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國慶閱兵-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隨著正月的結束,華夏新的一年進入二月。

在二月二這個龍抬頭的日子,也是華夏傳承數千年開始春耕的時節。

首先是早上八點,韋珣就登上早已準備好的祭壇,跪在地上張著一卷祭文。

這是他每年這個時間都會做的事情,祭祀上天,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

雖然按照如今的科學觀,是否真的有效果沒有人知道,但國家大事唯祀與戎,不論是尊重華夏的傳統禮儀還是作為皇帝代表子民祈求今年是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頭,都是韋珣必須要做的。

在1912年,韋珣需要做的事情還是有不少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事情出來二月初二的國慶閱兵,另一個大事情就是到泰山封禪。

登臨泰山,建築祭臺祭祀上天大地,上報如今治理天下的功績。

這個封禪泰山不是他不想去就不去的,也不是他想去就能去的。

封禪泰山的帝王可都是文治武功極為卓著,尤其以秦始皇、漢武、漢光武和唐玄宗哪個不是功業不凡的人?

封禪泰山是內閣的建議,除了是因為在韋珣領導下,華夏開拓了大量疆土,更是因為天下大治,百姓安樂。雖有戰事卻沒有波及百姓生活,可以說當前的功績雖比不上秦始皇,比起漢武帝也不差了。

最為重要的事情是接下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對華夏帝國的一個極大挑戰,提前封禪泰山,有利於國內政局穩定。

否則在一戰之後封禪,哪怕是戰勝之後,也會因為戰爭的創傷揹負窮兵黷武不恤民力的負面標籤。

還有一層原因是酬功,封禪這樣的大事情,可不是只有韋珣一人,各部臣工也會抵達,有史官記錄參與的人員。

這是要記錄在史冊之中的。

人活一世,無外乎情、利與名,相比於感情和利益,對於這些身居高位的大臣來說,反倒是青史留名得個能臣之名更是他們希望的。

當然,韋珣也自忖現在他帶領的華夏卻是有著封禪泰山的資格。

讓華夏的領土增長到原來的三倍,國民生活逐漸富足,僅僅這兩個文治武功,完全夠資格封禪泰山。

······

在祭祀典禮結束之後,時間已經到了九點半,到了承天門之後,廣場上已經是人山人海。

比起建國時候的倉促不同,現在的承天門因為去年計劃進行十年國慶閱兵,街道寬了許多,廣場也擴大了三倍。

可即便是這樣,一個個觀禮的區域如今都坐滿了人。

隨著時間進入十點,禮炮響起,穿著冕服的韋珣走向承天門正中。

開國大典隨著韋珣登上正中,承天門此時成為所有人關注的重心。

而韋珣面前,是一副巨大的蒼龍負日國旗,取代了另一時空的畫像。

“朕以弱冠,率我炎黃子孫驅逐韃虜,復我華夏,至今已有十年。”

······

“朕本西南布衣,不忍見同胞為韃虜所奴役,不忍我華夏衣冠傳承斷絕於韃虜之手,不忍祖宗先烈淚泛黃泉。”

“時值韃虜傾覆,朕募壯士數萬,渡海而援臺,後北伐建奴,鼎定中原,使華夏衣冠文明重回於世,使炎黃祖宗得以瞑目。”

“而今年逾十年,百業振興,萬民安樂,軍武奮爭,臣工戮力,得以大治天下。”

·····

“時值農曆二月初二,當大操典禮,以賀我華夏文明重獲新生,重臨巔峰!”

所有人都在屏息凝視聽著韋珣的典禮開場詞,在這個開場詞中,韋珣只是簡單的陳述從建軍到開國再到如今發生的事件。

原本陳作新是擬了一份誇耀武力和功績,文辭華美的稿子,但韋珣拒絕了。

等他長達十分鐘的發言結束,韋珣看著臺下不斷舞動的旗幟和此起彼伏的掌聲,心中充滿了自豪。

站在他左側的夏壽華開始宣佈典禮開始。

韋珣掃視了一眼周圍的各部門高層,還有軍方將帥團,心中不由回憶起當初放棄投靠張之洞的時候。

當時的他知道憑藉岌岌無名的他,想要成大事是不可能的,投靠張之洞肯定會到東北當炮灰,戰後說不定也就能撈個軍校教習的職位。

自行在安南找個根據地,然後募兵援臺,以此獲得極大的民望。

可以說募兵和援臺是他能成事的最重要的決策,比之後推翻滿清和擊敗日俄還要重要。

因為在那個時候,滿清放棄臺島,民間援臺又如一盤散沙,甚至根本沒有一個經受過現代軍事理論學習的專業將領。

而就在那個時候,韋珣站了出來,帶著區區幾萬人在臺島數次擊敗日本的陸軍,打消了日本佔據臺島的想法。

靠著這份援臺的大義,韋珣獲得了臺島全島三百萬人的支援,團結了臺島各民族,更是將和臺島姻親故舊關係密切的閩、粵兩省獲得了巨大的群眾基礎。

憑藉著救臺島於危亡的聲望,韋珣獲得了大量的有識之士,很多人都在聽到這個訊息之後來幫助他,他則順理成章的成為抗日援臺的領頭羊。

隨後他開辦軍校,在瓊州開辦工廠,建設民政大學,一步步充實自身實力,最後推翻滿清。

他此時在想,當初要是在張之洞手下做事,恐怕要等到川省的保路運動才有可能尋到起事的機會。

可到了那個時候,華夏和其他國家的差距可就不是十年而已了,那個差距是成倍的增加。

因為那個時候,華夏不僅揹負了鉅額的欠款和外債,國家無財政,官紳富流油,教育、科研、工業等更是有著極大的差距。

“陛下,儀仗隊來了。”

位於韋珣右側的國防部長徐樹錚出聲提醒,在他的更右側,是參謀總長李燮和;韋珣的左邊除了內閣首相夏壽華之外,民政總長譚人鳳此時也看了過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韋珣被一提醒,也從回憶過往的思緒中回過神來。

“見著諸位愛卿,想起曾經吾等於臺島創業之艱辛,感慨良多啊。”

“皆賴陛下聖明!”

四人和周圍的各部高管都拱手躬身齊賀。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