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施工進行到第二十天,各處炮臺已經有了大致的模樣,朱敬倫視察炮臺的時候,查理向他詳細講解了一些專業問題。

過去明代人修建的炮臺基礎相當不錯,因為大量採用了中國傳統的三合土技術,這種三合土的堅固程度堪比高標準的水泥,瑞典人之前檢查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嘖嘖稱奇了一段時間。

地基是足夠堅固的,他們在地基上在鋪了一層厚厚的花崗岩炮基,然後會在石頭上鑽孔安裝軌道,軌道是用來旋轉炮臺的,中國傳統的炮臺沒有這種設計,結果大炮就無法轉向,只能沿著一條直線設計,射界十分狹小,而歐洲新式的炮臺,會有一圈環形軌道,讓大炮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沒有任何死角。

炮臺上還要加蓋圓形的堡壘,只有前方露出一個扇形的開放炮窗,以供設計之用,儘可能的保護炮兵免遭敵炮的傷害。除了主炮臺外,還有大量的小型炮壘,安裝從4磅到18磅不等的要塞炮,用來攻擊迫近的敵艦。

視察完對建設情況基本滿意,至於質量,更不用說,瑞典人本就是一個講求質量的民族,另外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其實還沒丟掉基本的道德,做事情也是真材實料。至於後世之所以會變得沒有道德底線,那只是因為傳統道德被丟棄一空,而新的商業道德還沒有形成罷了。而真正守住傳統的國家,基本上就沒出現過這種情況,日本、德國,這都是以高品質見長的國家,就是因為他們始終沒有打破舊傳統,又結合工業時代的文化,形成了新的商業精神。而俄羅斯、中國的產品就不盡如人意,就是因為兩國都經過了破壞性極強的徹底革命所致。

只是朱敬倫一直有一個擔憂,就在英國人眼皮子底下修建炮臺,他總擔心英國人干涉。

果然在修建到5天的時候,炮臺外的江面上開始出現一些懸掛英軍旗幟的小型軍艦,英國人開始關注這裡了。

第0天的時候,炮臺主體基本完工,但是工地上的人一點沒少,依然在忙碌的施工,赫德這時候找上了朱敬倫。

赫德轉告朱敬倫,說港英政府十分關切廣東此時修建炮臺的意圖。

朱敬倫告訴他,由於開港貿易以來,走私嚴重,而且還有走私船隻跟新安的緝私隊發生衝突,修建炮臺是防止走私的。

這理由很牽強,很顯然沒有任何誠意,可英國人的質詢本就沒什麼誠意,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朱敬倫修建炮臺是針對他們,明知故問只不過是在敲打朱敬倫,告訴朱敬倫,他們沒有忽視。

不過朱敬倫還向赫德保證,絕對沒有對英國政府的惡意,也不會中斷貿易。至於目前的戰爭,他沒有收到朝廷的明確指示,而且信誓旦旦的保證,不管朝廷態度如何,他都不會關閉貿易的,這一點他可以用他的人格擔保。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有這個保證,英國人也就不在行動了,朱敬倫也送了一口氣,心中清楚英國人對這些炮臺最大的擔憂只是怕阻斷貿易,至於炮臺對他們的威脅,他們恐怕還沒感受到,因為幾次戰爭,這些炮臺基本上都沒產生作用,守炮臺的士兵每次都不戰而逃,有這樣的軍隊,用什麼樣的防禦工事也沒用,英軍怎麼會擔憂?

另外一點就是目前的形勢使然,英軍在天珒打了一場敗仗,目前也沒有兵力對付這裡。

所以一時間廣東變得平靜起來,但朱敬倫越發的感覺到,這是暴風雨到來的前兆。

好在看來英國人確實不打算干涉朱敬倫修築炮臺的行動,要知道名面上,這些炮臺上的大炮還是怡和洋行幫忙採購,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呢,英國人恐怕還以為他們掌握著主動,只要沒有他們的許可,這些炮臺就是建好了,也沒有大炮可用。

朱敬倫很有必要加重一下英國人的這種認識,英國人質詢他後不久,他立刻派人前往香港催促怡和洋行能儘快交貨,怡和洋行表示,合同簽訂的是一年內交貨,現在時間還沒到,他們保證在年底前一定會把朱敬倫要的大炮送來。

朱敬倫卻知道這批火炮運不來了,之所以催促,第一是給怡和洋行打一個預防針,讓他們明白,一旦年底交不了貨,那可就是他們違約了,第二則是做戲給港英政府看看,讓港英政府繼續存在一個他們掌控大局的幻境。

目前的局勢,朱敬倫也很清楚,英法聯軍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但是具體下一步的行動,恐怕還沒有確定下來,在香港這裡,沒人能做這個主,一切都得等英國國內決定,但一時之間英國的決定還傳不過來,甚至很可能中國的情況還沒有傳回英國呢。

因此目前是一個微妙的時刻,大家都在暗中準備,等待英國議會最後的裁決。

至於英國議會的決定,普魯斯可能不清楚,但朱敬倫很清楚,英國人選擇了繼續戰爭,再次向清政府宣戰。

儘管知道歷史大勢,對情報的蒐集工作也沒有停止,過去常常在新安城買菜的那些陳家子弟,現在都跑去香港買菜了,每天都會送新鮮的蔬果去香港,然後帶回香港哪裡的情報,但他們畢竟很不專業,能得到的情報大都屬於道聽途說。

所以朱敬倫也只知道一些不太準確的訊息,但跟他的記憶相對照,還是能從這些雜亂的資訊中得到正確的答案。

英法聯軍大沽口戰役的詳細過程也明確了。

英法代表6月6日、7日先後到到達上嗨後,很快就聽說俄國人在beijing換約了,《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天珒條約》都完成了換約,所以英法代表立刻拒絕跟桂良等欽差繼續扯皮,帶著軍艦就北上了。

至於為什麼俄國人能在beijing換約,而英法公使以及美國公使,都不能進京,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俄國實質上早在康熙時代,就在beijing駐紮有代表,而且每當中俄兩國有大事的時候,還會派來使臣朝覲清朝皇帝。(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