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急轉直下(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清軍所用的火炮大多是57mm以內口徑的“輕型”行營炮,雖然普遍較為新式,但是由於口徑的限制,威力遠不如日本陸軍所用的70mm火炮。

而且這些鋼炮不能拆卸運輸,本身重量也比較大,在多山的朝鮮和毗鄰的中國長白山區遠不如日本的70mm青銅山炮好用,後者全重僅有56公斤、而且還能拆成三個主要部件分開運輸。

雖然新式鋼炮的精度要比日軍所用青銅炮高得多,但由於目前世界上光學測距技術與火炮戰術的落後,實戰中的有效射程並不比後者遠多少,體現不出多大優勢。

青銅炮的膛線容易磨平是個很大的缺陷,但只需帶上足夠多的炮管內襯就可以解決,而鋼炮過於沉重的缺陷卻沒什麼好辦法來加以解決。

不過之後再想偷城已經不太可能,就算這些大炮會嚴重拖累行軍速度,立見尚文也不得不帶上他們,這讓一向注重行軍速度的他相當無奈。

而當立見尚文讓部下用這些新式火炮練習了一段時間,發現繳獲的炮彈居然大部分都不能炸響之後,他就更是不知道該什麼好了,

這些新式火炮的射速很快、本該具有很大的優勢,但若是打出的炮彈炸不響,那還不如用他們自己的老式青銅炮呢。

歷史上這個問題還好解決,讓日本國內運來合格的彈藥(日本海軍裝備有大量使用相同彈藥的火炮)就行了,但在本時空,除非聯合艦隊能夠打敗北洋水師奪回制海權,讓便利廉價的海運得以恢復,否則這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意識到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之後,立見尚文最後只能這樣安慰自己,“算了,有炮總比沒炮要好,再清**隊用的也是這樣的火炮和彈藥,我軍至少不會吃虧......”

攻佔朝鮮並繳獲大量軍需物資只是完成了立見尚文獻策的第一步,在接到元山日軍傳回國內的捷報後,日軍大本營立即命令聯合艦隊出海執行立見尚文計劃書中同樣關鍵的第二步——去仁川港外佈雷、斷掉漢城清軍的補給。

由於訓練還遠未完成,此時的日本聯合艦隊還不敢與北洋水師交戰,但只是過去佈雷的話,還是沒什麼壓力的。

畢竟日艦速度優勢明顯,打不過也可以逃,而北洋水師一方面不敢分兵、擔心被日軍各個擊破,一方面軍艦普遍續航力不佳、不能在外面長期逗留,因此實際上並不可能完全封死黃海、讓日本海軍無隙可乘,日軍派出的那四艘高速巡洋艦總能找到機會開到仁川港外將水雷給布下去。

而這水雷一布下去,北洋水師頓時就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缺陷——艦種不全,偌大一支艦隊,居然連一艘專用的掃雷艦艇都沒有(其實此時包括列強在內,普遍都忽視掃雷工作,但是西方列強工業基礎雄厚,有了需要很快就能設計建造出來,而清末的中國卻絕沒有這樣的可能......)......

要知道,自從水雷出現以來,排雷就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就算有專業的掃雷部隊,想要在短時間內將日軍佈下的水雷排除乾淨也不容易,何況北洋水師派來排雷的都只是些二把刀?

等他們將水雷排除乾淨,還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因此從仁川港輸入漢城的這條補給路線實際上已經被徹底切斷。

雖然朝鮮的港口遠不止仁川一個,可是因為港口的位置分佈,仁川港這麼一封,在朝清軍實際上已經只剩下了兩個選擇......

“如果清軍的指揮官足夠膽大的話,他們可以南下全羅道,這樣可以繼續獲得海運的支援,而且全羅道是朝鮮的糧食主產區,控制了這裡,日軍乃至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早晚會出大問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人口激增,糧食早就不能自給自足,如果沒了朝鮮的糧食,一定會出現大飢·荒的。雖然進軍全羅道後必須直接面對侵朝日軍的主力,但是對方受限於補給困難,想打過來並不容易。而且全羅道背靠大海,實在不行也可以透過海路全身而退。至於日軍的水雷封鎖,對仁川港這樣的大港還有些用處,全羅道的那些港口就算是港外水深也很有限,日軍的那些新式巡洋艦根本就開不進去,想要封死只能在更外面的深水區佈雷,那需要佈下的水雷數量就要有幾十倍甚至更多,就算水雷再怎麼便宜,這代價也不了,而且現在的日本也很難拿得出這麼多的炸藥......”,李暉根據“風險投資公司”傳回的資訊看著朝鮮地圖分析道。

不過,李暉馬上就又搖頭嘆了口氣,因為清軍肯定不會選擇這條路線,“不過清軍的指揮官可不是高善繼啊,恐怕很難有這麼大的膽魄,因此他們肯定會選擇北上,如果能夠收復平壤最好,就算不能,黃海道和京畿道北部也有一些港口,足夠讓殘兵敗將撤回國內了。只是選擇這條路線的話,就等於是將全羅道拱手讓給了日本人,那東學黨起義軍的徹底覆滅只是時間問題,而只要徹底掃平了東學黨起義軍,陸路運輸雖然仍比不上海運的效率,但加上繳獲的話,應該足以支援日軍大舉北上了......”

果然如李暉所料,在一艘運輸船觸雷沉沒、意識到仁川港已經被水雷封死之後,漢城清軍馬上就放下了之前的猶豫,決定北上收復平壤。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然而,此時距離平壤失陷已經過去了十幾天時間,而之後的準備和行軍又花掉了十多天,等這支清軍逼近平壤的時候,立見尚文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增援,手中可用的兵力增加到了5000人以上。

再加上宋慶與依克唐阿都沒想到日軍居然會放棄平壤不管、集中了全部兵力南下與其決戰,多少有些準備不足,結果在黃州附近被日軍打得大敗、

等到宋慶與依克唐阿狼狽地逃到海州的時候,兵力最多時超過萬的入朝清軍已經僅剩不到七千人了,而留下斷後的那些清軍精銳更是幾乎全軍覆沒,他們的主將高善繼也在部下死傷殆盡後自殺殉國......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