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明在災區修建的前兩條鐵路,都是直接在平地上鋪設的建議鐵路,直接在地面上鋪設,或者只進行簡單的平整,這種鐵路,往往只在修建鐵路的時候,用於給鐵路線上輸送物資,現在是用來救災,但接通之後,依然可以用來支援新路的修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然,目前這條路還是以運輸救災物資為主,準確的說就是糧食,糧食,糧食,除此之外,其他物資能少送就少送,能不送就不送。

這樣,需要使用這條救災鐵路運送的建築物資,基本山也就是鐵軌和鋼樑之類的,連枕木都儘可能的從災區生產,組織災民進入荒山伐木,距離遠近都不用考慮了,此時的人力成本為零,使用這些人力,本身就是一種慈善行為。

鋪設路基的材料,就更是就地取材了,河裡的泥沙,山上的岩石,都在災民簡單的工具下變成了鋪設路基的材料。

施工本身,也完全沒用什麼機械設備,絕大多數工作,就是災民使用簡單工具進行的,甚至連普通的石碾子都不夠,大多數打夯工作,就是災民用木頭、石頭自制的工具,大石頭和原木,抬起來砸下去,就是打夯裝置。

即便如此簡單的工具,可鐵路修建的速度並不慢,主要是因為人太多了,鐵路公司組織了一百多萬人在施工,這還是因為工程鋪排不開,否則他們會用更多的人。另一個原因是,鐵路公司幾乎是全面開花,沿著救災鐵路,在長達一千多公裡的路段上,不知道分了多少段同時施工,後來發現很多地段都修錯了,造成了重大的浪費,但是速度上卻一點都沒耽擱。

鐵路公司估計,這種方式,在一年之內,就能完成平地路段的鋪軌工作,但隧道、橋樑等技術工作,卻至少要三年時間才能完工,但只要能夠修通平地路段,到時候災荒就不是問題了。前提是有足夠的錢,而大明確實借到了足夠的錢,為此不惜任何代價,讓大明在國際社會的形象非常好。

至於滿清朝野同時掀起的反鐵路的聲浪,反倒沒濺起什麼水花,已經從鐵路救災中嚐到甜頭的地方政府,根本就不願意此時反對鐵路,要是這時候拆了鐵路,不管大明態度如何,災民就要第一個站出來摧毀官府了。

因此這次反鐵路聲浪,也就只是簡單的打打嘴仗罷了,完全沒有實質性行動配合。

西方人的輿論中到也出現了對大明透過鐵路滲透滿清領土的擔憂,認為假以時日,大明必將控制整個滿清,像中國歷史中那樣,這個地區將再次統一成一個超級國家,到時候這個已經從西方引進了現代化技術和管理方式,但卻沒有完全接受西方道德文明的國家,將會對西方世界造成巨大的威脅。

這種論調第一時間就被一些富於道德感的精英駁斥,尤其是在中國救災的傳教士群體,他們不斷的傳回第一手資料,證明大明真的是在以救災為主,並沒有進行政治上和領土上的擴張。而且他們認為,即便大明統一了這個地區,那也是好事,中國地區在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的管理下,才是這個地區的幸運。至於會不會對西方造成威脅,只要西方不對中國造成威脅,這個熱愛和平的國度也願意跟西方保持和平。到時候高效管理下,帶來的貿易便捷,才是西方最大的幸運。

但有一種比較中立的聲音,則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援,這種聲音說,大明修建這兩條鐵路,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他們在滿清領土內影響力的擴大,都會成為一個事實,西方國家如果想要保持在中國北方,尤其是北方內陸的影響力,要麼跟大明合作利用這兩條鐵路,要麼只能自行建造相同的鐵路線,通往中國內陸地區。

這種中肯的態度,往往也就是政府的態度,沒事在北京閒扯皮的各國公使團隊,先後都向清廷提出了各自修鐵路的意願,儘管都是透過利誘,告訴他們修鐵路有多大的好處,他們會給予多大的支援云云,可不但沒有讓清廷接受,反而產生了一種極大的恐慌,紛紛認為,列國想用鐵路來瓜分大清。

頑固派極力駁斥,不但表示不能允許列強修鐵路,連大明已經修建的那些鐵路也應該拆掉。

這時候李鴻章站了出來,利用這種輿論的恐慌,他告訴朝廷,要拆除大明的鐵路,除非跟大明開戰,在不能開戰的情況下,又被洋人威逼利誘,既然大明可以在大清修建鐵路,洋人們遲早也要以利益均沾為理由強索。

與其被洋人逼迫不得已讓他們修路,不如我大清自己修路,還能保住路權,不至於受制於人。

在頑固派的恐慌情緒下,李鴻章的建議破天荒的竟然得到了透過,慈禧太后讓李鴻章負責主持此事。

俄國人希望修建的從從天津經過北亰往南連通漢口的京漢鐵路、法國人希望得到的從雲南透過四川的成昆鐵路,以及英國人希望修建的從上海到北京的京滬鐵路,都讓李鴻章籌備修建。

沒想到一場反鐵路的聲浪,反而幫助李鴻章取得了大修鐵路的許可。

而此時,李鴻章的地位也隱隱超越了曾國藩,成為洋務派新一代領袖人物。

至於曾國藩,跟奕欣一樣,成為洋務派在朝廷和地方上的兩面旗幟,象徵性越來越強,洋務運動的實際推動勢力,已經轉移到了李鴻章一派。

權力就是金錢,權力就是地位,連洋人都開始將李鴻章奉若上賓。

馬上從向清政府要求修鐵路,變成討好李鴻章,紛紛登門拜訪,表示願意為李中堂大人修鐵路提供資金支援,技術支持等等,完全是一副國際友人的形象。

並且承諾,只要李鴻章接受他們的貸款,他們之前承諾的援助,馬上就可以到位,對李大人的救災行動會起到極大的支援。

李鴻章權衡之後,決定選擇跟美國人合作,因為在列國中,只有美國人沒有逼迫,也只有美國人完全無條件的早早將承諾兌現,因此李鴻章覺得,在列強中,美國人尤為厚道。

他不知道的是,在這次災荒中,美國人其實獲利最大。美國人給的幾百萬美元的援助,相比他們獲得的利益,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只是美國人得到的利益,並不是從李鴻章身上拿走的,所以李鴻章根本就沒覺出痛癢。

可對於承擔了這筆沉重的負擔的大明,就沒那麼輕鬆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