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毛不拔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龔成康這摩拳擦掌正準備大幹一場呢,看到匆匆趕來的李邦華,還有他身後跟著的從未見過的史纘烈。

龔成康不禁好奇問道:“李大人,弟兄們都準備好了,您這是幹嘛?”

“成康,且慢攻城,這武昌知縣乃是我的鄉鄰,先等我前去勸降一番,若是說服他開城投降,豈不又免了一場兵災!”

龔成康一聽這話,心中不禁瞭然,他趕忙叫停攻城準備。

此時史纘烈站了出來,他主動來到城下,對著城樓上高聲叫喊道:“知縣林增志大人可在?我是黃州知府史纘烈,有事求見你家大人!”

樓上的守城將士一聽是江對岸的知府到來,一時之間摸不著頭腦,趕緊請示城樓裡的林增志。

已經是四十三歲的林增志聽到城外來人是黃州知府史纘烈,立刻起身來到城牆邊上,往下一眼望去,果真是一位穿著五品官袍的男子。

看到史纘烈在城下,林增志立刻意識到他已經投降了。

他冷嘲熱諷的說道:“史大人,你不在黃岡守城,為何在此?”

史纘類一聽這話,知道這是林增志在挖苦自己。

他無奈苦笑著說道:“林賢弟,愚兄今日特來做說客!”

林增志一聽,不禁冷笑道:“果真,你降了反賊,你這二臣賊子,不以身殉國,還有臉來做說客,真是好不要臉,枉你苦讀聖賢之書,深受朝廷厚恩,你就是這樣報答陛下,報答朝廷的嗎?”

史纘烈一聽這話,頓時胸中早已準備的千言萬語都被憋了回去。

正在史纘烈無言之時,李邦華走了上來。

他對著城牆上喊道:“林賢侄,可還記得我否?”

林增志定眼一看,不禁大驚失色。

“李尚書,您為何在此?”

林增志是安福人,跟李邦華老家盤古鎮距離不過才二十裡不到,林增志少年時隨父親到溫州瑞安,寄籍在那,但是每年依然會回安福老家祭祖。

對於李邦華這位官場前輩,又盡在咫尺,他怎麼可能會不去拜訪。

他對李邦華還是非常尊敬的,看到李邦華出現,林增志趕緊行禮道:“李尚書,許久不見了,您老可還好?”

李邦華微微一笑,指著緊閉的城門說道:“賢侄,這可不是說話的地方,可否讓老夫入城,與賢侄暢飲一番呢?”

林增志聽到這話,不禁想了一下,最終答應了李邦華的要求。

李邦華出現在反賊陣前,這已經說明這位兵部尚書都已經加入了反賊行列了。

林增志已經猜到了李邦華前來的目的,但是他心裡其實也清楚,單靠一個武昌縣,是不可能擋得住上萬大軍強攻的,破城也不過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是長年以來熟讀聖人書的林增志心裡就是有一道坎,他沒法直接投降,因為這樣太容易背上一個不忠的名聲了。

林增志本來打定心思以身殉國,報效皇恩的。

但是在看到李邦華的到來,林增志的內心不禁動搖了一下。

李邦華乃是吉安大儒,朝廷大員,這種人都跟著反賊了,他一個小小的武昌知縣,又算得了什麼呢?

林增志名人放下吊籃,把李邦華和史纘烈二人吊了上去。

李邦華坐著吊籃上了城樓,一上來就有一群士兵圍了過來,把刀架在了他們的脖子上。

林增志一看,趕忙厲聲喝道:“這是李公,前兵部尚書,不得無禮!”

幾名士兵一聽兵部尚書,嚇得趕緊收了刀子後退。

見士兵退下,林增志趕緊行禮告罪道:“李公,多有得罪了!”

李邦華擺擺手,“無妨,你也是忠於王事而已,賢侄,老夫今日還未進食,賢侄可有佳餚款待?”

林增志一聽這話,知道李邦華這是要找機會說降自己了。

他馬上說道:“李公,請隨我前往縣衙,我這就命人準備酒宴,款待李公!”

臨下城樓前,林增志叫來把總囑咐道:“看好城池,我去去就來!”

把總聽到知縣要走,不禁急問道:“大人,萬一反賊攻城怎麼辦?”

