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九章 裝甲程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在中國的北部,是大片遼闊的荒漠,氣候的變遷,讓這裡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無人區,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無人區,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代表著某種傷痕,西北已經開始治理這些地方了,從歐洲而來的源源不斷的人力,補充到了這裡,數以百萬級的戰俘,可以在最艱苦的狀態下工作,更何況西北從某種意義上面,沒有過於的苛責他們,除了環境比較的艱苦之外,後勤補給,帳篷,工作環境等等,都在能夠解決的狀態之下,解決的最好了,甚至連挖樹坑的工作,大部分也是由機械完成的,只有在機械無法代替人力的情況之下,才會選擇讓人來工作,這種情況之下,不但北方的環境改變的特別的快,這些戰俘們。也沒有太痛苦,基本上都是10小時左右的工作制,工作之外,比較的平和,吃的好睡的好。

1914年剛剛來臨,在今年的一年時間之中,會搶先種植各種抗旱的植物的,為了支援這個工程的,西北的植物研究所,甚至把大批的溫室大棚和試驗田,都投入到了種苗的繁育之中,科學的管理,精心的挑選各種抗旱和適合在沙模之中生長的植物,這些都會在未來的一年之中,種植在包括荒漠在內的眾多土地之中。

未必會一定在短時間之內,改變整個地域的環境,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特別是已經有惡化跡象的黃土高原,鞏固水土,防風固沙的。分成了3期,長達15年的時間。西北會陸續投入的550億西北元,用於整個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和種樹植草。完成退更換林,退耕還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因此會造成整個中國的糧食等的減產,卻會徹底的改變整個西北的氣候條件。

中國一直以來,土地都是不夠,無論是後世,還是現在,都用比較貧瘠的土地。養活著難以想象的民眾的,似乎從中國有史以來,糧食一直都不太夠,所以在歷史上面,就如同三國演義之中講的,天下大勢,分久不合合久必分,當穩定的時間過了兩三百年之後,當人口延續達到了一定的極限的時候。一但遇到問題,就會動盪不休的。

可是這一點,對於西北影響不大,西部地區開闢的新的土地。加上海外控制的龐大土地,會補充掉這4500萬畝的土地的產量。投入是驚人的巨大,土地和資金。帶來的結果卻是光明的,最少。在楊元釗看來,有生之年。會讓黃河,這一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變青,因此產生的環境和後續的後果,會在未來百年千年的時間之中,持續不斷的影響整個中國的發展。現在西北大部分無人荒漠暫時還沒有到種植樹木和牧草的時候,現在,大部分無人荒漠還是沒有多少作用,只有少部分,作為西北軍絕密武器的試驗場,特別是陸軍用武器。

坦克和裝甲車的研究,從1911年開始立項,歷時三年的時間,從最簡單的普通裝甲車,逐步的發展到了現在,走過了3代,坦克和裝甲車開始越來越強悍。經典的坦克和裝甲車的圖形,早在研究之初就交給了研究所,不過也因為如此,走了不少的彎路,後世經典的坦克和裝甲車的外形是非常的經典,否則也不會有無數國家使用,但是對於20世紀初,100年的科技斷代,哪怕知道這些都是最好的,要解決起來非常困難,最開始的,研究員幾乎摸不到頭緒,很多路線都走死了,很長的時間,都沒有太多的進展。

好在楊元釗的及時放手,讓研究人員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依靠自己的努力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下子,如同畫龍點睛一般,及時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西北本身就擁有了生產坦克和裝甲車的一切條件,各種子項目,比坦克和裝甲車出現雛形的時候,有了很大的進展,如果不是楊元釗刻意的要求裝甲車和坦克,擁有必要的效能,甚至堪比於後世的主力部隊,這些坦克和裝甲車早就誕生了。

楊元釗是後世車隊的工程師,是著名大學動力系畢業,本身就對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動機有極深的研究,加上穿越時候帶來的寶馬999發動機和一體機提供的各種先進的金屬材料,一些先進的發動機逐步的出現了,強勁的柴油發動機的馬力已經達到了600馬力,針對著二戰主力發動機來說,體積稍稍龐大,可是對於坦克和裝甲車來說,動力是一個核心的心臟,少了動力,任何設計都沒有辦法會出應有的作用,這個已經面前更可以用了。

