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底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連港的四個船塢之中,正在建造的是華夏的鯤鵬型航母,也是華夏海軍的未來。

其實華夏已經建造過一艘實驗性的航母,那就是皇室的華夏帝國號郵輪,上面雖然沒有艦島,可甲板就是按照航母的標準製造。

也正是那艘郵輪讓華夏積累了航母建造的經驗,有了建造初代航母的底氣。

四艘航母的設計上大量參考了原時空二戰前英國建造的勝利號航母的設計,可以說理念是極為先進的。

就連艦載機的航程、戰鬥力都比之一戰後的競技神號、百眼巨人號等早期航母使用的艦載機優秀。

現在的華夏海軍已經不需要再考慮英國和德國的態度,憑藉著自己可以生產無畏艦,加上白頭鷹送上的大禮包,華夏在無畏艦數量上比起英國還多了三艘(英國佬的船剛剛又下水了-小說中)。

皇家海軍的多艘薄皮大餡戰列巡洋艦,在韋旭看來雖然很符合英國人的需求,但佔據超級無畏艦八成的建造花費,比起同噸位的無畏艦多了一半多的建造預算,怎麼看都是不合算的。

英國需要戰列巡洋艦那是因為人家有著遍佈全世界的領土,需要的是支援速度,依靠的是背後龐大的本土艦隊撐腰。

華夏則暫時只需要考慮西太平洋、南洋、以及不怎麼重要的印度洋,都是短途作戰,還有著南洋諸多港口可以作為軍港補給。

戰略需求決定了雙方在戰艦上的建造思路不同。

三億華元建造的五艘超級無畏艦也不是白白花費建了五艘比較堅實的靶子。

哪怕是韋珣知道海軍的未來是航母,哪怕是韋珣一直盯著航母的研發,給出不少先進的建議,受限於艦載機的航程和載彈量,初代的航母戰鬥力實際上不少情況下是不如超級無畏艦的。

在韋旭看來,航母還沒有進入列強競爭時期的時候,超級無畏艦的戰鬥力依舊十分可觀,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建造五艘超級無畏艦,還是六萬五千噸級的龐然大物,自然不能像之前建造無畏艦那樣同時開建。

華夏海軍部的建造方案是批次建造,邊建造邊修改。

第一艘鋪設龍骨沒有問題之後,還需要完成最少七成的組裝,確定設計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之後才開建其餘四艘。

大張旗鼓的說要建造五艘超級無畏艦,那只是虛張聲勢嚇唬人的。

白頭鷹實力大損,英德可能會兩敗俱傷,華夏這個時候開建航母,目的自然是走出近海,走向大洋。

從原本的戰略防御姿態到如今的戰略進攻姿態,華夏的海軍從早期單純靠從德國購買到現在可以自行建造無畏艦,嘗試建造超級無畏艦,其中的艱難,不是一星半點的。

原時空的日本藉著一戰大發戰爭財,這才有了二戰時強大的聯合艦隊。

現在華夏底蘊更強,時間更早的稱霸西太平洋,在印度洋也沒有敵手,可以說海軍的格局已經改寫。

哪怕是華夏屢次發起對外戰爭和遭到敵國進攻,但華夏的發展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甚至藉著和日本、沙俄的戰爭,華夏獲得大量的外匯(戰爭貸款)。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這些資金流入市場之後,反而加快了工業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而華夏建國之後就和德國建立緊密的聯絡,更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華夏的重工業幾乎是從德國一點點買來的,不僅付出了真金白銀,像是冶煉、開採以及一些特殊的技術,都提供了數年的優惠價格提供半成品才獲得。

藉著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對抗,德國本身的資源不足,為了獲得新的工業資源補充和生產力補充,德國不得不將大量的技術轉給華夏。

同時,德國在獲得貿易優惠價格之後,大灑金銀,將高附加值的工業裝置和在華貿易所賺到的財富購買了大批大批的鋼材、橡膠、合金以及委託代工各種配件。

這也是開戰到現在兩年多,德國的國內沒有太大的資源短缺的原因。

工業可以靠買,靠優惠以資源換技術獲得。高階人才的教育卻是需要依靠一個願意全心全意幫助華夏的頂尖強國。

急需盟友的德國恰好又是華夏最佳的合作伙伴。

面對協約國陣營的壓力,需要華夏牽制甚至協助擊敗沙俄的戰略需求,華夏本身有強大發展潛力的外交需求,華夏龐大的人口產生的龐大市場的貿易需求,華夏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的工業原料需求,這些都是德國想要的。

而德國也有華夏最為需要的東西,發達且先進的工業裝置和生產技術,不會輕易對外轉讓的軍工技術,底蘊強大且位居世界前列的高階教育資源,這些都是華夏最缺乏的。

可以說德國和華夏十幾年來的合作,幾乎讓雙方完美的互補,都得到了所需要的東西。

尤其是華夏,在十幾年的合作中,相對來說是佔了大便宜的。

要是華夏向英法靠攏,或者和熱衷灌輸皿煮自由同時又大搞排華的白頭鷹,在生產技術、工業裝置、教育方面都不會得到人家真心實意的幫助。

尤其是教育,乃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之一。

華夏的留學生在德國,幾乎可以說是傾囊相授,雖然不少價值極高的東西需要華夏付出代價,但最少學的到。

現在的華夏教育經過十幾年的大力扶持,終於不再需要德國的大力扶持。

工程師、科研人才這個華夏最大也是最難補齊的短板在十幾年將近二十萬留學生的辛苦學習後,不僅為華夏提供勉強世界一流的師資力量,更是讓華夏的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得以順利的進行。

尤其是重工業發展、化工行業發展、戰艦製造、發動機這些極為重要的軍工相關行業,華夏幾乎是全面師承德國。

不過接下來華夏和德國的關係可能會走向對抗,至於是全面的對抗還是僅是雙方各自佈局,然後良性競爭,那就不知道了。

(創作不易,書友們請到塔讀小說網閱讀本書,塔讀免費閱讀的,算是對作者的支援吧,你的支援是作者碼字的動力,書友Q群552866588)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