林增志笑了笑道:“在我沒有送他們出城之前,反賊是不會攻城的,你安心在這看著,注意不要跟他們起衝突!”

說完林增志便給把總使了一個顏色。

把總跟著林增志已經有好幾年了,對於林增志這個眼神立馬懂了。

林大人這是要去談條件了,準備給眾人博一個好的前程。

亂世已至,湖廣也不是什麼人間天堂了,自打張獻忠起事以來,湖廣就被被騷擾了好幾次。

朝廷現在也是在風雨飄搖之中,特別是去年年初傳出皇陵被燒的訊息,大家都在紛紛討論,說朱家的氣數將近,天下就要改朝換代了。

只是眾人都不知道這改朝換代的人到底是誰。

林增志一行人下了城樓來到縣衙,林增志為了顯示尊重,把李邦華直接請到了自己的後宅,並且叫來自己的妻子見禮。

林增志知縣武昌,家屬也一同跟著過來了。

林增志三十五歲才中的進士,得了一個外放蒲圻知縣的差事,後來又遷到了武昌任知縣。

任職武昌後,林增志便把自己的妻子父母一同接了過來,一家老小都在身邊。

他們家本是江西安福人,在溫州瑞安也不過是寄籍而已,並無根基。

李邦華跟林增志的家屬見過之後,他直接開門見山道:“賢侄,老夫此次前來,是為勸限制投誠一事而來。”

林增志聽到這話,面不改色的問道:“敢問李公,您是何時入的那江南總督的帳下?”

“去年。”

林增志聽到這話,不禁為止一滯。

想不到人家李邦華都已經加入義軍一年了。

“李公是朝廷棟樑,社稷重臣,晚輩對李公甚是尊重,李公從賊,定然有您的道理,學生本不該問,但是學生還是不解,那江南總督,到底有何魅力,能讓李公您這樣的人都跟隨於他呢?”

李邦華想了想,嘴裡口吐了八個字:“不世明君,千古難逢!”

林增志聽到這八個字,頓時心中一驚,想不到自己這江西老鄉,居然被李邦華用如此稱讚,看來的確非同常人。

史纘烈此時也出來說道:“賢弟,這江南總督確是明主,他雖名為反賊,但是攻城略地,卻對百姓秋毫無犯,且打擊不法豪強,收攏土地,廣散於治下百姓。

前日黃岡城外大戰,想必賢弟也隔江聽到了,那張獻忠是何等厲害,他與我主在城外血戰一天,張獻忠愣是兵敗撤退,伏屍數萬。

據愚兄所知,江西大部地區去年都取得了大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此等人物,不正是吾輩所盼望的明主乎?”

聽到史纘烈這話,林增志的心頭動了。

前天他隔著長江就聽到了對岸傳來的喊殺聲和炮聲。

當時他還納悶,黃岡到底發生了啥事,居然動靜如此之大。

他當時還想派幾條快船渡江前去檢視,結果被卻莫謙的水師給堵住了,根本過不去江。

等到今天,他才知道原來是張獻忠和莫謙在城外大戰了一場。

林增志想了想,說:“李公,史兄,我若投降,這城中的百姓和軍官們該當如何處置?”

李邦華和史纘烈互相對視了一眼,李邦華說:“一切從原,不過城防由義軍接管,軍官們願意投降的,可加入義軍,今後作戰有功,照常封賞升職,不願從軍的,發放路費准予回家。

當然了,若是軍中和官府裡有為非作歹,欺壓百姓的惡徒,則必須論罪,當斬則斬,當判則判,絕不手軟!”

林增志聽到這話,頓時心裡有了底。

“好,就如此,我林增志,願降!”

......

武昌縣不攻自破,知縣林增志率部投降,得到訊息的莫謙此時也剛好率軍渡江。

莫謙在黃岡留了兩千兵馬守城,交有彭金洪負責,固守黃岡,本人則率領一萬大軍乘船渡江,在武昌碼頭登岸。

龔成康聽到大帥親臨,趕緊告知了城內的李邦華等人。

李邦華帶著新降的林增志親自到碼頭迎接。

當林增志親眼見到自己這位江西老鄉時,頓時眼睛都呆住了。

“您就是江南總督莫大王?”

