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西亞病夫-上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密談之後,華夏代表團到達了奧匈帝國的奧地利。

“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這幾乎是所有奧匈報紙宣揚兩國的基本主旨。

為了巴爾幹地區,沙俄和奧匈帝國早已經不是三皇同盟時期的蜜月關係,而新近崛起的華夏帝國幅員遼闊,武德充沛,戰爭潛力巨大,又和沙俄大戰了一場。

兩個國家和沙俄的外交關係早已經無法彌合,即便是韋珣對於指揮體系複雜、民族眾多卻向心力不強的奧匈帝國陸軍的戰鬥力存有疑慮,但已經禮貌的參與了幾次就會,也和弗朗茨老皇帝一起展望未來、批判沙俄的殘暴和腐朽。

奧匈帝國的訪問結束之後就是他訪問歐洲的最後一站——意呆利。

意呆利這個二五仔除了海軍值得一看,陸軍真的是弱雞,也就比奧斯曼帝國強一點。

意呆利統一的時間和德國早了十年,發展確實天壤之別。

十幾年前的意呆利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從事農業活動。

隨著技術進步,外國競爭以及出口機會的迅速轉變,農業迅速發展。然而,這些發展並沒有惠及所有意呆利人民。

雖然因為宗教信仰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意呆利的國家支援度還算不錯,國家的工業和經濟也還算可以。

可陸軍的戰鬥力因為其“獨特”的方式,與其說是新式士兵,不如說是使用新式武器、使用新式戰術的舊式陸軍。士兵的戰鬥意志和奧匈帝國比差的都不止一層。

如果不是想著不能落了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的面子,如果不是想著加大對意呆利的生絲貿易,韋珣理都不想理意呆利的。

畢竟二五仔沒有誰會喜歡。

散漫而自大,這是韋珣對意呆利的第一觀感。不是他無的放矢,這是在慕尼黑時候見到意呆利代表團就感覺到的。

就比如奧匈帝國說是要將巴西和玻利維亞納入勢力範圍,實際情況則是巴西奧匈帝國吃不下,玻利維亞他們下手還有很大的成功率。

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就是能認清自己的實力。

而意呆利呢?二話不說就在德國之後希望將阿根廷和南美洲目前最富裕的國家——智利納入勢力範圍。

夏建議德國派遣陸軍軍官團幫助意呆利訓練軍隊,但是當即遭受了拒絕,表現得漫不經心而又極度自信。

不過隨著從意呆利到達奧斯曼之後,韋珣的心情就好起來不少。

奧斯曼帝國雖然在歐洲列強眼中是西亞病夫,雖然國內經濟和民族矛盾衝突劇烈,但韋珣還是對在奧斯曼帝國獲得一定利益十分感興趣。

尤其是其奢靡的貴族階層,落後的工業,華夏與其搞好關系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賺錢嘛,不寒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只是現在的奧斯曼帝國有點遭受無妄之災的意思。

在1901年之後,華夏和沙俄在瀚海大戰一年,沙俄在遠東由擴張轉為防守。在巴爾幹征服的領土不是在鬧民族分離主義就是已經在沙俄和奧匈的影響下分離,國內的政務也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

沙俄加入協約國之後,作為沙俄死敵的奧斯曼就有點尷尬了。英國人為了遏制沙俄而對奧斯曼的支援也就逐漸減少。

1903年德國獲得從科尼亞向前延展經巴格達至波斯灣的修建鐵路租讓權。英、法對此強烈反對,經過複雜談判,英國仍堅決不同意以科威特為該線的終點。

如此一來,兩大陣營中都有國家和他們不對付。英國和德國有拉攏奧斯曼的想法和行動,沙俄、法國、意呆利、奧匈帝國都想著在腐朽的奧斯曼獲得殖民地。

對於出售四艘戰列艦給奧斯曼的難度並不大,首先四艘戰艦雖然是八年前服役的戰艦,可對於奧斯曼來說是個充實海軍力量的極佳機會。

奧斯曼作為一個目前中立的國家,發展海軍也不會受到太多的掣肘;奧斯曼的蘇丹和聯合進步委員會不會拒絕成本價打九折出售的四艘戰列艦。

唯一問題是奧斯曼沒錢!別說維持戰艦的長期花費和配套的港區船塢,就算是購買軍艦的錢都沒有。

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布爾,韋珣見到了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兩人在隨員的翻譯下聊得倒是很“投機”。

一番商業胡吹之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說道:“華夏的皇帝,你們在華夏西北對穆斯林教徒的殘害是對真主的褻瀆。”

“不不不,蘇丹,目前在殘害穆斯林教徒的是滿清八旗,華夏並未傷害任何一個無辜的穆斯林教徒。”

韋珣哪裡會承認,直接把責任都推給了滿清。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哪會不知道華夏穆斯林現在的情況,復興黨的政策就是驅逐穆斯林和不斷削弱穆斯林在華夏的影響和排除教徒。

不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並不在意,畢竟那些教徒遠在中亞,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子民。

韋珣對於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擁有的神權、政權身份很是厭惡,因為蘇丹這個真主在世俗的代言人對穆斯林教徒的影響力太大了。

在民智未開的時期,華夏西北的穆斯林教徒是聽命於華夏還是蘇丹都還是兩說的事情。

“蘇丹陛下,這一次華夏有意出售四艘戰列艦給貴國。分別是蚩尤號、炎帝號、黃帝號、敷島號。這四艘戰列艦在華夏兩次大型海戰中都表現極佳。”

韋珣不想在這個話題上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多做糾纏,直接說出此行的最大目的。

出售軍艦的事情,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已經在華夏代表團到達之前就知道有這個意向,只是因為經濟問題,奧斯曼國內對於如何拿出這筆錢沒有頭緒。

“華夏的皇帝,目前奧斯曼的經濟困頓,無力支付多達六百萬英鎊的鉅額資金。”

作為雙方的最高領袖,都不是政治和外交上的小白,哪怕明知道四艘戰列艦對於充實奧斯曼海軍的意義,但依舊哭窮表示沒錢。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