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明無人願意談判,攻佔北亰城的訊息,早就點爆了這個國家,這麼一個新生的國家,突然間就湧現出無數的愛國者,茶館裡,酒樓裡,都在大肆鼓吹大明才是正統,大明皇帝才是天命所歸。

林福祥回到闊別了五年多的家鄉後,他覺得他都有些不認識家鄉了,當年他走的時候,朱敬倫和他以及其他廣州官員和鄉勇才剛剛參與收復了廣州城,五年後他回來的時候,朱敬倫已經成了皇帝。

他這幾年其實過的一點都不比朱敬倫平淡,儘管沒有爬上朱敬倫那樣的高度,那是因為他走的路荊棘比較多,也因為他從來就沒往做皇帝這條路上走。

當年因為收復廣州城之功,他被黃宗漢保舉做了贛州同知,帶著他的八百水勇,到江西跟太平軍作戰,由於他手裡有兵,而江西正是用兵之地,他升官很快,歷任南昌、撫州、饒州知府,吉安贛寧兵備道,二品浙江布政使。

可就在事業如日中天,如果不出意外,他很有可能成為左宗棠這樣的晚清名臣,但功勞是軍功得來的,總是來的快去的也快,他終於戰敗了,敗在了新近崛起的太平軍名將李秀成手裡,也幸好是擺在李秀成手裡,換任何一個太平軍將領,他都死定了。

可是李秀成沒有殺他,當時李秀成已經開始施展抱負,糾正了太平軍之前的所有做法,開始向文人士大夫傾斜,也就是說他背叛了農民革命,竟然試圖跟地主階級同流合汙,在鄉下他保護地主的財產,在城裡他安撫投降的清朝官員。

林福祥沒有投降李秀成,李秀成也沒有殺他,而是給了他100兩銀子,將他釋放。

李秀成釋放他後,兵荒馬亂的,林福祥一路南下,進入了浙江衢州地界,而這時候左宗棠已經崛起,從太平軍手裡收復了衢州將林福祥抓捕,歷史上左宗棠直接將他捕殺,因為聽說他曾經幫太平軍做過事。

可是這一次左宗棠沒有,因為左宗棠聽說廣東的朱敬倫曾經是林福祥手下的兵,仔細問過確認訊息後,左宗棠認為奇貨可居,可還沒想明白要怎麼用這個人呢,明軍就打過來了,頃刻間佔了福健,次年衢州又被太平軍復佔,林福祥再一次落入了太平軍手中,李秀成依然沒有殺他。

這時候林福祥才得以返回家鄉,他內心羞愧,直嘆八百家鄉子弟隨他北上,竟無一人得以全身而退,身邊就只有一個僕人,廣州人肖阿巧。

肖阿巧也是命運多變,本來就是廣州城一個買菜的,家人被洋人摧殘,他奮起反抗,最後竟然成了英雄,跟林福祥南征北戰,他覺得這輩子不虧了,比當一個菜販子值了太多。

“大人,朱大人現在是大明的皇上了,要不咱去找他去,大人滿腹經綸在哪裡都不愁有官做。”

肖阿巧長了幾年見識,雖然依然沒學會讀書寫字,但是見的東西多了,見識也就多了,過去的他可說不出這樣的話來。

林福祥嘆了口氣:“老夫倦了,不想參加政事了,老夫只求回鄉做一老農,了此殘生,阿巧你想去哪裡?”