莫謙看著發呆的林增志,不禁笑問:“怎麼?我不像是個總督的樣子嗎?”

林增志這才反應過來,趕緊解釋道:“不不不,只是我未曾想到,江南總督莫大王,居然如此年輕!”

莫謙哈哈大笑,拉起林增志的手說:“聽說你是安福人,我是宜春人,離你安福老家近的很,我們也算是老鄉了,你獻城有功,按照我義軍的規矩,凡是主動投誠的,經過考察後,都可官復原職。

李公和史大人都給我作保,說你是個好官,這樣,這武昌知縣的差事,你先繼續兼著,不過我義軍的政策你估計可能不瞭解,等我回頭找幾個助手給你打下手,讓他們幫助你推行義軍的均田策,你看如何?”

“任先既已投降,自然一切以主公命令為準,主公,請入城!”

“好,請!”

大軍進入城內,城中百姓都用又害怕又好奇的眼光打量著義軍部隊。

武昌縣百姓都未曾聽說過江西義軍的名號,但是因為之前朝廷經常宣稱張獻忠等賊的殘暴,所以對於這種造反的義軍,大家心中都有些害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很快義軍的安民告示便在城內各處張貼開來,告示裡明確表示百姓們不必害怕,義軍不會拿百姓一針一線,並且告知百姓,有任何膽敢欺壓百姓索要財物的士兵,都可以前往縣衙告狀,一旦查實,就地處斬。

安民告示一出,再加上義軍嚴肅的軍紀,百姓們心裡的石頭就放了下去。

四月初五日一早,莫謙親率軍步兵兩萬,水師戰船六十艘,水兵三千人,押送糧草民夫兩萬人,從武昌縣啟程,一路浩浩蕩蕩,直奔西北一百裡外的武昌府。

此時的武昌府內,早已是人心惶惶。

張獻忠兵敗黃岡後,這廝並未遠走,反而在隔江相望的黃陂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渡江一般。

與武昌府隔江的漢陽府此時也是如臨大敵,因為張獻忠的兵馬已經在漢陽府外圍出現了,漢陽城外有幾十個村子已經遭到了張獻忠兵馬的打劫,百姓死者多達幾百人。

漢陽城外的百姓都知道要打仗了,紛紛攜帶家眷行禮逃離村落,躲入府城漢陽避難。

漢陽知府殷德明見到張獻忠的兵峰,知道漢陽必不可守,帶著人就渡江逃到了武昌府內。

殷德明前腳剛到武昌,後腳莫謙就帶著兩萬大軍和三千水師抵達武昌城外。

水師橫列在長江之上,大軍陳列於武昌南城東城外面。

加上錢大有先前率兵馬,三萬大軍和兩萬民居就在城外駐紮下來,連營十里,浩浩蕩蕩,守城將領看到賊軍如此之眾,頓時心裡嚇得瑟瑟發抖。

此時武昌府內,湖廣巡撫唐暉雖在城中有三萬兵馬,但是都是一群烏合之眾,這三萬人除了一萬是從德安前線調回的剿寇主力,剩下兩萬人都是匆匆募集而來。

而就這兩萬人馬,唐暉也不一定指揮得動,因為他沒錢給這兩萬人開軍餉,甚至連一萬官軍的軍餉都沒錢發了。

此時參將崔文榮站了出來,他對唐暉建議道:“撫臺大人,何不率三司官員向楚王要錢,楚王藏金百萬,撫臺大人與兩司衙門的人一同去找楚王,求楚王出錢,這三萬大軍軍餉或許就有著落了。”

唐暉一聽,覺得這是個主意,馬上帶著湖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主官大員們前往楚王府,求楚王贊助軍費。

楚王一聽三司大員是來要錢的,頓時鼻子都要氣的冒煙。

他把三司大員都請到自己大殿裡來,指著朱元璋賜給第一代楚王的裹金交椅說:“寡人可沒錢助軍,王府裡值錢的就剩這把太祖爺賜的金椅了,唯此可佐軍,他無有!”

三司大員一聽這話,心裡頭那個氣的喲。

這楚王富甲一方,眼下都兵臨城下了,居然還一毛不拔。(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