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朱敬倫只告訴羅便臣,他派兵進入中國領土,這是侵犯了中國的主權,那什麼保護本國商人的利益之類的,在這個大道理下完全就站不住腳。

“必須,立刻,馬上撤軍!”

羅便臣又向朱敬倫要保證:“你必須承諾保護我國商人的產業,否則我們是不能撤出軍隊的。”

朱敬倫道:“那是另一個問題,撤軍歸撤軍,保護商人歸保護商人,在你撤軍之前,我是不會給你任何保證的。從現在開始計算,二十四小時之內,如果你不撤軍,我將會發動攻擊!”

羅便臣很不高興,他是軍人出身,算是一個強硬派。

冷笑著說:“這算是最後通牒嗎?你真的要冒險跟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開戰嗎?”

朱敬倫哼道:“開戰不開戰,那又是另一個問題,總之我告訴你,二十四小時不撤軍,我就發起攻擊,這是我們的底線。”

之後朱敬倫的軍隊就開始展開了行動,向英國人的陣地展開包圍行動,做好發起攻擊的準備。

鄉紳和士兵們更傻眼了,這到底是來幫誰的啊。

羅便臣很強硬,但他還是撤軍了,他就只有八百個士兵,三百個海軍,五百個陸軍,這是香港能派出來的所有兵力,再多就該派警察了,香港皇家警察現在還沒有呢,就算有,個個都是成龍,朱敬倫也能滅了他。

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道理,羅便臣還是懂得,不過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他派軍艦在四周遊蕩,做威脅狀。

逼退了英國人,朱敬倫再次跟鄉紳商議,其實也算不上是商議了,而是他的決定。

對這些不講理的,就不能講理,你越講理,他越覺得君子可以欺之以方,以後這種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我現在告訴你們,我可以幫你們收回土地,但是你們得賠償英國人的損失。根據他們提交的物資清單,大概有二十萬兩的鴉片被你們搶走了,還有價值十五萬兩的生絲和茶葉需要賠償。”

玩不講理,朱敬倫也是高手,不講理的時候,還能把理說三分。

洋人買下的土地,或者說租到的土地,買下租用權的土地,總共有五百畝的樣子,他們填海又擴充了五百畝,總計一千畝,填海主要是將土地深入深水區好建港口,已經建好的倉庫有五百間,其中投入使用的不足一百間,畢竟才剛剛建好沒有兩個月,還沒來得及使用。

就算這樣,這些鄉紳也賠不起。

眾鄉紳有些傻眼,搶鴉片他們有的人確實發了一筆,但是搶走的還沒有燒掉的多,這哪裡配得起,而且那些土地哪裡值那麼多錢,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

“就這樣吧,我已經把洋人的兵趕走了,這些地都還是你們的,十日為限,十日一到,我挨家挨戶收銀子,你們自己商量一下,看看各家該分攤多少。”

朱敬倫說完,就甩袖子離開了,結果鄉紳們自己吵了起來。他們突然發現,少了所有聯合起來的理由,聯合在一起不就是為了爭地,不就是為了把洋人趕走嗎,朱敬倫把洋人趕走了,把地給他們收回來了。但是現在要他們出銀子賠洋人的貨款,這可怎麼辦?

硬著頭不給,這官司打起來吃虧,仗打起來更吃虧。關鍵是那些貨有的人家搶了,有的人家還沒搶,沒搶的擺明了不攙和了,要賠錢也是你們賠,咱一毛錢都沒有。搶劫搶的最兇的就數鄧家,因為那些地大多都是他們家的,聯絡各家鄉勇,也是鄧氏出頭,讓這些鄉勇出工出力的糧食工錢都是他們家出的。

因此這筆賬被其他各家都賴到了鄧家頭上,鄧家則是十分氣惱,一會兒說大家都有份,一會兒又說合起夥來不給銀子看官府能怎麼辦。

其他各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本來打洋人大家還能團結一致,跟官府幹這可是造反啊,冒著滅族的風險替鄧家擔這種干係?對不起,好像大家的情分還沒到那個份上。

吵得不可開交,險些都動起手來了,要不是一個個鄉紳都是一把老骨頭,動刀子都有可能。

朱敬倫則是躲起來看熱鬧,讓他們自己吵去吧,還是發動群眾鬥群眾這一招好使,要真的強硬到底,以這些人械鬥的狠勁,幾萬人打起來不是沒可能,用一招就能把他們分化瓦解了,最後一家家收拾,這可是D國最拿手的權術啊。

吵了三天他們就吵夠了,因為其他各姓的人都撤走了,擺明了撇開干係。

最後鄧文舉低頭了,跑到朱敬倫面前,表示錢他們出不起,了不起那地他們不要了。

“不要了?好,把地契拿來!”

