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上海起航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8000人從中國運到德國,不算太容易,現在各國,航運興旺發達,英德都在秘密的準備戰爭,他們是世界船運的大頭,加上越來越繁盛的世界貿易,想要湊到足夠多的船隻,運送人員和基礎的裝備,這並不容易,最關鍵的是,這只是大宗運輸的一小部分,前往德國興建大型工程的工人,除了一部分在船上之外,還有相當的一部分,沒有上船,德國支援了一部分的運力,剩下的,就要靠西北自己解決。

上海到巴士拉的距離,比上海到柏林的距離少了一大半,如果是巴格達鐵路徹底完工作之後,還可以透過巴格達鐵路進行分流,現在,無論是人員,還是裝置,都必須要透過船運,對於船運的壓力非常大,德國也只是在有限的情況之下,抽調了一部分,這已經是極限了。

楊元釗也很清楚這一點,這段時間,就是落實海運力量,之前從英國訂購的船舶之中,有一部分,不在英國本土,而是在亞洲和北美,一部分透過巴拿馬運河,前往中國,另外一部分,則直接在中國交割,他們都是中國附近的舊船,本就要就地交易。

至於歐洲這邊的,由德美出手,臨時的組織了一個船運公司,透過在各國招募水手,先幹起來,未來,則按照比例和程式,向中間新增中國人員,未來這裡會源源不斷的為中國海軍輸送戰士。

遙控著西北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決定,楊元釗當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情況之下,都是下達了最基本的命令。剩下的有足夠的行政人員去執行,從包墾公司的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習慣,沒有拖拽,沒有人浮於事,各方面的效率相當的高,幾次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讓西北的行政人員們,積累大量的經驗的,第一批的人員很快就調集好了,準備出發。

11月的長江有些陰冷。南方的天氣就是這樣,這種直接浸入到骨子之中的陰冷,讓一些北方人都受不了,好在,各種保暖衣服,特別是西北大力推廣的鴨絨,已經成為了江南一帶的新的專案,之前人們養鴨是為了吃肉,現在。更多的是為了產絨,哪怕沒有西北的科學養殖的效率高,也造成了養殖業的繁盛。

數千人組成的隊伍,讓碼頭這邊成為了人的海洋。第一批前往德國務工的工人,加上生產建設兵團和鐵路建設兵團的人員,他們共同乘坐遠洋船只。前往萬里之遙的歐洲,前往船廠的。穿著的是以天藍色為主體的衣服,他們脫胎於西北最早的那一批工裝。而生產建設兵團和鐵路建設兵團的。則是以作訓服為主,他們已經是半軍事化部隊了,無論是組織結構,還是機構結構,都是軍隊的模式,軍官們也都是正規的軍官,只不過從野戰部隊之中挑選,不太適合野戰部隊的,提升一級任用,在沒有工程和任務的時候,保持著軍事訓練,即便是工作的時候,也會抽調一定的時間進行訓練。

生產建設兵團和鐵路建設兵團,這兩大組織,已經成為西北最龐大的兩個兵團之一,從建設之初,他們擴張幅度就沒有減少過,特別是一年多之前的巴士拉,更是急劇擴張,現在中國,還承擔不起對於海外僑民或者務工人員的保護,這種抱團兵團模式,是最佳的選擇,最少紀律性比民用的工廠,不知道強大多少。

不過,在場的幾千人,無論是船廠工人,還是準軍事化的兵團士兵,他們的心中都有些迷茫,德國,對於大部分的人員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只知道是1900年,庚子事變的列強之一,佔據了中國的山東,是在中國有特權的國家。

可是再往下就不知道了,也就是西北一些接觸到外國人的工人,知道一些,卻也都是道聽途說,或者是德國工程師或者科學家的介紹,巴士拉就夠遠了,再怎麼說,也在中東,聽說還是在亞洲,德國,就已經跑到西歐去了,這有些太遠了吧。

