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明軍去年一年都按兵不動,既沒有用兵的地方,也是自己在埋頭調整。

給文鳶等高級將領做了做思想工作,也沒什麼說不通的,他們不是崇尚西方制度嗎,西方國家的軍隊哪國是直接歸皇帝管的,所以他們的心裡障礙還是在利益方面,主要是不想受制於文官政府,但英國是這樣,法國是這樣,德國軍隊也是總參謀部許可權最大,朱敬倫恩威並施他不接受也不行。

軍隊的爪牙是不是剪斷了目前還不好說,但至少已經給他們套上了一個籠頭,讓他們不至於跟文官政府擰著來,否則預算也沒有,後勤補給也沒有,甚至文官政府還能夠決定不配合軍官的升遷,軍隊算是統一進政府裡了。

因此太平天國的局勢變化,現在兵部就有了絕對的發言權,去年總參謀部就給他們做過計劃,一旦太平天國局勢惡化,大明的目標是至少分割太平天國一個省的國土,最現實的當然是浙江,從福建北上就能攻取浙江,跟大明國土是連為一體的。得到蘇南地區也不算壞,跟江西同樣能夠連成一體。當然最完美的是,全部都得到,這樣大明就掌控了長江下遊地區的整個江南地區。

如果只需要分割一省,大明基本上什麼都不需要做,靜待湘軍將太平軍主力殲滅,然後明軍北上摘桃子,如果兩省都想要,明軍得做好等太平軍失敗後,然後調集兵力跟湘軍進行決戰,爭奪江南。

但如果想要全圖兩省,不知道要等多長時間,誰也不清楚湘軍在江南會跟太平軍糾纏多久,這兩個死對頭已經纏鬥了二十多年,誰也不敢肯定是不是會繼續纏鬥下去。軍事計劃中,估計到了這種持久戰的情況,那麼明軍可以選擇先攻佔太平軍的浙江,在打江蘇,弄不好最後明軍要先打太平軍,再跟湘軍打一場。

現在的明軍已經不怕開戰了,全體上下別說打江南了,就是打北亰都不覺得有難度,北伐中原的呼聲就沒停止過。

但列強會那麼容易就讓大明一統全國嗎,別說一統全國,恐怕是江南地區,他們都不能接受被明軍全部佔據。

另外朱敬倫也看到了,此時一統全國,對大明來說,不是利好,很可能是利空,一個救災就讓大明有些挺不過來,整個國民經濟大受影響,統一了全國,就背上了幾億教育程度低下的民眾,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的包袱,不是背得起背不起的問題,而是在大明工業化正在發展的時候,背上這個包袱的機會成本太大。

朱敬倫很早的戰略就是,以東南沿海地區,最容易發展經濟的省份為根基,儘快完成工業化,才能積攢出一統全國的實力,近二十年過去了,大明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只是世界二流,放在歐洲大概能夠義大利這種窮光蛋帝國主義比一比,只比希臘等東南歐國家強一些,跟英法德等先進國家差距很大。

另一個顧慮就是,現在就發動北伐,正在經歷災荒的老百姓還得死多少?中國民族的元氣還得損失多少?

跟湘軍爭江南是一定要的,這裡顯然附和大明優先以容易發展經濟的地區為根基的戰略觀念,但要一口吞掉江蘇和浙江兩地,不管會不會引起列強干涉,光是一個可能讓這個地區陷入持續不斷的拉鋸戰一條,朱敬倫就不能接受。

江南毫無疑問是中國的精華區域,經過太平軍跟清軍多年的拉鋸,損失人口達到七成,雖然很多是逃走了,但死亡的恐怕也有一半。這是精華地區,不只是經濟,文化上也是,因此江南**造成的中國精英流失難以估量。

因此朱敬倫在聽取兵部的彙報之後,告訴他們不要以爭地為目的,哪怕一個省都不佔,只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這一地區的穩定就值得做,因此不要以爭地為目標制定計劃,而要以最短恢復地區和平為目標進行計劃。

根據修訂的計劃於是變成了,一旦湘軍對太平軍取得決定性優勢,大明立刻介入,在湘軍消滅太平軍之前,攻取對方防禦薄弱的浙江,然後再跟清軍坐下來談談分割領土的問題。

可不等大明找清軍談,曾國藩反倒是給朱敬倫寫了一封信,在大明待過多年的曾國藩,對朱敬倫的性格有一定的瞭解,雖然有時候覺得朱敬倫有些沽名釣譽,但是他相信朱敬倫心裡是抱著施仁政的思想的。

於是曾國藩在信中跟朱敬倫講仁義大道,評論自從拜上帝邪教倡亂以來,江南久經戰亂,百姓十不餘一,大明也是禮儀之邦,不該與這些孽障為伍。曾國藩還直言不諱的表示,或許將來明清會爭天下,但那也爭的也是一個有仁義道德有忠孝禮儀的天下,而不是一個仁義充塞,率獸食人,甚至人相食的天下。所以他建議跟明軍聯合滅髮匪(太平軍),曾國藩表示大清很願意跟大明在江南劃僵而治,永為友邦。

朱敬倫很想陰曾國藩一把,比如把這封私信公開,這可是與他國妄議劃分疆土啊,曾國藩的名聲恐怕又會臭了,不知道這個老夫子還能不能經得起這一次打擊,更陰的是,曾國藩可以回一封信,表示如果是跟曾氏劃分疆土,大明非常願意,如果是跟滿清劃分疆土,大明絕不答應,恐怕這封回信發出去,會徹底毀了曾國藩的。

