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全民皆兵(中)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除了學生軍訓,大興軍屯也是李暉發展民兵的一個重要手段,東北、西北和新佔的南洋國土有大片的荒地需要拓殖,考慮到邊疆不如內地安定、可能還有外敵威脅,再加上開荒遠比耕種“熟地”要困難得多,李暉將歷史悠久的軍屯政策重新搬了出來。軍屯農場都是國營,因此免去了集體提留,再加上軍屯農場採用集約化耕作模式(反正主要目的是開荒而非收穫,因此單產就沒那麼重要了。),勞動生產率遠比普通農戶高得多,就算暫時只能用大牲畜代替拖拉機,旱地每戶百畝、水田每戶五十畝也不難做到,就算單產低些,耗費大些,收入也決非普通農戶可比。

但既然是軍屯,那就肯定要接受軍事訓練,事實上,不管該地一年幾熟,每戶軍屯每年都只種一季,其餘的時間除了必要的休息,都必須接受軍事訓練。由於時間更長、也更連續,軍屯的農兵那是真正可以當成預備役來用的,徵入作戰部隊後訓練成型的速度要比學生兵快得多,而且在一段時期內,他們的數量也比學生兵更多,畢竟短期之內中國還無力推行超過小學階段的義務教育,而足以填進去兩三億農業人口的未開發可耕地資源足以支援一千多萬軍屯長期存在。

與正規軍的士兵在和平時期只有三年服役期不同,軍屯至少需要幹上五年,期滿後可以選擇繼續幹下去直到40歲,也可以立即終止。結束軍屯生涯後,表現優秀的可以推薦進入國有企事業單位或者政府機關工作,一般的也能分到熟地轉為自耕農,雖然不可能還有那麼多土地給他們種,但是集體提留與農業稅的比例都比普通的自耕農低,再加上分到的都是好地,收入至少也有當地一般農戶的兩倍以上,跟內地那些因為地狹人稠只分到三五畝土地的農戶相比,超出的就更多了。

因此除了初期招人有些費力,隨著宣傳讓全國農民都意識到其中的好處之後,農戶們無不趨之若鶩,基本上只要願意移民邊疆的,都會選擇先當幾年軍屯,中國農民精明著呢,怎麼會看不出怎樣選擇利益更大?

除了學生軍訓和軍屯,全國所有的縣鄉都建立了自己的民兵隊伍,基本上做到了一縣一團、一鄉一連,總數之多可想而知......

如此龐大的體系自然不是一兩年內就能完全建成的,幹部和武器的需要量都不是一般地多,而且考慮到中國的大部分正規軍都是新擴編出來的,並不像一般的開國政權那樣有裁軍的壓力,因此不能指望利用復員軍人來一舉兩得,所需的時間自然就更長了。而軍屯和學生軍訓想要形成規模,同樣不是一兩年內就可以做到的,華夏共和國首先要解決的還是正規軍擴充和訓練的問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不過,如此宏偉的民兵體系一旦建成,華夏共和國就徹底立於了不敗之地,即使將來不再有現在這樣因為搶佔了武器和戰術升級的先機而獲得的壓倒性優勢,中國也不再懼怕任何來自於外部的軍事威脅,即便舉世皆敵!

當然話說回來,就算真有這個能力,李暉也會盡量避免出現這種情況,而且他之所以不惜耗費無數的人財物力大搞民兵建設,重點不在當前、而在很多年後。

由於中國天下第一的恐怖體量,只要生產力水平不被徹底碾壓,理論上就該是沒有敵手的,但歷史上中國古代那些大一統朝代除了開國初期,很少能夠如此強勢,到了宋明兩朝就更是不堪(金國和清朝也是如此,但兩朝都有不敢大量武裝漢人的天然缺陷,不如宋明典型。),軍隊的平均戰鬥力(少數精銳部隊還是有的,但軍隊的平均戰鬥力太低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這無疑是很不正常的。)弱得可憐,特別是明朝後期(還不是末期),2億人口居然只有不到一萬能夠野戰肉搏的合格軍隊(這真的只是合格標準),這簡直比後世的“中國十幾億人,卻挑不出十一個球踢得好的。”還要不可思議。

也不怪這兩個朝代會亡於人口僅有自己幾十分之一的胡虜,更讓人唏噓的是,以前每個朝代滅亡之時,華夏都有英雄人物出現,再造一個新的強大皇朝,不給周邊的異族鑽空子,但在宋代以後,大一統皇朝的末期也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人物湧現,也只能出些類似李自成這樣的庸人(相對那些真正的牛人來說),既不能統一中原帶來和平,也無力保衛華夏不受異族的欺侮,非得要華夏長期陷入戰亂、或者被異族殘酷壓迫,讓絕大部分華夏百姓都生不如死的時候,才能有蓋世的英雄出來再造神州......

這樣的歷史讓後世無數華夏兒女扼腕嘆息,而李暉思索的卻是現象背後的本質,“自古以來,能夠逐鹿中原、甚至問鼎天下的英雄人物,沒一個不具備出色的軍事才能,就算劉邦、劉備這樣不以軍事見長的,其實也只是相對較弱,他們的將才在當時的天下其實都可以排到前幾名,劉邦一生中只輸給過項羽,也算得上是秦末名將的英布敢於造反的一個原因就是認為劉邦年老不會御駕親征,可見劉邦的軍事能力之強;劉備相對來說要差一些,但也有過火燒博望坡這樣的經典戰例。”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大都不是起兵之後才開始學習軍事,而是起兵之前就有底子,由於秦漢時期的古典軍國主義制度,即使是平民也要接受一定程度的軍事訓練,因此這些英雄人物和他們起家的兵馬都並不是後世的那些烏合之眾可比,其戰鬥力之強甚至可能超過正規的官軍。

有了這樣的基礎,早期夭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最終能夠成長起來的人才就會很多。湧現大英雄大豪傑的可能性自然大增;而當訓練民兵的傳統徹底消失之後,後來能夠逐鹿天下的人物(比如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鄭成功等人)只能出自官軍或者盜匪,這遴選面就太小了......(未完待續。)u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