人群之中,還有一些拿著德文字典,正在練習的存在,西北從最開始,就普及了外文教育的,英語跟德語是重點,英語是通行的語言,而德國,則是跟西北合作最密切的,哈比就是德國人,最初也是從德國招募的工人和工程師。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西北提升,一部分是依靠洋務運動的成果,這只是一個基礎,真正大幅度的提升的時候,是僱傭了德國工程師和研究員之後,一些學徒和工人開始掌握這些,這其中,水平相當高的沒有,勉強依靠字典結巴的跟德國人交流的佔據了很大部分,在西北頒佈的工人標準之中,一級工資之間,差別幾十塊,甚至上百塊的比比皆是,加上西北的工資收入只是一部分,高級技工在獎金方面的收入才是大頭,在任務緊,收益高的情況之下,高額的獎金是完成訂單的不二法門。

在西北,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學習知識,增加級別,多掙錢的風潮,最開始是從高級技工手中,後來,就要從這些德國工人和科學家的手中學到知識,要學到知識,語言是必須要過的一關,哪怕是死記硬背,也讓他們努力的去學,這個時間最多的已經三年多了,一些人甚至可以直接的熟練交流,第一批選擇的工人之中,技術永遠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都是語言的,這會他們大大的減少了融入的時間。

兩個方面並不衝突的,能夠踏踏實實的學習語言,加強跟德國人員交流,都是較為努力的,他們的技工水準相當的不錯,除了少部分是真的不太適合在船廠工作的技工工種,被忍痛的留下之外,剩下的都塞入到裡面了。

在這一批工人之中,其中有120個,是跟其他人不同的,他們是從西北各處精挑細選出來的,掌握了相當多科學知識,有一定的設計天賦,他們會跟目前在德國留學3000多名留學生之中挑選出來幾百人一起,共同成為設計師學徒,進入到德國的一些工作室和事務所之中,進行基礎的學習,這一批人才是這一批前往德國之中最重要的,他們是未來中國海軍設計的種子。

為了安排這些人,楊元釗付出的不小的代價,需要給德國5000萬美元的無息貸款也就是說,讓這些人進入到設計師事務所之中,切切實實的學習海軍,需要付出這麼多,平均到每一個人的身上,高達100萬美元,可是楊元釗依然付出了,雖然跟著戰艦設計師,能夠學到一些,可是派到青島來的設計師,人數不會超過12人,他們還有比較繁重的設計戰艦的任務,不太適合教授,最多就是跟著學,不算特別的系統,最多只是一個方面的專才,只有經過2-3年的系統學習,掌握了設計的一個基本的方法之後,才可以在未來不斷的提升,楊元釗的心中,好的設計不知道多少,需要有人能夠把他們付諸實施。

在小組長,主管或者連長營長的喊叫聲中,幾千人,分成了100多列,分別的在碼頭上面站好,幾千人形成整齊的陣營蔚為壯觀,佔據了上海已經擴建過的龐大碼頭,而他們所對著的,是各種各樣的,超過30艘輪船,只有少部分是客輪,剩下的,都是貨輪改裝,超過20萬的工人轉移,接下的德國工程,需要的人員極為龐大。

依靠客輪那不現實,不但楊元釗新買的船都用上了,德國也派出了不少的支援,他們是第二批,前面的12000人,已經在一週之前啟程出發了,未來的3個月,他們會陸續的抵達德國,他們是第二批,一共有9000多人。

30多艘船同時的放下甲板,已經排成的100多個隊伍,平均到每一艘船上面,只有三個,嚴格的紀律性,讓他們按照順序,在上級的主管之下,緩緩登船,有序的情況下,就快捷的多,在船艙的不同位置,都有引導,早已經把他們分配好了位置,按照4個人為一個單位,快速的找到自己所在的倉位的,少部分是客船的船艙,大部分是臨時搭建起來的,簡易隔間。

好在,這些都是西北的工人,楊元釗派出他們是寄予厚望的,30多艘船,平均每一艘不過是300多人,可是最大的船幾乎有1.8萬噸,最小的,也有2500噸以上,用來裝載300多人,簡直是太寬敞了。

只用了3個小時時間,大部分的人員都上船了,汽笛長鳴,第一艘船開船了,緊接著一艘又一艘的貨船,魚貫出了長江口,在長江口外的崇明島附近,完成了編隊,然後繞了一個彎,向著南方而去,未來兩個月時間之中,他們就會在船上漂洋過海的,前往的目的地德國,開始在德國的打工經歷的,此時此刻,大部分人的心中是迷茫,未知的國度,未知的工作,可是他們的心中,依然是充滿了希望,因為有西北這個強大的集體站在他們的背後。(未完待續。。)

...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