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客家人的小算盤打的很好,他們表示願意讓出來水口一帶的過去完全歸屬於廣府人的土地,但是有爭議的土地,都得歸客家人,同時要求朱敬倫保證,以後新安的鄉勇不準干涉客家人的事情。

有爭議的土地包括那些田地界限不明的,土人執紅契,客人執白契的,以及一些因為歷史原因,土地所有權在土客雙方多次變動,已經說不出歸屬的土地,這些都歸客家人所有,讓出來的土地,則是過去廣府人持有,廣府人耕種,跟客家人沒有半毛錢關係的土地。

可以說客家人自認為做出了一定的讓步,而且在他們心中很可能是巨大的讓步。

但顯然這些不可能讓廣府人滿意,光是一條這些僅限於水口一帶,而且還要朱敬倫保證撤走新安縣勇,雙方吵的很厲害。

朱敬倫則很欣慰,終於肯談判了,有的談就好,就怕都不談,亂打一起,那樣是不可能建立規矩的。

提供場所讓雙方吵架也好,打架也好,只要不出人命,就不干涉,看他們自己能談個什麼玩意出來,結果朝了三天後談崩了,各自叫囂著騎驢看唱本。

客家人大概是看到水口這一帶,他們實在是啃不下來了,才肯松一小口,本錢很小,卻想換一個大大的利益,顯然他們還沒有做好妥協的準備。

廣府人確實下本錢了,人越聚越多,當然不都是水口的,而是看到朱敬倫真的幫水口人收回了土地,其他地方的鄉勇也都來了,比如北邊鶴山雲鄉的,東邊開平倉城一帶的,還有南邊新寧四九、五十一帶的都來了。

水口這個地方好啊,四縣交界之處,北有鶴山,南有新寧,東有開平,西邊就是新會,而且有水路相通,從這裡就能輻射四縣,也就能匯聚四縣鄉勇,平息四縣械鬥。

因此朱敬倫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打算離開這裡了。

只是客家人因為打不過,想要讓出水口一帶的土地,誠意遠遠不夠,但卻表露出能夠談判的意向,這是好事,誠意不夠,那是因為壓力不夠,朱敬倫給他們的壓力太小了,只是守著一座碉堡,讓客家人來攻打,對對方沒有實質性威脅,必須主動出擊,主動攻打他們。

留下兩百人,十門炮守衛碉堡,責令黑狗手下兩千兵丁,瑞典軍官團,一百炮兵,全部出擊,先往北攻打雲鄉,幫雲鄉土人收回他們的土地。

朱敬倫就不打算去了,他留在這裡是等著主持簽訂鄉約呢,可不是有興趣看洋槍隊屠殺客勇。

這時代可沒什麼娛樂,他就看書。

他看書的速度很快,說一目十行那都是慢的,基本上一頁書他看一眼,就盡收眼底,刻到腦子裡了。體內的外星機械體就是一臺超級計算機,而且是跟人體融合度完美的計算機,那麼輔助大腦進行這麼點記憶功能小菜一碟。誇張的是,這翻一頁書,可不僅僅是記住,已經進行了周密的思考。也就是說,這一頁紙這麼一番,其中的內容朱敬倫是用自己的大腦加工過的,是以他的世界觀進行了解讀,然後存入腦子裡的帶有他個人理解的知識,而不僅僅記錄下來的死素菜和資訊。

很誇張,朱敬倫最開始的時候,也覺得誇張,但後來發現也是有限制的,太快的話,他自己都受不了,有一次他飛快的翻書,記憶、思考同時進行,突然腦子一熱,眼睛一黑,險些暈倒,這才想到大腦運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他的心臟給大腦供氧不足。

朱敬倫覺得,自己現在就好像是空有一顆超級處理器,其他硬體卻跟不上的情形。

因此最後摸索到一個適中的速度,那就是一秒翻一頁書,這樣讓自己最為舒服。

有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大腦消耗的能量大概佔據人體總消耗的四分之一,有科學家解釋說,如果把人換成羊的話,意味著僅僅是維持大腦的運轉,就要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吃草,由此斷言人類能進化成智慧生物,跟開始食用肉類是不無關系的,因為只有使用高能量食物,人才有機會坐下來慢慢思考。還有人據此推論,假如有外星人的話,人類最好不要對外星人抱有太高的期待,那可能意味著危險,因為同樣的道理,外星人可能是吃肉的,而食肉動物的道德一般來說並不值得信任。

朱敬倫腦子打了個岔,大腦太活躍了就這點不好,往往從一件事能聯想到很多,他放下胡思亂想,接著開始讀書,現在讀的《管子》,已經讀了好幾遍了,可是每讀一遍,依然會引發他的深思。