五百畝沙田而已,還是最靠海邊的地方,不發展海運,這裡就是最貧瘠的土地,值不了幾個錢,真要出二十多萬兩銀子,把鄧家賣了都不夠。

看著已經年邁的鄧文舉低著頭走出去,彷彿瞬間蒼老了十歲的樣子,朱敬倫還真的是於心不忍,對自己的百姓玩弄權術,這良心上真的過不去,真不知道那些老前輩們這麼玩的時候,是怎麼做到心安理得的。

總之地契到手了,叫來赫德,把地契給他。

赫德已經來了兩天了,朱敬倫專門讓他來的,這時候有一個能跟英國人溝通的手下,做事更方便一些。

而且透過這件事朱敬倫知道某些事情不是自己想象中那麼簡單,有些大勢是擋不住的,比如九龍發展的大勢。

其實九龍這一帶,朱敬倫一直按著不發展,哪怕英國人取得了一些權力,但是單憑商人的力量,到底薄弱了一些,朱敬倫不發展這裡的原因就是,認為這裡發展起來,會給香港島提供一個發展的腹地。

羅便臣是1859年接替包令的,而他上任後,最重大的業績就是香港填海,這填海可是包令時代就開始的,到他手裡完成而已,也就是說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行的時候,香港的土地就不夠用了。

一座小島,大半是山,能有多少土地存量,而且跟貿易相關的倉庫總不能建到山上去,總督府可以在山上,你讓來往運輸的貨物和上山下山的,無論是用苦力挑著,還是用馬車拉著,這成本上就不可能接受的了。

所以他們才想割讓九龍,結果英國政府比較理智,或者說上層對香港並不看重,放棄了對這裡的管轄權,換來了一些他們認為有用的權力,比如居住權、買地權等等。

但老百姓不認同,砸了他們剛剛建好的倉庫。

按著九龍不開發,去大力發展赤灣一帶,是朱敬倫出於限制香港的發展,為將來收回香港降低難度,畢竟一個始終需要投入的海島,與一個繁榮的世界港口,讓英國人放棄起來更容易一些。

但現在看來,商人賺錢的動力是遏制不住的,地區發展的大勢也是遏制不住的。

九龍必須得到開發了。

這就是叫赫德來的目的。

“你上次不是報告說赤灣一帶的土地不夠用,想要開闢媽灣、三灣一帶的土地嗎?都準你了。而且九龍這裡也劃歸進港區,歸海關管理吧。但我只提一個目標,九龍一定要比香港島發展的更好。”

赤灣港已經開闢了兩側的海岬,赤灣村的老百姓觀念也有所改變,現在過去的天後廟街市的土地,已經高價租給了新安釐局,可以說港區四周能利用的土地,都已經利用上了,但是土地依然不夠用,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個大商行不說,廣東地區上千的商人都湧入了這裡,甚至福健一帶的商人也在這裡賣地做生意,把地價吵得高的不像話,每畝地已經到了五千多兩。

就這,赤灣相比上海還算是便宜的,後世美國學者羅茲?墨菲統計過上海的地價資料:“185年,租界內的地皮平均每英畝售價50英鎊,到186年平均每畝售價一萬英鎊。”

一萬英鎊,摺合三萬多兩白銀了。

赤灣既然得到了充分的開發,赫德就打算開闢新的港口,赤灣賣地的錢,也讓他有能力開闢新的港口,所以提出要開赤灣兩側的媽灣和三灣,尤其是三灣地區的蛇口一帶,赫德認為十分有開發價值。

但他當時出於財政考慮,覺得三萬的土地還有上漲的空間,能給他掙更多的錢。

現在既然九龍都必須開放了,那也沒道理按著那兩個地方,自己得到的錢少了,商人留下的就多了,商業發展就更快了,土地財政也要適可而止。

赫德一聽朱敬倫將這麼大一片區域都交給他,也有些高興,光靠一個赤灣,真的很難做到世界第一,這就跟香港一樣,香港土地潛力不夠,光靠一個赤灣,其實也是潛力不夠。

九龍是交給赫德了,但這裡複雜的問題很難解決,複雜的產權制度,大量非官方程式的土地糾紛,這些麻煩事情不解決,日後會遇到更加麻煩的事情。

洋人取得的特權,在利益驅使之下,他們會一次又一次的試圖在九龍站穩腳跟,跟華人一次又一次的衝突,這些麻煩事情的根源就在與清朝政府的不作為,官員們的懶政怕麻煩,疏忽了管理,老百姓怕官府糾纏,怕小吏敲詐,不願意去登記,造成了大量私契,這才造成產權的混亂。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朱敬倫嘆息一聲看來改革得進入更深的層次了:

“港區司法以後也歸你管,你得摸索出一套適合我們國情的司法制度出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