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世界大戰的前奏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說到底,德國固然還想找機會徹底解決對自己恨之入骨的法國,但是對於波蘭這個土地肥沃、而且人口稀少(相對法國來說)易於消化的東歐大糧倉,他們也始終垂涎三尺,同樣早早擬定好了作戰計劃。因此,當其意識到協約國勢大不能硬抗、只能選擇東進侵略蘇俄之後,德國很快就能完成戰爭動員和戰前部署,效率比那些協約國要高得多,當然這也因為德國在對蘇戰爭中的損失並不算太大,而他們的收穫卻相當豐厚,再加上德國深厚的軍國主義傳統,他們非但沒有什麼厭戰情緒,反而渴望著一場新的戰爭......

但是,蘇俄政府同樣做好了戰爭準備,而且導師的軍事能力比斯大林更強,特別是對於政治和軍事的辯證關系,他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導師才不會為了所謂的"政治意義"而去打一場註定失敗、或者是有極大可能會遭遇慘敗的戰役,除了彼得格勒、莫斯科、察裡津和巴庫等重要工業城市或者交通樞紐之外,其他的國土在他眼中都是可以暫時放棄的,誘敵深入、然後利用敵人補給線拉長的弱點大量殲滅其有生力量,這就是他制定的應對德國入侵的主要策略。沒辦法,現在的蘇俄雖然已經相當強大,但是德意志帝國更加強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蘇軍也沒有像歷史上二戰初期那樣將大量的部隊集中佈防到國境線附近、結果被德軍的一波偷襲全部幹掉,而是留在敵人轟炸機夠不著的二線位置,結果德軍氣勢洶洶的攻勢就像是一記重拳打在了棉花上,根本沒有起到期待的效果。

更讓德軍痛苦的是,蘇俄甚至都沒在波蘭留下什麼存糧,饒是他們推進夠快,繳獲到的糧食也寥寥無幾,更糟糕的是,就連當地的波蘭百姓家裡也同樣只有很少的糧食,據說蘇俄政府擔心資敵,一直都只允許波蘭居民家裡存有不超過一個月的口糧,而且還是按照最低的標準,膽敢私自多存的統統以叛國罪論處,這下可就麻煩了......

而且一直擔心德軍入侵的導師從三年前開始就要求波蘭農村只種經濟作物,一點糧食都不許種,反正經濟作物收穫後賣到中國換到的大把華元可以購買更多糧食,效費比其實反而更高。

蘇俄撐得住,德國可就頭痛了,他們佔領波蘭的土地後非但沒法搶到糧食,反而還得提供糧食給波蘭人免得他們餓死,而德國最缺乏的,除了石油,就是糧食,這該怎麼辦?

繼續深入、進攻蘇俄現在最大的糧倉烏克蘭?開什麼玩笑?當初第一次侵蘇時就吃過深入敵境後被包抄後路切斷了補給線的大虧,德國總參謀部聞名世界,怎麼可能連續兩次栽進同一個坑裡?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沒辦法,德國政府只能向協約國求援,協約國倒有的是糧食,畢竟有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在,可是這糧食得花錢買。本來這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就算這個時空德國的發展屢遭挫折,前線部隊幾個月的軍糧,德國政府還是買得起的,但問題是,他們只捨得給自己的軍隊買糧,卻不願給波蘭人掏一個金馬克......

說白了,近代民族主義固然有利於團結民族國家內部的力量,但也導致了本族對外族的輕視和冷漠,雖然還不至於像歷史上後來小鬍子的種族主義那樣過分,但很少會有德國人認為有必要平等對待波蘭人。甚至,很多德國人根本就巴不得波蘭人都死光了,這樣他們就能更加方便地消化這個德國覬覦已久的大糧倉了。

但德國人卻忽略了一點,這人一旦活不下去,可是會造反的!好吧,人口有限又缺乏武裝的波蘭人就算起來造反,也不足以給德軍造成多大的損失,但當地的游擊隊興起之後,德軍的後勤補給卻不可能不受影響,而這個時候,蘇俄卻展開了全面的反攻!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導師首先選擇的反擊方向並不是波蘭,而是南邊的巴爾幹地區,經過這幾年的持續滲透,保加利亞隨時可以變色,而羅馬尼亞更是只需要發個宣告就可以了,將這兩國合併之後,塞爾維亞、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都將直接面對蘇俄紅軍的兵鋒,一旦這三個國家赤化,侵蘇德軍的側翼就會受到巨大的壓力。

必須說明的是,自從脫離奧匈帝國之後,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都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社會動盪、經濟低迷,政府威信掃地,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沒過幾年就被布爾什維克滲透得像篩子一樣。再加上這幾年裡高明的宣傳手段,蘇俄紅軍進入布達佩斯的時候,甚至還受到了很多市民的熱烈歡迎......

呃,不對,這個時候已經不叫蘇俄了,就在德軍侵蘇的一個月後,蘇俄政府、羅馬尼亞政府和再次豎起了紅旗的保加利亞政府發表了聯合宣言,宣佈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由於鋼鐵等很多同志的強烈要求,蘇聯以斯拉夫人(不過比傳統的斯拉夫定義更加廣泛,也包括斯拉夫化的其他民族。)為法定主體民族,因此也被稱為"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或者斯聯。

蘇聯成立後,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以加盟共和國的形式併入,而作為主體的蘇俄則分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這七個加盟共和國之後各自併入,一共是九個加盟共和國,總人口不下1.5億。

導師之所以明知這樣的國家制度存在隱患卻仍然選用,除了他個人民族出身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看中了這種制度可以很方便地以目標國"自願加入"的形式擴張領土,而將侵略的惡名降到最低,只要目標國的原政府不得人心,紅軍約束好軍紀並且堅持"團結工農、清掃上層。"的策略,就可以很容易地將其吞併進來,而且整合消化起來也會容易許多。(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