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雙龍 第二十三章 稱王, 紛至沓來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河東的這場戰事,一波三折,越打越大,把河東、河北之地的多方勢力都卷了進去,最後以謝天虎的全面大勝而告終。

作為勝利者,謝天虎已經頗具問鼎天下的實力,這也讓之前把注碼壓在李閥身上的人大跌眼鏡。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閥不用說,三戰皆失利,徹底淪為了天下英雄的笑柄。(唐軍也被群雄定調為“紙糊的軍隊”)

第一次李元吉雖然敗了,好歹還帶回去一萬多精兵;第二次李神通敗了,卻贏得了民望,也還帶回去了兩萬精銳;第三次李世民敗得這叫徹底啊,先是拒絕放糧,失去了河東民心,爾後更落了個全軍覆沒。這讓慈航靜齋那些有意推李世民為天下明主的勢力頓時閉上了嘴- -!笑話,現在全天下人都管李世民叫敗家子,誰肯相信他是未來的明主- -!

由於謝天虎的異軍突起,打亂了慈航靜齋掌門人梵清惠的如意算盤,讓其推舉李世民為天下明主的把戲徹底落空。為此,梵清惠不得不重新考慮,要不要把師妃暄派到河東之地去走一走,看看謝天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有沒有可能偏向佛門一邊。

另一邊,謝虎侯看著桌上堆積如山的勸進書,不由一陣頭皮發麻,天下尚未平定,就有這麼多人急著勸自己稱帝,這些人無非是想在未來的朝廷裡佔據個好位置。想到這裡,謝虎侯把幾個身邊的文武找來商量。

原夏軍的國子祭酒凌敬為唐軍所獲,後又被馬邑虎軍所救,如今也在虎侯帳下效力,協助魏徵處理政務。

凌敬上前一步,勸說道:“啟稟主公,我軍現在雖佔據馬邑、河東及河北大部地區,但北方尚有羅藝和高開道兩支人馬,再加上更北面蠢蠢欲動的突厥人,此時不是稱帝的最佳時機。下臣設想,再過個一兩年,待我軍完全消化了整個北方地區,那時主公只需派一支精兵南征,天下唾手可得,到時候再稱帝也不遲,望主公三思。”

謝天虎哈哈大笑,說:“哈哈哈哈~~好你個凌敬,這話算是說到本侯心坎裡去了,本侯不願做那有其名無其實的帝王,想想當今天下,有多少人稱帝了,但到最後都成了過眼雲煙,途成天下人口中的笑柄而已。”

一旁的魏徵建議:“啟稟主公,臣等的意思是,眼下雖不是稱帝的最佳時機,但主公可先稱王,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第一:避免過度刺激北方的突厥人。第二:稱王又能彰顯主公的威望,讓四方豪傑盡相歸順。”

謝天虎轉頭問眾人說:“你們都是這個意思?”

李靖等人紛紛上前一步,齊聲稱是。

見文武百官都是這個意思,謝天虎也就不在謙讓了。不過話說回來,既然要稱王,那麼王號就非常重要,謝天虎和群臣商量了好一陣子,始終有些分歧,未能達到統一共識。

大將王伏寶建議,從主公名諱中取一天字,稱“天王”如何?

他的說法得到了陽四、宋金剛一眾將領的贊同,依他們看來,稱“天王”既顯得高貴,又突出“霸氣”,完全符合主公現在的身份地位。(這群靠造反翻身作主的將領們,小農意識還是很強哦,這和他們長期的生活環境不無關系。)

謝天虎心說:“從古自今,凡是敢稱自己為“天王”的人,最後下場都不怎麼好,這個王號用不得!”(如水滸傳中的“天王”晁蓋;太平天國中的“天王”洪秀全;前秦時期的“天王”苻堅。)於是,謝天虎斷然否決了這一提議。

原夏軍左僕射齊善行建議道:“主公可仿效古之周天子,稱周王如何?”

