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第二十回 不立智而立愚 沒米吃可吃肉

关灯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第十一部第二十回不立智而立愚 沒米吃可吃肉

話說白雪原以為的那“後山土匪事件”,其實情況卻並沒有那麼地簡單。

它是“八王之亂”的第一個階段。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

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到光熙元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八王之亂”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了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這事,且從我們從頭說起,細細道來。

話說看著司馬炎沉迷於酒色,身體越來越差,

一些有憂患意識的比較忠誠的大臣們,感受到了國家前途的不妙。

他們先是勸司馬炎戒酒戒色,在收效不大的情況之下,就把希望轉移到下一任皇帝候選人的身上。

這時的皇帝候選人,是司馬炎和皇后楊豔所生的二兒子司馬衷。

之所以立二兒子司馬衷為太子,是因為他們的長子司馬軌早早就夭折了。

這真的是人間悲劇啊。

這悲劇不單單是指夭折的司馬軌,更多的是指立司馬衷為太子這件事情的本身。

司馬炎膝下,兒子數量其實還不少,一共有二十六個。

其他的個個都聰明伶俐,唯獨司馬衷是一個智障人士。

而且,司馬炎和楊皇後除了生下司馬軌、司馬衷,還有一個司馬柬。司馬柬相貌堂堂,智力超常。

可沒辦法,太子大位就是傳了給司馬衷。

究其原因,除了周禮上所謂的“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那一套之外,主要還是源於楊豔的堅持。

這個女人,對於兒子的天生腦殘感到非常的負疚,堅持要把最好的留給司馬衷作為補償。

當然,楊豔的堅持,背後其實也是得到了司馬炎的默許。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而當年,司馬昭很想把自己的事業交給已經過繼給司馬師為子的二兒子來繼承。

如果不是賈充等人的力勸,他司馬炎根本不可能有今天。

現在,他有很強烈的代入感,覺得司馬衷其實就是昨天的自己。

他也許在想,我小時候也不受父親待見,智商也不高,但,只要權力過渡得好,不也照樣打得了這天下?

所以,不管群臣怎麼爭辯,夫妻倆還是在司馬衷九歲那一年,義無反顧地把他推上了太子寶座。

並給他請了最好的老師——尚書令衛瓘,讓尚書令衛瓘負責培養他。衛瓘的學識很高,但他並非醫學大師,對弱智人士司馬衷確實是毫無辦法。

他說得舌頭抽筋,唾沫說幹了,也沒能讓司馬衷的辨識能力提高一分,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甚至對自然界的認知上,司馬衷還是該蠢蠢,該傻傻。

據說,有一天晚上,司馬衷聽見花園裡有東西“呱呱呱”“呱呱呱”地叫個不停,就覺得很新奇,扭頭問身邊的宮娥,問道:

“是什麼東西在叫?”

宮娥以實相報,說道:

“是蛤蟆在叫。”

“蛤蟆在叫?叫得這麼好聽,請問,它們是在為公家叫還是為私叫呢?"

司馬衷斜著眼、撇著嘴,自以為很聰明地問道。

這一問,差點沒把宮娥給噎死。

還有一次,他聽說民間發生了饑荒,很多人被餓死,就義憤填膺地對自己的左右侍從說道:

“活該!這些人死了活該!沒米飯吃,可以吃肉啊!要我說,這些人不是餓死的,是笨死的!”

司馬衷的這番高論流傳出來之後,朝野譁然。衛瓘覺得自己的一張老臉都給他丟光了。

他在司馬炎的一次家宴上,藉著酒勁,撫摸著司馬炎的龍椅,喃喃地重複著相同的一句話,說道:

“這張龍椅太……太可惜了!”

究竟還有甚麼更為荒唐之事呢?

諸位看官,請聽下一個回合分解。

ps:求推薦票!求打賞!求收藏!

[上一章] [目錄] [加入書籤] [下一章]
推薦閱讀
相鄰閱讀