響,同樣的事情,可能在此地是不合理的,在彼處就是合理的,因此同樣的案件,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

經過二十年的積累,這樣自相矛盾,模稜兩可的案例已經很多了,作為判例的話,讓法官都很難把握。

所以也是到了進行一次改革的時候了。

將全國各地的案例都收集上來,進行對比分析,對相同的案例進行綜合對比,然後透過專業的法官群體進行辯論,判定最正確的案例為成例,形成正式判例。

英國人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裡,不斷的透過判例,將不同地區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慢慢統一起來,所以英國的法律,還有一種統一世界觀的作用。

對於這些判例的整理工作,是十分緩慢的,因為他們處理的判例是海量的資料。

但司法改革可不止這一項工作,大明的法律算不上健全,因為大明的經濟跟西方在形態上還存在著時代差,大明從滿清這個古典王朝時代開始轉變,才不過二十多年時間,西方卻已經是進入現代社會了。

所以西方在法制上,還有大量大明欠缺的內容,比如大明法律體系中,缺乏大量的經濟和商業的立法,過去明清法律在這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刑事方面,比如商人經營活動中出現的爭執如何裁定等等。

但卻欠缺類似股份公司法、專利法之類的意在促進經濟發展的法律。

不過在二十多年的革新中,遇到相關問題,朱敬倫總是會透過政令,或者皇命的形式,集中出臺政策,現在這一條條政策,就會集中起來形成法規。同時參考歐美商業法律,出臺一套完備的大明商法。

透過法律的形式,正式確認了股份公司的合法地位,保護了有限責任的合法性,同時明確規定了公司成立的方式、流程等等。

在進行試驗和摸索了十年之後,朱敬倫才決定以法律的形勢,大規模推廣股份制公司,鼓勵使用集資的方式,來短時間內完成資本積累。

而之前推行的,比如改組福健會館航運業,上海沙船航運業,其實都算是試驗而已,為大規模推廣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摸索了一條可行性方案。

教育改革上,決定進一步立刻科舉,督促把當官作為終生理想的學生們,學習更多的知識。於是開始廢止過去那種只考數學和儒家經典的方式,並且對年齡做了規定,只有到了十八歲,才可以參加科舉。這是針對這些年總是會出現一些十一二歲就不但能做優秀的道德文章,數學上還非常精通的妖孽們考中科舉的現象。至於為什麼不是直接規定小學以上才能考科舉,則是為了給平民一個平等的機會,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能讓一個勞動力脫產一隻讀書到十八歲以上的,如果只給中學(縣學)以上的學生科舉的機會,會引起極大的民怨。

將科舉分科,新增不同的新內容,比如洋務司就需要考西方列國的歷史,鼓勵學生們去瞭解國外的人文歷史,瞭解國際大勢,而不是沉浸在四書五經營造的虛幻中。考法院法官的學生,當然要掌握法律知識,而不能像傳統的官員,甚至根本不通法律,招一個刑名師爺來幫自己,這種官員不要也罷。

利用科舉,利用國人熱衷於做官的觀念,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不是現代教育的理念,只能是權宜之計。

教育的根本目標,還是給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大明的普及教育,曾國藩給其中注入了一股精神,曾國藩後來名聲臭了,但是教育司將曾國藩的一些觀念保留了下來,那就是為國家培養君子,曾國藩認為,學校的作用就是培養道德高尚的君子,這顯然比培養合格公民的目標要高了不少。

曾國藩的觀念之所以被保留,自然是因為附和大明官員們的觀念,比如廣大的普及小學校(鄉學),往往都非常重視禮制的教育,不懂禮貌怎麼能成為謙謙君子呢。

跟上次不同,這次教育改革的重點,已經不再是鄉村教育了,雖然提出了入學率超過九成的小目標,但相比現在已經達到八成的入學率,這個目標並不大。

只是這個入學率,指的只是男童的入學率,女童的入學率還是個位數。極端保守的鄉村社會,無法接受女童跟男童一起上課,所謂男女七歲不同席,或者男女七歲授受不親,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