肖阿巧嘆道:“大人去哪裡,阿巧自然去哪裡了。”

林福祥點點頭:“好吧,你親人都已經不在,就隨本官去香山吧,給你娶個媳婦,買上幾十畝地,也不枉你跟了本官一場。”

肖阿巧高興的張嘴笑起來,嘴裡的牙都不多了,很多都是在戰鬥中被打掉的。

走下了香山的碼頭,比林福祥過去見到的碼頭,何止大了十倍,竟然也有那高大的,冒著黑煙的輪船停靠,之前林福祥只在上海見過。

但錢一樣好使,花了幾兩銀子,僱了一艘船直接就開到了香山縣城附近,他弟弟林福勇早就在碼頭上等候他了。

弟弟告訴林福祥,這幾年託朱敬倫的福,沒有官吏欺壓,生意好做了很多,林家在澳門的生意做的也不錯,因此還能維持家業,既然林福祥回來了,就交給林福祥打理。

林福祥拒絕了弟弟的說法,他說他不想過問世事,打算專心著書立說,此前他在江西和浙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寫了,但還沒有完成,他還需要寫很多,關於鴉片戰爭的,關於太平天國的,他有太多的故事需要寫下來了。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平海心籌》,是後世研究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歷史的重要資料。

林福祥想安寧,但是他這樣的人,尤其是還跟朱敬倫有過關係的人,別人是不會讓他安寧的,很快就有人找上門來,一些新辦的報紙,中外新報出名之後,很多閒的無聊的文人也心生辦報的念頭,這樣的文人很多,都是不想出仕新朝的舊文人,其中就有認識林福祥的,他們上門來請林福祥寫文章投稿,林福祥也不好拒絕。

他們知道林福祥是見過世面的,想請林福祥評價一下國際大事,這個國際主要就是目前清廷、太平天國和大明三個國家,其他英法等國,林福祥不清楚,文人們也不大看得懂,也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只是他們認識的天下。

林福祥以筆名平海先生為名,就隨便寫了寫自己的看法,由於他是親眼所見這幾個國家的軍隊,因此內容詳實,加上文筆確實不錯,一下子竟提高了報紙不少銷量,於是辦報的朋友就死纏著他不斷的寫稿子。

其實最主要的是林福祥敢說話,他評價太平天國竟然認為對方的皇帝很賢明,而清朝皇帝比較昏庸,主要是他接觸的是李秀成這種人,而沒有接觸過楊秀清那些人,可大多數文人的觀感都停留在洪秀全、楊秀清這些人的時代,因此難免有爭議,有爭議才有話題,有話題才有銷量。

但是林福祥隻字不提大明的事情,他不想對朱敬倫做任何評價,這讓辦報的朋友非常的遺憾,當然也不太敢說朱敬倫的事情,他們不想出仕,但也不想惹麻煩,萬一官府找上門來,關了他們的報紙得不償失。

不過和談是目前最熱的一個話題,這個卻不能不寫,逼著林福祥也要他寫。

林福祥這才開始關注和談的問題。

英法美俄四國調停,他們可不是用嘴調停的,尤其是英法兩國,軍艦已經派駐上海,並且在寧波外的杭州灣一帶徘徊,照會明軍撤出寧波,認為明軍佔領寧波,損害了兩國利益。

大明則堅持認為明軍佔領寧波,有力的提高了寧波的管理水平,不但沒有損害,反而對兩國利益是大大的促進,還拿出寧波海關的最新資料,證明這段時間出口大幅度增長,而不是萎縮,這些資料發表到報紙上,讓英法兩國十分難堪。

