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增兵-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打算從慶州向大丘、尚州方向移動,進攻大田(大德),掌握鐵路之後威脅復興軍漢城方面的何海清兵團後路,緩解漢城的危局。

而在咸興方向,日軍從出雲港出發,向咸興方向增兵四個師團,其目的除了阻擋復興軍在咸興方向的攻勢,還要向咸興方向發起反攻。

在失去華夏海軍的壓制之後,日軍甚至不需要出動海軍掌握制海權,運力龐大的英美法俄荷等國的遠東商船運輸船都可以為日軍提供運輸服務。

日軍的局勢看似危如累卵,實際上只要日軍從慶州出發前往大田,漢城的防備壓力就會少上許多,在咸興方向獲得四個師團的增援之後,甚至可以轉守為攻,向清津地區發起進攻。

要知道日軍對於當初華夏割走清津地區極為不解,但是當華夏宣佈在茅山建立一個中型軍工企業園區之後,日軍一番間諜探查才明白原來在茂山郡地區有著儲量豐富且品位極高的鐵礦石。

為此復興軍還修建了清津—茂山—海參崴的短程鐵路,目的就是為海參崴周邊提供後勤補給。

日軍對此早已眼饞不已,華夏在1908年和德國達成了更深層次的外貿協定,華夏十一億八千萬的財政收入其中有一億兩千萬就是出售半成品的礦產資源獲得。

要知道在華夏建國之後,德國就多次尋求和華夏達成礦石資源方面的貿易合作,只是被華夏外交部一直以開採問題拖延。

一直到1908年年初,華夏方面完成了工廠的建設才和德國達成礦石貿易協定。

蘇拉維西省的鎳,華南和西南地區的鎢、錳等礦產資源經過工廠的冶煉,在加工成德國需要的合金鋼之後才會售賣給德國,其中的利益最少是翻了四倍。

這還是華夏因為需要德國提供的技術和購買裝置,雙方進行聯合開發給予的優惠價格。這樣一來不僅華夏的重工業得到了急需的技術和裝置,擴大的華夏的重工業規模,在外貿上也一改之前的生絲、茶葉、樟腦、瓷器、工藝品為主導的情況。

這些稀缺資源德國的產量可不高,遍觀世界可以獲得的地方也就華夏最為容易,華夏也有這個實力開發這些資源。比起一船船未經冶煉的原礦石運到德國,德國更願意支援在華夏進行冶煉,然後運輸。

因為以德國的人工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在德國冶煉的價格和購買華夏的半成品差不多。所以明知道華夏一直在礦石貿易商拖延的目的,德國也只是矜持了一番抬高了報價和在半成品購買上獲得優惠之後就鬆口了。

一年一億多華元的重工業金屬半成品的外貿,甚至未來可能更多,這讓日本對於華夏的地大物博充滿了嫉妒。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除了咸興、慶州兩地增兵之外,完全不用擔心本土安全的日本動員了六個師團計劃向清津地區發起登陸。

登陸清津不僅可以奪回他們失去的鐵礦資源豐富的茂山,更能依靠茂山地區的工業補充日本的工業;還能對西面的華夏第二十一軍發起進攻將其圍殲在咸興西北。

然而作為東北戰區除了鞍本工業區、三江平原工業區之外最為重要的一個軍工業基地,東北戰區自然是著重防禦的地帶。

東北戰區司令部將最後的機動兵力第二十六軍調到這裡,他們都是上一次戰爭之後在東北地區退役的老兵,論戰鬥力絕對不比現役的重灌步兵師差。

這支部隊因為服役年齡的問題,大多都是在三十歲左右,正是一個男人最為黃金的年齡,不論是體力還是作戰經驗都極為豐富。

被整編為第二十六軍的指揮官由董鴻勳擔任軍長,雲瀛橋擔任參謀長。

這兩人是陸軍大學二期畢業,畢業後在總參謀部作為普通的三等參謀實習了一年,在跟著蔡鍔攻打南洋的戰鬥中積累了不少的戰功升任師長。

出於避免軍閥的原因,韋珣親自下令將不少的滇省籍貫的將領調到東北,這二人就是其中之一。二人率領部隊從哈爾濱出發,轉道雞西又南下海參崴,之後將乘坐海津鐵路抵達清津城。

這個命令下的有些急,但第二十六軍都是老兵,適應力強,在七月8號就接到調動的命令,七月11日出發,等到第一師抵達清津的時候才不過七月18號。

只是目前東北的鐵路網運轉的物資和兵員太多,第二師到達的時間師七月22日,第三師最少也要在七月26日才能抵達。

而日軍在英法美俄荷等國家的船隻幫助下,同時向咸興、慶州增兵之後,於七月20日就在城津(金策市)登陸了兩個師團,一個師團向北部進攻吉州、明川,一個師團向西面的端川進攻,目的是切斷第十七軍的退路。

已經攻入新浦的復興軍第十七軍面對後路被斷的危險,前方的咸興地區又雲集了日軍五個師團,突破無望。

在如此情況下陳可鈺和鄧世增下令部隊回師端川,並利用電臺向戰區司令部的吳祿貞彙報當前的局勢和接下來的計劃。

吳祿貞也知道清津的茂山工業區對東北的重要性,對於第十七軍打算放棄進攻咸興地區向北增援第二十六軍的意見表示同意。

日軍五個師團見到復興軍放棄陣地抽身撤退,自然知道是因為端川的友軍切斷了他們的補給線和退路,除了被十七軍壓著打的那個師團休整駐防之外,四個師團對復興軍展開追擊。

雙方在新浦到伊院的四十多公里路程上頻繁交戰,為了能順利擺脫咸興的追兵,第十七軍兩個輕裝步兵師交替掩護,重灌步兵師先行。

一天半的時間就發起了追擊和阻擊戰六十多場,復興軍傷亡近四千人,日軍傷亡一萬人,雙方的傷亡都很大。

不過日軍依舊沒有放棄追擊的意圖,即便吃了幾次伏擊,也不過是行軍速度稍微減緩然後加派偵察部隊而已。

等第十七軍在伊院擺脫了日軍咸興方向的追兵之後,又在伊院和端川交界的地方遭遇了日軍的一個半師團的阻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