在初步的受阻之後,楊元釗果斷採用了新的方法,只是拿出了發動機和有關後世的理念的簡單的東西,比如說輪式步兵戰車的,輪式裝甲,履帶式坦克底盤這些最基礎的,發動機,火炮和防護這些基本的概念,剩下的,就交給了設計師們了,順便提出了要求,可靠性強,結構簡單,容易維護,便於大規模生產等幾個要求,也因為如此,西北的裝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別小看這些要求,這是經過了歷史考證,西北在發動機專案上面,因為一體機和楊元釗本身的出色,已經超過了這個時代了,要知道,後世行銷整個世界,支撐起美軍的軍事運輸的道奇卡車,不過是10噸,之所以這麼小的排量,一方面因為車廂等金屬的等級不足,另外一方面,發動機的效能不足得

但是現在,在一體機和楊元釗的設計之下,功率最大的柴油發動機已經達到而來600馬力,而普通的柴油發動機也達到了300馬力左右,小型化和生產能力已經具備,故而運輸能力超過25噸的大型軍用卡車和50噸左右的重型坦克也跟著出現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噸位永遠是坦克的基礎,事實上,第一次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的坦克,無論是大水箱還是法國的雷諾,都是20噸以下的輕型坦克的,自重和速度都非常的緩慢,以楊元釗的眼光看來,根本就沒有後世的實用性,從某種意義上面,說,只是英法被壕溝戰折磨到了無法人受到額程度之上,硬生生的拼湊出來,突破壕溝戰的武器,大水箱的速度不過是3公里每小時,只是一個移動的鐵殼子而已,至於雷諾稍稍快一點,卻還是趕不上後世裝甲的效能。

這樣的武器,面對無防護的步兵和沒有大口徑火炮支援的陣地的時候,有出色的效果。可是緩慢的速度,很容易被後方的戰略炮兵所覆蓋,特別是以一戰時期的炮火密度。楊元釗製作的坦克,是為了讓他成為一種攻堅武器,而不是一棟的棺材,坦克在初期的有了巨大的作用之後,很快就變成了移動的棺材。所以,坦克跟戰列艦很類似,速度,火力,甚至是防護,必須要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

600馬力發動機這是基礎的,要知道,二戰時期的主戰重型坦克的的,他們大部分的發動機的馬力都是600馬力,從t34到虎式,再到美國和英國的主戰坦克。

雖然還有眾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是火炮技術,防護裝甲,甚至防護理念,都是世界一流的情況之下,西北的重型坦克已經有了基礎。

西北的研究人員,在著力的解決的時候,這個坦克怎麼越來越像是後世的t34了,其實也難怪,楊元釗所提出的這些要求,甚至連耐低溫的效能,都是參照著蘇聯的坦克來提出的,世界上很多東西,基本的道理都有一定的共性,在堅固了這些方面之後,裝甲車很自然的就向著蘇制的裝置上面而去了。

作為整個西北,最先裝配了裝甲的部隊,獨立裝甲一旅和特種裝甲一團,他們是最先接觸到裝甲部隊的部隊,強悍的裝甲效能和訓練有素的部隊讓他們對於自身的實力非常的有信心,不過現在,突然讓他們參加演習,配合第11軍的演習,這多多少少讓他們意外了,裝甲一旅和特種裝甲一團,全部都是高配的,旅長是少將,團長也是准將,基本上相當於別的部隊甲等師和乙等師的軍銜了,從成立開始,一直都是獨立訓練的,現在接到這樣合練的命令,多多少少有些讓人奇怪。

轟鳴的聲音響起,裝甲一旅擁有250輛一型裝甲車,而特種裝甲一團擁有112輛坦克,其中重型的27輛,中型的35輛,剩下的全部是輕型的,類似戰術演練也經歷過,裝甲一旅哪怕是數量更多,碰上重型坦克也是完敗,也就是普通的中型和輕型坦克可以抵擋一二,現在要跟全步兵的部隊進行合練,對於他們而言,簡直是手到擒來,正因為熟悉手中的武器,他們才清楚,裝甲力量到底是多麼的強橫。

紅色的信號彈無人荒漠的上空升起,按照演習的預案,他們需要穿過30公里左右的區域,突襲前方已經構築陣地的3個師的步兵部隊,他們早在3天之前就已經進場,構成比較堅固的立體陣地,他們的演習專案,就是如何突破這個陣地,以最小代價獲得成功。(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