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平衡發展(下)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其實,大建鐵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讓暴增的鋼鐵產量有個去處,雖然理論上中國吃下這麼多鋼鐵完全沒有壓力,但因為國內受教育人口還是不足,各個工業部門發展很不均衡,像鋼鐵工業這種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因為需要的人力較少,發展速度遠快於那些消費鋼鐵的輕工業部門,因此暫時也只能依靠鐵路、船舶、建材、車輛這要麼同樣是資本技術密集型、要麼對工人文化素質要求很低的“四大金剛”了。

但不管如何,現在受教育人口缺乏的狀況比起建國初期已經好轉了許多,將近十年的時間,就算中途沒有跳級,最早的那批學生也足以讀完高中了,在義務教育暫時還只有五年學的如今,已經完全算得上是出色的人才了。至於那些資質出色的孩子,別是讀完大學,其中已經開始工作、甚至考上了研究生的也不是一個兩個,畢竟中國實在太大,什麼樣的妖孽都有......

可是因為初期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學師資不足的問題,所以建國初期那幾年裡的教育不但覆蓋面有限,而且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半都考進了中等師範,畢業後進學教書。而且即使做到這份上,由於底子太薄、人口太多,1905年時中國五年制義務教育在全國的覆蓋率也才達到八成多。

在這樣的背景下,少數脫穎而出、成為專家學者和軍政幹部的優秀年輕人相較巨大的人才缺口,不過是杯水車薪。別這些高階崗位了,哪怕是稍微有技術含量的工人,在如今的中國都異常搶手,中國的私營經濟至今未能有大的發展,除了有錢投資開廠的又少又沒有辦廠經驗外,僱工困難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現在規模已經相當龐大的工業是靠外國人支撐起來的,1905年底,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總數已經將近500萬,其中超過400萬來自日本,幾乎佔到了日本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這讓李暉這個始作俑者都沒有想到。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日本人在中國掙華元、然後節衣縮食省下來寄給國內的家人,也間接地令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再加上國內那些金山銀山銅山近乎瘋狂的開採和對日本國內民眾如同敲骨吸髓一樣的壓榨,日本政府1905年就已經還清了馬關條約規定的大部分賠款,讓李暉都不禁懷疑自己當時是否過於心慈手軟了......

在來華工作的400萬日本人中,大約有100萬人當上了教師(一開始沒這麼多,只是教師的收入高、也沒那麼辛苦,只要來華的日本人漢語水平和文化水平都達到要求,一般都會參加學教師資格考試的短期培訓班爭取轉行。),還有幾十萬人從事的是技術含量不高、但是中國人不太願做的危險性大、或者對身體有很大損害的工作。

剩下的00多萬日本人中,除了幾十萬自稱是來華工作、實則是想找個中國男人嫁了爭取入籍(由於中國性別比例失衡還很嚴重,成功率還是相當高的。)的女性之外,其餘的都是技術工人。

當然,除非是天賦出類拔萃得到重培養,否則他們的工作技術含量也不會太高,但比起那些文盲也能做的還是要強不少,而比起中國自己培養的普通技工,他們的數量又多出了十幾倍,因為中國普通技工轉行的轉行、升級的升級,數量始終都超不過0萬。這樣一來,這項外國技工在客觀上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讓中國目前規模已經相當龐大的工業得以正常運轉。

可是,日本畢竟體量遠比中國得多,甲午戰敗時明治維新又尚未最終完成,連全民義務教育都未實現,幾十年裡普及教育的成果也就這麼大了,很難再挖出多少潛力。

尤其是幾百萬受教育人口的外流又導致日本國內的教育工作大受影響,再加上國內礦山等戰略性產業部門也都需要不少技工,日本已經很難再輸出多少受過近代教育的年輕人了。於是,普通技工的數量增長停滯,也就成為了制約中國工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起來,這些年裡軍隊倒是培養了很多高、甚至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基層軍官,可是中**隊那麼大的規模擺著呢,自己都不夠用,想要大規模轉業,至少目前是絕無可能的。

考慮到強敵環伺,李暉不可能放慢工業發展的步伐來等待教育跟上,只能採取不平衡發展的策略,優先發展那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工業(主要是重工業),其本身需要普通技工數量較少,上游的原料生產對工人文化素質的要求又低,很多工作連文盲都可以學會,全都契合中國的現狀。至於那麼多的大宗物資生產出來後如何消化,中國幾乎還是一張白紙的基礎建設不就是最大的市場嗎?

這種發展模式最大的困難就是需要很多中高階人才和海量的資金,前者有好幾萬生化兵技師和這些年裡他們帶出來的二十多萬學徒(其中已經有一萬多人成為6級以上技工,數千人成為工程師,高階工程師也有上百人。),已經進入良性的迴圈,基本上不必擔心。

至於後者,中國雖然才剛剛實現溫飽,但由於無以倫比的恐怖體量、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的優勢和越來越多的壟斷性特有商品所帶來的暴利,共和國政府無疑卻是世界上最有錢的政府,又有系統科技(由於盤子大了,系統的生產功能對工業建設的促進作用已經日趨減,先進科技的幫助反倒因此凸顯了出來。)的支援,至少有能力長期維持15%以上工業增長率所需的投資力度,這如果對外公開,絕對會嚇壞整個西方。

要知道,即使是在十年蕭條之前,即使是工業發展最快的美國,年均工業增長率也就5%不到,與之相比,增長率至少也有15%是什麼概念?(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