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警惕金融陷阱-完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橡膠股災作為間接導致滿清財政空虛無錢可用的原因之一,後世對此有諸多的研究。

雖然有其偶然性,但這次股票市場的股災幾乎等同於一場國家層面的金融戰爭。

首先是粵川鐵路因為被一些人挪用錢款導致了虧空,不得不搞所謂的收歸國有來遮掩。

因為奏請粵川鐵路收歸國有必然可以避免那些人在橡膠股災中挪用導致的虧空被民間發現,對滿清皇帝也只需要有個過得去的由頭就行。

至於滿清高層,則想著出賣國家主權,以此來和英美德法簽訂借款合同,價值達六百萬英鎊。

不僅可以讓滿清在短時間內獲得四千萬兩白銀減少國庫壓力,好好的緩一口氣,還能藉助洋大人的武力來維持在西南和南方區域的統治。

帝國主義為了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十分注意奪取鐵路修築權。

因為一旦竊取了鐵路,不僅可以利用它調運軍隊,鎮壓人民的反抗,而且可以直接控制鐵路沿線的城鎮鄉村和礦產資源。

日俄控制的遠東鐵路在東北既是如此,隨著同盟會活動的頻率和帶來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滿清已經知道南方多半是生了別樣的心思。

可粵漢鐵路是從川省民眾口袋中強取的錢財,先前集資數年才修建三十來公里且不說,如今卻用此來抵押從四國獲得錢款。

是可忍熟不可忍,川、粵、湘、鄂四省民眾掀起保路風潮,成為壓倒滿清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或許是全世界少有的幾次因為他國民間資本家利用資訊的差異來做套子,從中撈取利益,然後間接的形成金融戰爭,打擊了國家經濟的案例。

在後世,韋珣就和人討論過如果沒有保路風潮,同盟會的**成功實踐最少延後兩三年。

為此,韋珣將橡膠股災的經過牢牢的記在心中。

等到橡膠股災爆發的初期,也就是1909年年中,他就讓人在倫敦、巴黎、柏林、奧地利等多個歐洲中心城市讓特別情報人員開辦橡膠公司,然後發售橡膠股票。

比起其他商人的橡膠股票可能是皮包公司,這些橡膠公司都是有著真憑實據的且在南洋有著橡膠園的。

自然在橡膠股票中價格漲的飛快,甚至幾個原本華人擁有的橡膠園也因為已經在產出橡膠,其價格更是漲到了天花板。

東南亞的橡膠產量和南洋諸省的產量,終究是不能比的。

面對狂熱的市場,華夏這邊屢屢提升價格,爆出各種橡膠將會減產增產的真假訊息,不斷的秘密收割市場上的金錢。

從兩先令到次年最高時期的15先令,價格上漲七倍還多,橡膠股票和橡膠公司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在這次橡膠股災中,南洋諸省的橡膠公司分成兩批,一批是“被出售給了外國人”,然而實際上卻依舊是華夏所擁有,這些橡膠公司是華夏金融情報人員套取大量金錢的利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另外一批則是華夏人經營的橡膠股票,不論是國營還是民營,他們在這次橡膠價格瘋狂上漲的情況下,一直以比低於市場兩先令的價格提供成品和半成品。

根據時候統計,華夏南洋諸省及瓊島等可以生產橡膠的地區,共計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投資一千四百萬英鎊。

這些英鎊其中大部分用於橡膠種植和橡膠產業的加工。

並且這些所謂的投資大部分都被高價出售,在股災發生之後,韋珣全部抄底。

目前橡膠價格是每磅四先令的價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韋珣下令在五先令的時候將所有對外出售的橡膠股份儘可能的收回。

橡膠股災幕後黑手之一的韋珣,借用情報和國家層面的政策影響,這一次股災不僅幫助南洋的橡膠行業發展獲大量的資金,同時還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南洋諸省及瓊州在一年多的事件就擴建了近三倍的橡膠園、橡膠的加工廠和運輸以及道路、港口、船舶的建設獲得投資將近一千六百萬英鎊。

並且韋珣還從這次股災之中獲得了六百萬英鎊的利益,這還只是兩成的利益,算是內閣酬功分潤的。

內閣因此獲得了兩千四百餘萬的英鎊,可謂大大的發了一筆橫財。

雖然這些錢很快就被投入了基礎建設和西北的工業建設之中,但也極大的緩解了財政壓力。

作為股災的母后黑手,也是最大受益人,韋珣哪裡會不警惕股票市場呢?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在華夏,韋珣在橡膠股災發生之後,當即以皇帝及國家最高領袖的名義釋出聖旨,宣佈暫時禁止股票市場開辦。

禁止在華夏國內開辦股票市場,不論是民營還是私營,都本著避免國民被外國資本以經驗和資訊來收割韭菜的目的。

良言難勸該死鬼,這句話對股票市場來說再合適不過。

韋珣雖然不希望國民成為韭菜讓血汗錢蒸發一空,但能做到的就是不斷的以橡膠股災的案例來告誡國民。

像是英法兩國在華夏的租界,如今已經成為股票公司的最佳開辦地。

就連橡膠股災,也有不少人盲目的到租界中買股票希望發一筆橫財。

然而除了少部分人盈利之外,不少人已經家破人亡。

股票市場原本是為公司獲得充足資金以進行發展的集資行為,到了如今卻成為資金博弈的手段,已經失去本質。

好在目前華夏的民間集資開辦公司多是好友鄉親合夥,對於股票市場的需求幾乎可有可無。

韋珣的計劃是在華夏國內出現多個金融專家、股票專家,並且出書立專對股票做出解析之後才會重新放開股票市場。

倫敦、巴黎、柏林、奧地利等基督世界大城市在橡膠股災之後,數十個在德國學習過金融的留學生此時成為各個股票市場的辦公人員。

他們在平時依靠學識小額操作股票,一旦國內下達旨意,他們就會藉助資訊來獲得大量的利益。

而在橡膠股災之後,韋珣打算佈置另外一次股災——硝石股災。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