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華中一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若說李鴻章被復興軍在關溝南口挖坑埋了之後,滿清威望最高的漢人大吏是誰?總督湖廣,組建新軍的張之洞無疑是最高的。

復興軍自1900年二月出兵,三月下旬就收復了湖南。武昌等長江以南如黃石、咸寧、江夏等地都被復興佔領;復興軍隨後組織部隊打算進攻漢口,不過此時滿清已經在鄂北、豫南調集了精兵防守。

張之洞靠著個人名望獲得了周邊府縣的大力支持,又依靠漢陽兵工廠製造的槍支彈藥訓練新軍。

雖然訓練的新軍戰力不強,但復興軍數次進攻都被張之洞麾下的常備軍擊退,之後又因為復興軍忙於抽調兵力和物資支援東北戰場。

如此一來在,張之洞在滿清眼中不僅是封疆大吏,更是可以抵得復興軍攻勢的中流砥柱。

張之洞在甲午戰爭時向滿清奏請,將南京自強軍中已經練成的原江南護軍前營500人調赴鄂省。

隨後以這五百人為班底,將他們分成前後兩營,以張彪、嶽嗣儀為兩營管帶官,德將貝倫司多爾夫為總教習。

參用德國軍制,募勇補足兩營額數,編成鄂省護軍,委吳殿英以司銜監操官,組訓新軍。

在復興軍收復衡陽,兵逼長沙之後。張之洞知道復興軍下一個目標必然是長沙,向北進攻岳陽、武漢三鎮。

於是他將鄂省的武愷軍、武防軍、武建軍等舊式軍隊正式改編為湖北常備軍左、右兩翼。又奏請軍費,表示願以性命為憑為“大清”保住武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滿清為了擋住復興軍的攻勢,允許張之洞呼叫鄂省財賦。參照滿清在直隸訓練的四鎮新軍,張之洞也將左、右兩翼擴編為兩鎮,擁有兵員兩萬五千餘人。

憑著兩個鎮的兵力,張之洞牢牢的守住了長江以北的地方。

但張之洞對於韋珣可謂格外憤恨。

當初韋珣通電全國要抗日援臺,頓時大加誇讚,稱其為“少年英雄”。

尤其是唐景崧逃到大陸辜負了臺島民眾的厚望,韋珣義無反顧的率領近四萬兵馬支援臺島,每次聽聞韋珣在臺島擊退日軍都極為高興。

至於後來韋珣以朝鮮為要挾逼迫日方售賣臺島,滿清以南川韋氏要挾韋珣歸附。聽聞韋珣還是自己幼時所居的南籠縣人,張之洞數次去信苦勸,表示如果他願意歸附滿清,那麼以他自己的信譽擔保絕對不會讓其被滿清所害。

韋珣當時看著張之洞這半個老鄉,這個士林、官場都聲望斐然的老人的來信,通篇都是說著滿清的“大義”和“正統”,又說其為國家強盛所正在做的努力,如漢陽鐵廠槍炮廠等強國之工業。

總之就是一句話,你還年輕,前途大好,歸附滿清榮華富貴、廣大門楣少不了的。

不過韋珣可沒有聽著老頭子繼續廢話的想法,直接去信一封絲毫不給面子的問道:貴始祖張端若聞閣下仕於建奴,九泉安乎?閣下身負炎黃血脈,如何因滿清之官位與個人之名望而從賊焉?他日歸於黃土,見之祖先有何顏面焉?

這三個問題直接把張之洞嗆了個半死,再也沒有寫書信到臺島勸解韋珣。轉而上奏滿清,直言韋珣未來必定會如洪秀全一般的禍亂天下之人,宜儘快舉大兵剷除。

可十餘萬日軍三次大規模進攻都不能擊敗韋珣,滿清在朝鮮和遼東被日軍打成什麼樣?

換作“大清鼎盛”的康乾之世,許以爵祿官位要求韋珣歸附那是給你臉了。可滿清因甲午一戰暫時丟了心氣,又被韋珣殺入閩粵大肆掠奪府庫,哪有能力剷除韋珣。

在韋珣看來,張之洞固然在近代清末為華夏的近代工業做出諸多的貢獻,甚至於其創辦的漢陽工業在後世為抗戰亦是出力不少。

可那都是張之洞在滿清官職任上所作,其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滿清的統治。不論是之後的東南互保還是鎮壓自立軍,都是想給自己博一個“忠臣”的好名聲,為家族的仕途做投資。

如今復興軍兵強馬壯,騰出手來自然要將進攻目標放在鄂省和豫南的南陽盆地了。

復興鄂豫戰事集結了四個師的兵力,澧縣的第八師、岳陽的第九師,黃石的第十師,廬江的第十一師。

第八師和第九師渡河北上,收復鄂西,之後進攻襄陽和南陽;第九師由黃石擇地渡河,從東南方向避開鄂省兩個鎮嚴防死守的沿江防線;第十一師從廬江出發和駐防南京一帶的十五師合兵進攻合肥,之後直趨信陽,確山。

復興軍此前的種種清算事蹟,又殺了李鴻章這樣的士林領袖,這讓江漢平原、南陽盆地的士紳明裡暗裡都分為兩派。

如今復興軍這麼大的動作,自然是人心浮動,兩派涇渭分明。

平日裡做事謹慎多有善行的士紳知道復興軍不會對自己怎麼樣,心安理得的召集佃戶莊丁在自家大院好整以暇的等待復興軍的到來。

作惡多端屁股不乾淨的,就開始琢磨著怎麼跑了。

如今復興軍橫掃天下的大勢已經是個人都明了,可他們想要投降復興軍也不會放過他們過往的舊賬,所以只能琢磨逃跑。

守肯定是守不住的,就連張之洞在聽聞復興軍集結四個師近五萬人的兵力,他也知道守不住太多時間。

不過漢陽對於張之洞來說意義太重要了,漢陽鐵廠從讓在廣東任職的時候因為調任湖廣,他將才到不久的機械搬到了漢陽。

當時李鴻章等人提出建議,希望把鐵廠留在合適的地方。因此張之洞感覺李鴻章在和他搶鐵廠,於是他強制命令讓漢陽鐵廠跟著自己走。這樣的後果是很明顯,所有的一切全憑政治感覺走,漢陽鐵廠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先天不足。

在選址上不考慮實際而是考慮政治,漢陽鐵廠的鐵礦石化驗根本不符合。以至於張之洞在當年差點被逼到風尖浪口,而漢陽鐵廠一度成為一個形象工程。

其實在專業的人看來,將廠址選在大冶是最正確的。那裡的大冶鐵礦可以完全供應起這個所謂的東亞“最大鋼鐵廠”。

這也印證了之前韋珣對於張之洞的看法,傳聞之所以不放在大冶而是在漢陽,原因是怕失去漢陽鐵廠的控制權。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