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事實上,根據最近這幾年全國小學統計彙總的畢業人數可知,即使在之前還有很多適齡兒童無法入學的情況下,教育部門也儘可能地做到了只要進了小學、就一定要讓其讀完畢業,除非確有無法完成學習的特殊情況,比如出了意外喪失了學習能力這種。

倒是學校所教的知識量太大、不得不中途留級而無法在五年內讀完小學畢業的卻有不少,好在小學義務教育普及之後,華夏共和國在解決了“有無”問題的基礎上,也終於有了追求教育質量的底氣,教育部已經準備從1911年開始,將五年制小學逐漸改成六年制小學,以便那些後進學生不致於因為從小掛科留級而受到太大心理創傷,影響其人格和三觀的塑造。

至於那些五年就能讀完小學的學生,教育部準備進一步加重體育課在總分裡的比重,以便讓他們為中學更加艱苦的學習打好基礎,而如果確實成績優異,反正可以跳級、而且體育成績是按年齡而非所在年級測試的,因此也並沒有什麼問題。

五年改六年,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小學教師,但是經常親自過問教育工作的李暉卻早已經意識到,真正難以解決的是中學師資,一方面中學課程與知識量本來就要遠遠多於小學,而教學時間卻短得多,就算能進中學的都是優等生,教師的壓力也還是非常地大,更重要的是,李暉力推的大知識量、更多學科卻降低考試出題難度的路線對老師數量的需要和對其水平的要求都遠非前世中國教育的路線可以相比......

需要更多的老師這一點不難理解,雖然去掉了外語,但是主課科目反而更多,國語、體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這八門均為中考內容,而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更是都拆分成了2~4門課程,還新加了一門政治課,就算這個階段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這五類課程可以根據自己的高考志願作出取捨(包括分科)、不必全學,主課也至少在十門以上,而且這是高考的科目數量!

科目一多,需要的老師自然就多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李暉一開始就有所預料,真正讓他意外的是,這種仿效自後世蘇聯的教育模式對教師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

以李暉前世中國的教育模式,因為需要學習的知識量少,只要不是實在厭學或者弱智,學生基本都能掌握,優生差生的區別僅僅侷限在解題水平的高低上。【】而即便是考試成績不行的差生,因為需要掌握的知識都已經掌握了,升學後也照樣能夠跟得上,如果突然開竅或者發奮,甚至還有希望成績突飛猛進變成老師口中的勵志典型。

但是以華夏共和國現在的中學教育模式,教師需要教授的知識量多了何止一倍(書本內容就多了幾乎一倍,而且還有實踐要求。)?再加上大量體育課與社團活動擠佔了課時,學制又是兩年而非三年,這個時空華夏中學生平均每個課時需要掌握的知識量差不多是李暉前世的五六倍!

因此,能夠完全跟上教學進度的學生就肯定已經是優等生了,不需要、也沒餘力去玩題海戰術,區分學生好壞是透過知識量的掌握程度而非解題水平,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差生都是沒能完全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的,但是不掌握這些知識就沒法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就算勉強升學,也會因為老師講的很多都聽不懂而學得更差、欠賬更多,尤其是需要教授的知識量大增之後,老師不可能像李暉前世那樣講得很細,使得這個問題愈發突出。

之前情況還好,因為只有成績中上的小學生才能進入初中,而能夠考進高中的初中生以李暉前世標準、那可都是985的苗子,因此一般都能跟上。但隨著初中的大幅擴招,學生素質驟然下滑,很快就出現了大量的留級生......

雖然中學生畢竟年齡比小學生大多了,精神上抗打擊的能力要強得多,留級的負面影響沒那麼大。但這卻使得優秀教師的價值進一步凸顯了出來,他們不僅僅能夠培育出更多的英才,而且將其教育成才的平均速度也比那些學生大量留級的不合格教師快得多,這等於是由線性相關變成了指數相關。

而教師水平的優劣也更加容易看清楚,一向要求嚴格的李暉自然是要求教育部清退那些不合格的教師,但問題是,在中學擴招、對教師數量需求大增的現狀下,哪兒來的那麼多合格教師填補空缺?

“怪不得歷史上建國初期一切學習蘇聯,教育卻是例外,因為中國的底子跟當初的蘇聯沒法比,當時根本沒那麼多的合格教師啊!之後幾十年雖然不斷積累,但體制也逐漸穩固了下來,已經有了大批的既得利益者,再想大改已經不可能了......”,李暉想明白這一點後不禁深深嘆息,可是光感慨沒什麼用,他必須拿出解決的辦法才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在中國的教育資源其實已經不弱於歷史上蘇俄剛結束內戰後的那一陣子,後者既然可以做到,那麼現在的華夏共和國就同樣可以做到,因此李暉決不會去學前世的那種教育模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雖然李暉對蘇聯教育的瞭解也很泛泛,並不知道蘇聯人解決的辦法,但他卻想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直到二戰前夕,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國的蘇聯,平均文化程度也還是比較低的......

“先快速普及沒有這個限制的基礎教育,高中以上的擴招一點點則穩紮穩打,不急於求成嗎?也是,反正佔人口大頭的服務業和輕工業其實並不需要特別高的文化水平,能寫會算、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就可以了,書讀得太多反倒可能會不再那麼吃苦耐勞......”,想明白這一點後,李暉很快有了決斷......。

a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