其實不止中國,西方國家這個時代也是相對保守的,宗教觀念越強的國家,就越保守,但女人讀書已經被一些先進思想者所接受,西方人的解決辦法是辦女子學校,美國就是女子學校大國。

1世紀的韓國,大學之前男女甚至都是分校的。

顯然西方的保守觀念跟東方達成了默契,大明的解決方法也是辦女校,為數不多的女童入學,也都是在女校,個別上南校的女童,那只是異類,比如個別不太計較這些東西的老夫子,他會親自教授自己的女兒跟其他男學生,在自己的親自監督下,他不在乎體統問題,但這只是個案。

教育司今後十年的目標就是,讓女童的入學率能夠跟男童看齊,這等於重建一套教學機構,需要的投入十分巨大,而且主要得國家來投入,這一次再也鼓動不了鄉紳階層參與了,因為鄉紳們不會認為女孩有讀書的必要,他們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教育改革真正的大動作,是大明打算開辦大學了。

之前的大明沒有大學,但卻並非沒有大學程度的教育。其實在兵工廠和廣府學宮,都已經可以算是大學級別的教育,但兩個機構都不夠正規。

兵工廠採取學徒制,過去是招募學徒,透過夜校給他們補課,最早一批學徒,就是從字都不識的狀態下,一步步走向工程師程度的。這些年隨著大明教育的發展,兵工廠已經不需要從基礎開始培訓學徒了,但是夜校制度還是保留了下來。兵工廠能夠招來的學生,不過是一些小學學生,知識水平侷限在數學和識字程度,因此需要給他們繼續補充一些現代知識,比如化學知識,幾何知識,更高一些的才是機械知識,礦產知識等等。

總之一個十歲的學徒,要從兵工廠的教育體系中成長為一個師傅,那麼至少得努力十年以上。他們從學徒成為幫工,其實只需要三五年時間就夠了,因為兵工廠的技術工作,大概三五年就可以掌握了,因此可以說,大半時間都是在學習理論知識。

兵工廠現在依然有二十多個瑞典技術人員留了下來,基本上這批人是不打算回國了,打算終老大明。而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從斯德哥爾摩工學院畢業的,也就是老諾貝爾讀的那所學校,堪稱瑞典工程師的搖籃。

這些人不但以自己的學識,培養了兵工廠大批工程師,而且翻譯了全套的瑞典工學院的教材,雖然沒有正規的進行分科,但實際上,大明兵工廠的夜校,採用的就是瑞典工學院的教學模式。

稍加改造,這就是一所工業大學,包含礦業科學、機械工程、化學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等專業。

而廣府學宮則主要是民間學校那些學生始終沒法考中科舉,但其實知識水平已經合格,甚至相當優秀,所以不斷的進學,從中學性質的縣學升入高中性質的府學,從府學升入學宮後,其實所學的課程,基本上都已經是西方大學中的教材了。

現在學宮貴為大學程度的教育機構,聘請的國外大學的教授,配著專業的翻譯來授課,可是這些學生仍舊以當官為目的,沒有從事研究的那種觀念,寧可報名去鄉下當一個教師,也不願意去企業裡做技術。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朱敬倫認為,還是思想觀念的問題,他需要建立真正的大學,而不是教授大學知識的學堂。

所以廣府學宮將改組,專門招募那些不以當官為目的的學生,招生簡章上就說明白,這裡是做學問的地方,想當官者莫入,大學裡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考科舉的特權,更不會直接得到以教師身份成為政府僱員的機會。

為了引入正經的大學精神,朱敬倫決定,這次從現代大學的鼻祖,德國聘請一批教授,能用理念忽悠就用理念忽悠,畢竟到了這種程度的學者,金錢往往也打動不了,倒是向東方傳播科學知識,反倒很可能引起一些人宗教般的熱情。

因此這次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圍繞建立兩所正規意義的大學,建立這兩所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大學裡的教材,而是為了培養現代大學的精神,而現代大學的精神,是德國洪堡大學的洪堡提出的,那就是大學的意義不在於傳播知識,而在於創造知識。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正是之前的學宮欠缺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