但曾國藩怎麼可能想不到這些,他敢於冒風險給朱敬倫寫信,那是把朱敬倫看作一個仁人君子,朱敬倫如果陰他一把的話,就顯得太下作了。

不過朱敬倫真的給曾國藩回了一封信,沒有談劃分疆土的問題,而是表示希望湘軍在作戰過程中,能夠少造誅戮之事,以全人命為上。

曾國藩最讓人難以理解的,就是他屠殺的行為,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怎麼會做出那麼令人髮指的事情呢,安慶大屠殺很能說明問題。

湘軍進城後,俘虜了上萬人,曾國藩讓全部都殺掉,曾國荃反倒是不忍心。曾國藩去信安撫他的弟弟說,“既然出來帶兵,就應該以‘殺賊’為志向,何必以多殺為悔?此‘賊’擄人殺人之多,流毒南方。所稱的‘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就算周王孔聖生在今天,也絕沒有不力謀誅滅的道理!既然下決心誅滅,絕沒有以多殺為悔之理!”

曾國藩的回覆表達的是他的態度,那就是對太平軍信仰上的不認同。以事實判斷,安慶的太平軍已經被包圍了兩年後才戰敗,這顯然是鐵桿的長毛,是不可能拉攏過來的,所以還是殺掉的好。

還有一種說法是,曾國藩當時帶兵十年,多次感嘆不願讓後人再帶兵,那他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徹底,也就是不能留後患,所以才斬草除根。

無論以何種方式判斷,一旦曾國藩攻佔天京,那裡的太平軍和家屬恐怕不會有好下場,要麼全部戰死,要麼全部被屠殺。這也是為什麼太平軍跟清軍的作戰十分勇敢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沒有活路。

現在的天京人口據說已經有上百萬了,因為江南的經濟條件實在是太好了,幾年的太平時光,經濟恢復的相當好,南京作為首都,商貿發展很快,有一百萬人生活也不是不可能,加上太平軍有在各地擄掠工匠的習俗,所以整個江南的工匠,恐怕再一次集中在這裡了。

一百萬工匠的損失,這是無法估量的,多少傳承久遠的工藝可能就此消失。因此朱敬倫怎麼都不能接受湘軍血洗天京的行為,所以給曾國藩寫了這封信。

但他相信以曾國藩的堅定信念,是不會被他三言兩語打動的,大明必須有實質性行動。

江南的變化很快,讓明軍不得不將軍事行動提上了日程。

湘軍過江之後,太平天國上下馬上就恐慌了起來,洪天王破天荒的將所有帶兵的一等王爺召集了起來,此時太平軍的王爺分為五等,李秀成等是第一等,統轄其他中小王爺。

洪秀全將楊輔清、汪海洋狠狠的批評了一頓,責怪都是他們不尊忠王九千歲之令,才有今天的敗局,要他們即尊王命不得有違。洪秀全顯然是在安撫李秀成,真的不認可這倆人,早幹嘛去了,李秀成多少回讓他出面壓制楊輔清,他都不聞不問。

這時候跳出來,是真的急了,怕了,但也晚了。

楊輔清也看到情勢極為不利,放棄了跟李秀成的權力之爭,不在抱有保存實力的私心,發動大軍跟湘軍血戰一場,但別說奪回蕪湖了,一場大戰讓楊輔清部再次被擊潰,餘部不足三萬,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汪海洋部好不到哪裡去,李秀成派他救援楊輔清,他潰敗的更快,開戰僅僅一個多月,太平軍中除了忠王本部兵馬,已經無兵可用。

李秀成倒是對水師寄予厚望,可是當他讓陸順德帶水師去奪取制江權,斷湘軍後路的時候,陸順德竟然也被打的打敗,十艘鐵甲艦被擊沉了三艘,這時候太平軍才發現,湘軍水師中竟然也出現了鐵甲艦,而且數量更多,速度更快,大炮更多。

湘軍裝備了鐵甲艦,這個訊息大明還是從太平軍這裡得知的,李秀成派人詢問大明,是不是大明賣給清軍鐵甲艦了,但還真不是,不是大明不肯賣,而是清軍沒有要買。

太平軍很快就發現,那些穿著湘軍勇服的水兵,一個個竟然都是金髮碧眼的夷人,至此事情就很明了了,曾國藩大概又組建了一隻阿思本艦隊,而且這只阿思本艦隊恐怕不那麼簡單,軍官和士兵弄不好直接就是從英軍中抽調的,而軍艦根本就是英國海軍,至少也都是退役的英國軍官和士兵,因為能夠熟練操縱鐵甲艦,並形成戰鬥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全世界也只有英國人才能抽調出這麼大規模的鐵甲艦隊交給別人而不傷筋動骨的。

看到英國如此不遺餘力的支援湘軍,其實也就是支援滿清朝廷,朱敬倫猜測英國人恐怕從李鴻章哪裡得到了什麼了不得的利益,而他們也確實不願意看到大明藉著太平天國政權,壟斷江南的利益。

同時他們如此姿態,顯然也不可能支援大明吞併江南了,至於整個中國,那更不可能。

朱敬倫很清楚,大明軍隊該出動了,再晚,恐怕連半個江南都得不住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