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廣州到九龍,不過區區兩百公裡,加入鐵路徵地以三十米寬來計算,總計徵地面積不過九千畝,放寬到五十米,也不過一萬多畝,即便徵購一百米寬的鐵路沿線土地,也不過才三萬畝而已。

當前地價平均三四兩,假如按照十兩一畝來購地,那也不過三十萬兩銀子,因此購地本身並不是問題,關鍵是有價無市。

後世研究這時代的土地市場,發現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交易都在十畝以下,既沒有大片,更沒有成片土地交易的例子,因為不是萬不得已,老百姓根本就不會賣地,即便遇到困難,也不會一下子全賣,賣一部分渡過難關而已。

這個時代的土地,是一種能夠保值,但增值很慢的資產,因為交易少,價格就炒不起來,同樣由於交易少,流通性就很差,根本就沒有形成一種土地交易市場,絕大多數土地交易,都是在村民之間,在親屬之間進行的。

因為這種原因,所以早在八年前,朱敬倫就讓赫德秘密的儲備鐵路沿線土地,用了六年時間,很多地段都用四倍甚至更高的價格才買下那些土地,可最終還是有幾塊土地沒有買下來。

好在這幾塊土地的面積不大,在市場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技術可以解決,修建一座大跨度的陸地鐵路橋就可以了,這導致成本增加了十萬兩銀子,可就是給對方十萬兩銀子,對方也不肯賣的情況下,也只能浪費這筆錢了。

由於準備的時間長,沿線的土地早就被繪圖員測繪了好多遍,一個標誌性的情況是,海關掌握的地圖上,可以精確到每個村不說,還能精確到每個村有多少墳地。

至於其他的什麼標高、山川河流情況,那簡直就是最基本的。

可以這麼說,這份由三千多頁,耗時八年進行測繪製作的地圖集,完全可以直接用來施工。

但是在準備期間,朱敬倫表現了難以想象的耐心,可是當宣佈修建之後,他又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冒進。

朱敬倫要求,一年建成,兩年通車,三年要看到盈利。

他給鐵路修建的時間竟然只有一年,在這個從來沒修建過鐵路的國家,第一次修鐵路,就這麼的急迫,這造成的風險很大。

朱敬倫能夠耐心測繪八年,不是他真的有好耐心,只是他不想在這個問題上,造成民間社會的矛盾,而他要求一年時間修通,也不是他耐心就這麼差,還是同樣的道理,他不希望引起民間反對的聲音,他要求在最快速的時間內造成既成事實,等老百姓發現的時候,一條鐵路已經在他們眼前了。

最快速的盈利,也是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削弱保守派鼓動百姓的力量。

根據朱敬倫的要求,工部郵船司的法國顧問提出建議,將整條鐵路分為十段,每段二十公裡,同時施工,用最短的時間完成。

法國顧問已經贏得了工部的信任,他來到這裡不過三年時間,卻建立了一套大明郵政體系,主要是透過改革傳統的驛站為主,其中兵部和工部依然發生了衝突,傳統的驛站,主要是傳遞官府資訊,而最緊急的,就是軍情傳遞,可以說中國的驛站系統,從古至今,都主要是為軍隊服務的,所以一直隸屬於兵部,但是朱敬倫讓工部接受這套系統,兵部自然很不滿意。

在鐵路和兵工廠上,工部都壓了兵部一頭,目前這兩個部門,已經成了六部中,關係最差的部門了。

法國人名叫路易,是馬賽一個郵局公務員,收入中等,但是穩定,固定的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可是他突然厭倦了,來東方冒險,結果直接冒的破產了,託人才加入大明政府,在郵傳部做了一個顧問,這時候他才發現,能繼續幹郵政,是一件他非常樂意做的事情。

他的主要功勞,倒不是打造了一套大明郵政系統,老實說沒有他,大明自己的官員,透過數字化的現代管理方法,也能慢慢改造傳統的驛站,路易最大的貢獻是,他規範了郵政系統的標準,同時跟美國和歐洲進行了對接,跟美國簽訂了郵船協議。