法國最先退讓,他們在寧波的利益不大,主要就是拿破崙三世的面子問題,他們至今沒有跟大明建交。

英國人則拒不讓步,寧波海關是英國人掌管的,北亰條約讓英國取得了對滿清海關的控制權,海關都需要用英國人做監督,所以他們不能放棄寧波這樣海港。

另一個爭論就是在北亰,四國公使的調停大明接受,願意撤出北亰,並且與滿清簽訂一份和平條約,但是提出了相當苛刻的要求。

第一,要求滿清賠償大明軍費000萬兩,這是這幾年大明所有的軍費支出,而這些軍費支出當然是用來跟滿清作戰的。

第二,大明要求滿清承認大明的合法地位,雙方互相派駐使節,友好往來通商。

第三,要求滿清政府將寧波、煙臺、天津等口岸城市交給大明管轄,理由是滿清低劣的管理嚴重影響到了大明的經濟利益。

第四,解散湘軍,大明表示,是因為湘軍蔣益澧部率先進攻大明,才引起了這場戰爭,因此湘軍應該為此負責,同時湘軍的存在,也是對明清和平的最大阻礙,因此必須解散湘軍。

前兩條各國都表示了支援,這是符合國際法原則的,但是第三條他們堅持不肯同意。四國公使同時反對,他們不可能接受大明控制滿清的所有重要口岸城市,哪怕大明真的有能力提高這些城市的管理水平,他們也絕對不能接受,他們不能留下被大明控制滿清市場的任何隱憂。

而最後一條,清廷自己都不能答應,不敢答應,其實也無法答應,因為他們做不到。他們即不敢解散現在依為柱石的湘軍,現在解散湘軍等於自尋死路,明軍尚且不提,光是被湘軍壓制在江南一帶的太平軍一旦失去湘軍的壓制,會對清王朝造成什麼樣的打擊,清廷上下都不敢想象,當然清廷也沒有能力解散湘軍,湘軍不是他們說解散就能解散的,如果朕是這樣,他們也就不用處心積慮的給湘軍找掣肘,不會扶持左宗棠和李鴻章來制衡曾國藩了。

除了最後一條,其他條款清廷反倒願意接受,儘管那些條款看起來,比英法聯軍簽訂的條約要苛刻的多,可清廷此時對大明的忌憚也遠勝洋人,因為他們很早就有一個洋人只求利益的概念,而對大明,他們則完全沒有安全感,他們不敢確定,甚至不敢相信大明也跟洋人一樣是為了錢來的,他們生怕大明是來跟他們爭天下的,那麼將大明的軍隊留在北亰,就實在是太不讓人放心了。

因為對大明更加顧慮,因此才願意出讓更多的利益,只求大明像英法聯軍一樣,可以拿錢走人。

這時候奕欣都想咬牙同意,反而是洋人們不同意了,這時候奕欣恥辱的感覺到,清廷似乎成了洋人手裡的某種工具,可以隨意的拿捏和擺佈,他深切感受到了一種傀儡的味道。

朱敬倫其實沒想過真的能接收所有口岸城市,洋人絕對不會接受,而且他相信英法,尤其是英國是真的敢跟大明開戰的,英國人保護自己利益的意志絕對不能小瞧,別說大明了,就是強大的沙皇俄國,每一次跟奧斯曼帝國開戰,無論取得多麼大的軍事優勢,只要向博斯普魯斯海峽邁進一步,英國的軍艦一定開過去,沙皇一定會認慫。

在歐洲大陸上,更是不乏這樣的前車之鑑,無論哪個勢力想要破壞英國的大陸平衡政策,哪怕強大如拿破崙,英國也會不遺餘力的對抗下去。朱敬倫可不想惹麻煩,之所以提出這些苛刻的條件,完全是為讓步做準備的。

所以最後大明談判代表徐榮村提出了新的方案,不再要求控制清廷已經開放的上海等口岸,轉而要求清廷開放新的港口,但這些港口必須交給大明管轄,第一個港口是北邊的秦皇島,徐榮村還要求滿清同意大明修建一條從秦皇島通向山西的鐵路;第二個港口是山東南部的青島,同樣要求修建一條通往河南的鐵路;第三個港口是大連,要求擁有一條透過大連直達北方直到俄國邊境的鐵路。

開放新的口岸,洋人樂見其成,只是對大明控制這些口岸有些擔憂,他們自己多次溝通,互相之間態度都很不一致。跟大明的談判就更加難以達成一直了,經過漫長的談判,互相不斷的摸底,才在過年之前達成了協議。