他的這一建議也得到了不少人贊同,更有人還直誇讚齊善行有文化,不愧為當代大儒。

謝天虎琢磨著:“老齊(齊善行)你原來建議竇建德稱夏王,結果老竇沒幾天就掛了- -!現在又建議本侯稱周王,你咋不乾脆建議我稱商王吶!這樣夏、商、週三朝算是給你全都復辟了- -!”於是乎,這個建議也被謝天虎給否決了。

李靖站出來說:“啟稟主公,您稱王的王號,末將實在是想不出什麼好點子,不過將士們都喜歡稱自己為“虎軍”的一員,第一嘛:“虎”字是主公名諱中的一字。第二嘛:“虎軍”叫起來不但朗朗上口,還很威風。”

凌敬補充說:“眼下黃河以北馬上就要盡歸主公所有,可在虎字前面加一“北”字如何,稱“北虎王”。”

謝天虎聞言,覺得叫“北虎王”還不錯,轉頭問旁邊的魏徵意見。

魏徵一拱手,說:“屬下也同意叫北虎王。”

謝天虎一拍大腿,說:“就這麼定了,從今日起本王就稱“北虎王”。”

謝天虎稱王的訊息一經發出,迅速擴散開來,不少文人墨客心下鄙夷,稱王竟然稱出個這樣的名號,真是開創了古之先河。

不過也有不少寒門士子站在謝虎王一邊,為其辯解。更有寒門士子當眾指出:“你沒見突厥人經常稱自己是什麼“狼王”啊,“鷹王”什麼的,為何只許他們這般,卻不許英明神武的謝天虎自稱為“北虎王”,這分明就是用雙重標準看人。”這話說得理直氣壯,讓那些鄙視“北虎王”這個稱號的人直接啞口無言。

對此,謝天虎心中明白得很,寒門士子願意主動為自己發聲,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施行科舉制度,它為寒門士子提供了一條陽光大道,讓其報國有門,不負所學,一展胸中之才。於是乎,謝虎王更加賣力的在所轄勢力範圍內實行科舉制度。(反正河東、河北地區的門閥勢力已經被來來回回的諸多義軍消滅得差不多了,是以全面推廣科舉制度,也並沒有引起太大反彈。)

北虎政權將未來兩年的工作重點放在如何消化現有戰果上面,以魏徵為首的文士集團,卯足幹勁,把馬邑那一套活搬活套在整個北方,數年戰亂使許多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田地自然也成了無主之地。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非得有大決心,大毅力方可。

再加上義軍魏刀兒部、宋金剛部、劉武周部,以及還未剿滅的高開道部十分牴觸隋朝舊臣,在起義之初就對隋朝舊臣大殺特殺,造成了大量權貴死亡這一事實。(事實上,北虎王大殺李氏族人,想的何嘗不是不斷削弱門閥勢力的念頭- -!)

綜合幾點來看,北方現在不缺地,唯缺人而已,特別是有一技之長的能人。於是北虎政權按人口戶數給每家每戶分得若干田地,頓時迎來了整個黃河以北民眾的衷心擁護。

當然,立功的將士們和文臣武將更是斬獲頗豐,人人都分得了肥田,將領們更是得了金銀絹帛無數,用謝虎王的意思來說,就是“高薪水,養廉潔”。

謝虎王明明白白告訴諸位文武大臣,本王不想學那漢高祖行“鳥死弓藏,兔死狗烹”之舉,本王願與諸位共患難,同富貴。給諸位如此高的賞賜,要的就是不要再有人鋌而走險,行那貪贓受賄之事,否則,菜市口的鍘刀可是不認人的。

眾文武大臣連稱:“不敢”

忙活一天,處理完了軍國大事,謝虎王揉著太陽穴,回到晉陽王府內,準備和兩位夫人好好溫情一番,不料卻被前來拜訪的人們打斷,第一個到訪北虎王府的就是陰葵派宗主祝玉妍。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