因為這些工作,路易得到了郵船司的信任,他的建議得到了採納。並且立刻要求來自英國的建築公司,按照這個方案進行設計。英國人提出同時施工的話,他們必須僱傭更多的工程師,工頭和施工人員,他們的成本將上升至少三倍。

成本增加三倍換來的,是速度提升了一倍,英國人認為得不償失,但皇帝的要求,工部不敢拒絕。

鐵路雖然沒有讓英國金融家提供融資服務,但是鐵路修建工程交給了英國公司,鐵路軌道、機車等裝置,也同樣全套採用英國生產的,因為這個時代,鐵路行業,依然是英國人的技術數第一,法國人能自己生產火車車頭,才不過三十年,德國也差不多,根本就趕不上英國,至於美國,此時的美國貨可是以粗陋出名的。

僱英國工程師,用英國鐵路裝置,但是最後運營卻不用英國人,而是僱傭瑞典人,因為在傳出修建鐵路的訊息後,瑞典人也非常積極的想要分一杯羹,這些年瑞典也修了不少鐵路,他們自信他們也可以幫忙修建鐵路。

可是大明政府認為瑞典的鐵路很多裝置還要採購,選擇跟英國合作。但跟瑞典人簽訂了運營服務,僱傭瑞典鐵路公司負責運營廣九鐵路兩年,期間培養中國司機、運營人員和維修人員,按期完成後,瑞典公司將得到一筆相當於運營費的培訓費用,而他們卻不需要付出多麼大的培訓成本。

加入兩年後中國工人無法自己管理鐵路,依然會解除跟瑞典公司的合作,而且不會支付他們相關的培訓費用。

這樣的合同大大堵住了瑞典人透過拖延,從而獲得長久合同的機會,同時也是朱敬倫選擇瑞典人的原因,因為對小國的公司來說,大明更有話語權。而如果是一家英國公司,他們拖延就拖延了,一旦鬧利益矛盾,他們很願意動用國家力量。

歷史上,張之洞修建京漢鐵路,僱傭的是比利時人,這條鐵路就好好掌握在清廷手裡,而粵漢鐵路因為先後有美國人,英國人插手,就問題不斷,最後花費了大價錢才收歸國有,而同樣是因為洋人的介入,導致了川漢鐵路的保路運動,最後摧毀了清王朝。

前車之鑑,朱敬倫不得不防,所以他請英國人承包修鐵路,修好給錢英國人沒有空子可以鑽,但是運營寧可要經驗少一些的瑞典公司,也不想用英國的鐵路公司。

用了三個月設計施工方案,招募技術人員和修路工人,1868年六月,鐵路開始建設。

處處可見繁忙的景象,中國工人上百個青壯,推拉著直徑兩米的巨大石碾子,喊著號子在地面上碾過,不是沒有蒸汽壓路機,但是數量有限,而且經常壞掉,最後包工頭乾脆找來這些大碾子,尤其是這種比人還高的石碾,還是他們專門定製的,一共只有十臺,一個路段一臺。