英法有條件的接受了大明管理青島等口岸的要求,但是不承認這些口岸是大明領土,大明做出妥協,認可大明只是幫清廷代管這些土地,但其土地範圍內產生的稅收作為管理成本不需要交由清廷。英國人還強烈的要求這些口岸的海關,依然要交由英國人管理的稅務司統一管理,產生的關稅會遞解到總稅務司進行核算,大明無權干涉。

總體來說,大明得到了這些港口城市的實際管轄權,至於關稅問題,當年俄國人割讓了旅順、大連作為殖民地,德國人割讓了青島,可是這幾個地方的海關,依然是英國人在管理,產生的稅收依然由英國人交給清廷,大明現在的國力,跟那時候的俄國和德國相比,還只是小老鼠,就只配享有這麼一點殘羹冷炙。

但對朱敬倫來說,這並不是不能接受,他只是想得到一條通往清廷內地的通道而已,無論對經濟還是軍事,都會得到巨大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方便的獲取中國內地龐大的資源,尤其是河南和山西的煤炭,只要能夠開採出來,可以說供給大明工業化的能源是不用愁了。

談判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反而是來自俄國,因為俄國跟英法,尤其是跟英國不同的是,他們的外交政策,並不完全是從經濟利益出發的,沙皇已經看上了遠東的領土,他們擔心大明將鐵路修建到俄國邊境,會威脅到俄國在遠東的領土安全,但這不過是託詞,他們真正擔心的是,大明會透過鐵路來蠶食清廷東北的領土,而這些領土早就進入了沙皇的眼睛,雖然還沒有黃俄羅斯計劃的具體方案,但是沙皇君臣已經開始在東北進行勘察了,他們不想看到自己已經瞅準的美餐被另一頭餓狼盯上。

所以俄國態度十分強硬,要求大明放棄在東北修築鐵路的要求,哪怕清政府已經做出了妥協的態度,但俄國人反而堅定的支援清政府在東北維護清廷的利益,直到大明跟英法達成協議,俄國獨自承受所有壓力,加上清廷自己都不堅持,願意讓大明在東北修建鐵路的時候,沙俄才提出了一些苛刻的要求,跟大明簽訂了諒解條約。

沙俄提出,大明如果要修建東北鐵路,修築線路必須徵得俄國同意,他們還給出他們建議的路線,希望從大連修建一條通往恰克圖的線路。他們還提出,大明在東北的鐵路,俄國有參股權力,除非俄國自願放棄這個權力,否則俄國有權力入股三分之一股份,但他們提出要求參與運營的要求大明沒有答應。

此時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還是早期,除了英國其他國家還沒有完成工業革命,因此俄國人還想不到要求東北的採礦權力,如果在過三十年,他們恐怕還會加上東北礦產的優先開採權,但此時各國的資源還不緊張,各國的工業化還著眼於開採本國的資源。世界交通的發展,也還沒有達到可以從中國運輸礦產回去還有利可圖的地步,中國對他們的意義,也只限於茶葉和絲綢等高值產品,普通的大宗商品基本上沒有前途。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另外列強瓜分世界的狂潮還沒有掀起來,在全世界擴張殖民勢力的也只有英法兩國,由於肉多狼少,法國人的目光也只侷限在越南,英國人更是已經很多年沒有開拓過殖民地,他們似乎滿足目前大英帝國的領地,因此還沒考慮過在北中國獲取勢力範圍。

俄國目前緊要的是國內的農奴制改革,既沒有力量,也還沒有計劃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所以原本的歷史上,俄國人在東北的沿路駐兵,使用鐵路運兵等等特權,別說大明不會答應,英法都不會答應,而俄國人自己都沒有提,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想過這種離譜的條件,或者忙於農奴制改革的沙皇還沒感動俄國有南下獲取太平洋沿岸不凍港的必要。

因此不止俄國,英法也因此沒有看到大明控制這些港口的價值所在,所以才在自以為得到他們該得的利益後,同意了大明佔領這些地方,這讓他們在之後的二三十年後悔莫及。

談判至此全部結束。(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