他突然發現管仲這個傢伙太厲害了,或者說《管子》這本書太厲害了。

朱敬倫讀過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也讀過晦澀難懂連相當於超計算機的他都難以解讀的《易經》,讀過玄之又玄的《德道經》,讀過俊美飄逸的《莊子》,讀過《司馬法》,讀過《韓非子》、《法經》等諸多經典。

可以說能找到,沒有失傳的古代經典,他幾乎都讀過了,也感悟了很多,但是讀《管子》對的感觸最深,震驚最大。

管子這本書,他不是一本而是一整套,從經濟、政治、軍事、經濟等方方面面闡述了管仲的治國理念,他發現這大概是諸子百家之中,唯一一本如此全面的政治經典,不像孔子是從仁義道德為核心出發,算是以德治國,法家玩的是權力,追求的是以制度治國,兵家講一些利益,但主要還是講勝敗和軍事問題,唯獨這一本管子,他包羅萬象,相容包並。

值得注意的是,管仲本人比老子、孔子這些人所在的時代都早,也就是說,他早在諸子百家形成之前,就已經寫了這麼一本相容包並的書。

朱敬倫從管子中看到了孔子的一些思想,比如尊王攘夷,這是孔子都很推崇管仲的原因之一。

管子說國有思維,曰禮義廉恥,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如果不是讀了管子,朱敬倫還以為這是儒家思想呢。管子說,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這好像又是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

管子還說,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說,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看到這些又以為管子是法家中人。事實上管仲也被推為法家代表,不知道當初商鞅那些人是不是手持管子在立法。

最讓朱敬倫驚歎的是,《管子》中的富民理論。最有力的是“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這句名言,接著引出一段論述:民富則易治也。治國常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有秩序的國家容易富裕,混亂的國家肯定貧困,這種道理沒錯。

管子還說,“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留處”,讓朱敬倫不由得想到後世無數窮國的人都腦門削尖往發達國家移民,不惜偷渡,同樣中國北上廣地區的學生絕對不會把戶口轉到外地,因為地闢舉****留處啊。

朱敬倫又放下了書,以他的超強大腦,也需要好好消化一下,管子一書,當真是一字千金,每一字都需認真品讀。

真是感慨萬千,諸子百家都能從管子中找到影子,跟呂不韋編著的呂氏春秋雜而不精不同,管子雖然分門別類,可是思想卻很統一,各家各派中能理出一整條清晰的邏輯線來。

這意味著:

管子是一套系統的政治思想體系!

他可以從經濟的角度解釋社會,從法律的角度解釋社會,也能從道德,從教育的角度來解釋,更厲害的是他能把這些都竄連起來。

管子說,“明智禮足以教之,然後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百姓皆說為善,則暴亂之行無由生矣”,短短的一句話中,包含了教育(明智禮),立法(申憲令),經濟獎勵(慶賞),執法(振刑罰),民心(皆說善),做到這些就能“暴亂之行無由生矣”,也就是成為發達國家了。

感慨歸感慨,當然朱敬倫也讀到了許多管子中落後於時代的內容,比如用很大的篇幅解釋農耕,警告統治者不要誤農時等等,當然也不能說落後,因為在春秋戰國那個時代,誤一次農時弄不好就要亡了一個國家,就是到了明清這個封建末期,遇到災荒,不也產生****。

雖然管子強調,從君王到官員都必須守法,君王要:“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官員要:“奉主之法,行主之令。”“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於方正之治而不敢為奸”,“百官之事,案之以法,則奸不生;暴慢之人,誅之以刑,則禍不起”。“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職,百官有常”。

強調法律要公正:“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則治闢。治闢則國亂。”

強調法律不能朝令夕改:“法立而還廢之,令出而後返之,枉法而從私,毀令而不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還描述了法制社會的目標:“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即人人守法。

可是朱敬倫還是看出,管子的思想還是多有不足之處,比如基本上認為國君對於法律,只需要自治,需要自我約束,而不是法律能夠強行約束君權。

在比如立法程式方面,管子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說的是法令是君臣共立,而不是全民共立,這一點跟現代法律思想還有差距。

但總之他在絕大多數方面,已經達到後世法治社會才會出現的各種要素了,而這是中國古人在兩千七百多年前寫出的書。

朱敬倫覺得他手持《管子》可以讀的心緒共鳴,放下《管子》就能有強烈的以此治國的願望,朱敬倫真的對管仲這個人時隔兩千多年投去了深深的敬佩之心。

可有一點,《管子》真的是管仲寫的嗎?對此朱敬倫開始嚴重懷疑起來。(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