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民教矛盾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李暉的命令很快就傳達了下去,而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旅(關鍵是有大炮)迅速抵達天津,則讓起義軍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氣。

所謂洋人平民也比清軍精銳能打的傳在起義軍的大炮面前轟然崩潰,才傷亡了幾十人,天津的三大租界就都老老實實地放棄抵抗、主動解除了武裝。

到底,歷史上他們能在義和團與清軍的圍攻下堅持那麼久,不過是依靠著租界建築的堅固而已,一旦這些堅固的烏龜殼被起義軍的大炮撬開,他們的表現還不如一般的民兵。

不過,之後卻發生了李暉沒有意料到的狀況,城內的宵禁剛一解除,就有天津市民自發地組織起來衝進租界打砸搶燒。很顯然,有聰明人從租界的炮聲猜到了起義軍對洋人的態度,再加上租界裡的洋人又被解除了武裝,他們自然要趁機痛打落水狗了......

雖然起義軍果斷採取措施,一方面抓捕帶頭打砸搶燒的暴民以恢復秩序,一方面開設公堂讓天津市民申訴來宣洩他們的怨氣,雙管齊下總算是及時控制住了局勢、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但這起事件還是引起了李暉的深思,“原來現在河北的民教矛盾已經如此激化了,比山東都嚴重得多,那為什麼歷史上義和團卻是發源於山東呢?是因為甲午之後那幾年裡德國人吃相太難看嗎?也是,記憶裡山東的著名教案全都是德國傳教士......”

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李暉不但立即動身親自前往天津主持大局,還一口氣增募了5000多名憲兵,其中一大半都跟他一起前往天津。

憲兵除了軍法官的職責外,還能完全勝任法官和各種警察的崗位,在剛剛拿下的地盤,他們的價值甚至要超過生化兵中唯一可以勝任行政官吏的兵種“特工”,而且價格還比後者便宜不少。

不過饒是如此,招募5000多名各級憲兵的總花費也高達近600萬兩紋銀,若非起義之後的這幾天裡收穫頗豐,就算有眾多的金礦支援,李暉也肯定破產。

光是煙臺和威海兩地,起義∴↖∴↖∴↖∴↖,m.$.co±m軍幾天之內就搜繳到了總價值超過000萬兩紋銀的金銀和外匯,如果繼續深挖下去,應該還有更大的收穫,這讓李暉進一步認識到了城市聚集財富的強大效應。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在天津的繳獲雖然還未統計上報,但數量肯定只在煙臺威海之上,而且應該能夠超出不少。至於目前還沒進攻的北京,想想就知道那絕對是一座真正的財富之城。

唯一讓李暉有些遺憾的是,諸如古董字畫之類的藝術品和奢侈品繳獲了太多,已經遠遠超出了市場的容納量,再加上戰爭造成的貶值,變現的難度劇增,按照甲午之前行情能賣幾千萬兩的戰利品,現在就連一千萬兩銀子都換不到......

但不管如何,李暉現在的財力還是有了極大的增長,而且在不長的時間內還能繼續有大量的金錢進賬,這讓他可以放心地增募大量生化兵,而那5000多名憲兵其實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生化兵總數的暴增,讓李暉擁有了足夠數量的合格軍官,大幅擴張的地盤又可以提供遠比之前多得多的兵員,而多個海港的入手則讓李暉可以以“一船”為單位高效地部署物資,快速擴軍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

騎兵炮兵這樣的技術兵種訓練週期較長沒法速成,物美價廉的輕步兵就不同了,由於機槍射手等關鍵技術崗位均由生化兵出任,步兵只要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即可,訓練週期因而可以進一步壓縮,以生化兵教官們的估計,年底就能夠基本練成了,而如果只要求能打順風仗,那就更短了......

“其實如果不是地方上也缺乏幹部,為了儘快控制新佔的地盤而不得不招募數以萬計的高階兵種,我的部隊規模還能再擴大兩三倍......”,李暉有些貪心不足地想道,但他擴軍的速度其實已經非常嚇人,“不過,應該暫時也夠用了。不出意外的話,幾個月後我就有0個步兵旅可用,再加上海軍、騎兵、工兵和武警部隊,總兵力不下0萬,就算到時候真的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我想也足以應付了......”

前所未有的急速擴軍讓李暉信心大增,他對西方的態度也因此更趨強硬,這一尤其表現在他對西方傳教士的態度上......

自大航海時代至今,西方傳教活動一直都是其殖民擴張的幫兇,哪怕傳教士個人操守無缺,也無法洗掉這一原罪。因此李暉一直認為,就算將目前在華的外國傳教士全都槍斃,也沒有一個是冤枉的......

不過李暉終究沒敢公開將前者作為罪名,那樣做的話,性質遠比無故扣押西方商船更加嚴重,就真的是要長期與整個西方為敵的節奏了......

但即使只追究那些個人罪行,也夠那些外國傳教士受的了,要知道這個時候的西方人在中國是享有領事裁判權的,以西方一貫的強盜行徑,想想也知道他們不可能像幾十年後那麼規矩......

親自參加了一場針對傳教士的公審大會後,李暉整個人都不好了,他怎麼也想不到世界上居然有如此無恥、如此兇殘、如此不把中國人當人的畜生,想起穿越前某些傢伙為八國聯軍侵華洗地而汙衊義和團的言論,他不禁呵呵冷笑,“嘿嘿,一方面中國老百姓是奴性深重的順民,要到活不下去的時候才會想起反抗,遠不如西方的公民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又義和團完全是無知的暴民,只是文化隔閡就要殺光傳教士和教民,他們就沒覺得這兩個觀互相矛盾嗎?不是以前就受盡了氣,以中國農民的忠厚老實,怎麼可能輕易就煽動起來,形成那麼大的浪潮?”(未完待續。)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