這種東西,歷史上,抗戰時期,中國人大量使用過,修建滇緬公路的時候用過,用的最多的,則是在國內修建一個個簡易機場的時候。

大碾子人拉,是因為太重,用牲口的話,指揮不便反而不好。那些兩三尺的小碾子,就用牛或者驢拉動。

大小碾子碾過之後,工人還會用槌子砸,一個個碗口大小的石頭槌子,一個人就能操作,在碾過的平整地面上槌出一個個半圓形的凹坑,然後鋪上土、石和沙,繼續碾壓,槌打。

之後英國人會來檢查,用工具檢驗地基的硬度,用儀器測量地面的平整度,合格之後才是鋪軌。

十個路段,沒個路段僱傭了一千名工人,就是這麼一米一米的修建過去,只用了三個月時間,竟然就完成了地基修建的工作,這時候在英國訂購的鐵軌還沒生產出來呢。

英國人沒想到,中國人用原始的工具,竟然還能提前完成任務,他們本來計劃中,這可是半年時間的工作量。

但平地路段,本就不是施工的難點,真正的難點在隧道和橋樑。

全程準確資料是197.95公里,摺合英里為1英里,最困難的地段在九龍段,因為這裡地形狹窄,山地眾多,無法繞開的情況下需要修建隧道和橋樑。

光是九龍段就需要修建40座橋樑,整條線路上,要修建的橋樑多達10座,當然大多數都是小橋,真正大型橋樑只有10座,而有難度的不過座,分別是石廈橋、東莞橋和石龍橋。

其實原本只需要修建7座大型跨河大橋,但是因為有三塊土地始終無法買下來,技術上完全繞不過去,所以在這三塊地面上還要修建三條大跨度陸地橋。

原本的歷史上,幾座橋樑用時4年才完工,但是這個時代,大明對英國的態度,可比那個時代的清政府要強烈的多。

大明完全自籌資金,那個時代清政府不得不向英國借債150萬英鎊,這個時代大明自己在英國招標建築公司,那個時代清朝不得不簽下高薪聘請英國人的合同,這個時代大明給沒個英國工程師的年薪是1萬英鎊,那個時代清朝給的是.5萬英鎊。

這個時代大明是花錢的大爺,那個時代英國人才是大爺。

所以朱敬倫要一年內完工,英國人就必須增加技術力量,一年之內完工,並且不得不將十座大橋同時施工。

歷史上另一個困難點是九龍半島上的隧道工程。

當時九龍半島是英國殖民地新界,英國人設計了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直接向北,穿越筆架山,然後沿沙田海及吐露港海岸到達邊境。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能夠經過當時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但缺點是需要開鑿長達.4公里的筆架山隧道。第二個方案是由尖沙咀向西北沿海岸而行,經過荃灣及青山灣海岸,再北上屯門及元朗到達邊境。

那個時代英國人選擇了造價高昂,但是能夠抵達新界北邊港口大浦的第一方案,而大明選擇了更經濟實惠的第二方案。

大明選擇第二方案,也不是衝著成本考慮的,因為如果有條件,修建大浦線其實是最划算的,能夠推動大浦港的發展,附加的利益遠大於成本,最關鍵的是,土地問題。

元朗線主要通行西部海岸,沿途多是海邊沙地,甚至很多地方是荒地。而大浦線則是橫穿九龍半島中部,要從中心買一條鐵路用地,難度太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所以最後選擇了第二個方案,寧可在九龍半島西邊的荒地繞行,也不走中間的直線。可是這個定線所經之處比較荒蕪,而且路程比第一方案長。優點是只須開鑿數條較短的隧道,技術上較首方案簡單得多。

簡單意味著可靠,更意味著快速。

歷史上英國人修建筆架山隧道,總共花費了五年時間,死了50名中國工人,這一次大明雖然開鑿的隧道更多,但是都在幾個月之內完工,雖然也造成了傷亡,但只死了三個人。

傷亡率這麼低,速度又這麼快的原因,除了工程較短,方便同時施工之外,還有一個很重大的原因,引入了諾貝爾最新研發的安全火藥,黃色的達納火藥。老諾貝爾向廣九鐵路推銷的,他兒子在瑞典工廠生產的火藥。

老諾貝爾的天才兒子終於發明出了安全的硝化甘油火藥,這個場朱敬倫得捧一捧,當老諾貝爾動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脈,將消息傳遞到了朱敬倫面前的時候,他這個生意其實已經做成了。

但這時候朱敬倫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諾貝爾在大明生產這些火藥,並且朱敬倫承諾,如果這種火藥如承諾的那麼可靠而又威力巨大的話,大明兵工廠以及正在試生產新式步槍的毛瑟公司都將採用這種火藥。(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