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亂子-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宣傳此事的兩家民營報紙也被詆譭他人,敗壞他人名譽的罪名處罰並吊銷報紙執照。

事情到了這裡都還算是普通的案件,只是鬧得比較大而已。

可在二十多天的非議中,到了五月1號,劉家人被人非議得無以立足,和不甘心被處罰的陳家人發生大規模的械鬥。

等到這事傳開,該縣的不少人都看到了事情的不對了。

因為劉家人被逼到這個地步,不少人都在想如果自家遇到這種丟人的罪名,不僅祖宗會丟人,立足都成問題。

尤其是之前這種事情他們都是侵豬籠,雖是私刑,但他們都認為通姦者罪有應得。

於是該縣的不少人和附件聽聞此事的人都聯合向郡裡、省裡,想要逼迫政F改革刑法,判處通姦罪的當事人死刑。

這種案件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發生,這是人欲決定的,並非什麼制度問題。

而華夏自古以來都是將德行名譽排在第一位,生命和未來都是排在其後的,雖然很多時候大多數人都以生命和未來為重心。

但這件事能讓夏壽華如此重視,是他看出了事情不簡單。

首先是這件普通案件,為什麼陳家人會想到宣揚全縣鬧得人盡皆知,讓劉家人沒法立足?為什麼周圍幾個縣都冒出那麼多人來鬧刑法?

最後經過省裡的情報部門查實,背後有英國人和白頭鷹的爪牙作梗,想要借這個事情破壞華夏的政局穩定。

幾個爪牙倒是好處理,但現在一個又一個的民眾都被煽動,紛紛要求更改刑法中的通姦罪行,要求從嚴從重,最少也是槍斃的死刑。

按照華夏的法理規定,他們這樣的訴求是正當的,不過這個事情要有當地的縣人民代表在省裡參加每年的刑法修正會議的時候上報。

等到省裡的刑法修正會議討論表決,然後上呈報到醉高法苑來決議是否修改。

這是正常的流程,也是華夏在知道自己的國情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不同,為以後華夏的刑法漏洞和不足之處修正的後手。

但事情壞就壞在現在鬧起了民變。以往大家都只關心自己的吃穿用度,關心每年能不能存下過年的錢。

如今基本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溫飽足而知禮儀,何況這還是涉及一個姓氏在當地能否立足的根本,誰也不敢保證以後自家出現這樣的事情之後對方會不會大肆宣揚?

加上背後又有賣國的爪牙從中挑唆煽動,在該縣聚集的民眾將近萬人。

這也是華夏目前為止最大的一次民變事件。

想要解決這件事情,其實並不困難,如果是背後沒有人挑唆煽動,只需要當地的縣長出來安撫,省裡派專人承諾一定會在每年的刑法修正會議上提議更改,民眾自然會散去。

可有人搗鬼,民眾被煽動了情緒之後,安撫難度成倍增加。

如果脫離原有的程式,加開刑法修正會議,以此事作為案例,同意民眾的請求,那麼華夏自建國之後被民意裹挾的首例就會出現。

一個國家,尤其是華夏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每年都會發生不少事情,到時候出現啥事都要被民意裹挾,只要鬧的人夠多,鬧得夠大,最後逼迫政F改變華夏的法律法規或者施政方針,國家發展戰略,那成什麼樣了?

這也是夏壽華最為擔心的事情,他面對這樣的事情沒有處理的經驗,所以才急匆匆的來找韋珣商議怎麼解決。

“現在民眾情緒被煽動,安撫難度大。同意他們的請求,日後難免不會被他國勢力從中左右國家的政局和發展方針。”

韋珣聽完之後也看出了這件事情的影響,面色嚴肅的繼續說道:“不同意民眾的要求,肯定不會如此輕易的散去,等到事情鬧得全國皆知,可能會更難處理。”

夏壽華嘆氣,慚愧說道:“老臣和內閣商議一天,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只能來和陛下請教一下如何處理。”

“夏卿不用自責。”韋珣抬手打斷了夏壽華的話,夏壽華之所以那麼做,顯然是不想因為這件事給自己的政治聲譽帶來影響。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因為從加入韋珣的勢力到華夏建國再到如今國力日盛,整個華夏都將這批開國功臣比作陳平張良劉伯溫這樣的人。

找到韋珣,除了徵詢作為國家最高領袖—皇帝韋珣的意見,還有就是他實在不敢妄下決定。

否則一個不好,開了先河,以後如此事件絕對不會少。

讓韋珣拿大的主意,最後哪怕是出了問題,他也不會成為最後背鍋的人。

也就是遇到韋珣這樣經過後世教育三觀正直的人他才敢這樣做,或者歷朝歷代的皇帝,這樣的事情肯定是你首相去辦啊,辦好了就是有功,辦砸了就是丟官罷職或者身死譽(官場和以後的聲譽)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韋珣一直以來雖然軍事天賦極好,不斷的開創新的戰法,讓華夏的軍威鼎盛,於民政、商貿、民事、交通運輸、工業、農業等等各類事情雖然不是精通,但總能憑藉自己遠超時代的經驗和見過的案例來一陣見血的給出建議。

這讓華夏中層高層的人都以往韋珣是先天而知之的人,甚至不少為了恭維韋珣以此邀寵、以此獲得青雲直上的人還出書說韋珣是天授之智,是命中註定的天子。

加上兩三千年的帝王天之子的神秘渲染,此類書籍,在民間受眾極大。雖然韋珣沒有給那些寫書的人好臉色,但為了維護皇室,也因為法度並沒有對這種演藝形式的書籍做出明確的處罰規定,此類書籍沒有禁止。

這也讓韋珣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仿造之前的歷代皇帝搞什麼避諱。

原因就在於韋珣總覺得以往的皇帝總要讓民間避諱什麼字,避諱天子皇室之類的。

總覺得新時代了,因為演義書籍就治罪什麼的太不進步。

夏壽華找韋珣來稟報這件事情,也是希望韋珣能給出一個好辦法。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